承認中國科技「技不如人」 北大報告被刪 觸動了誰的神經?

2022年中國春節假期才剛開始,一些海外研究人員發現,北京大學一份承認中國科技實力「技不如人」的戰略分析報告突然從大學官方網站消失。分析指出,北大報告顯示了中國學界和科技產業對中國「卡脖子」行業的持續擔憂,但這樣的反思還沒有得到中國領導層的肯定。

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1月31日發表的第123期研究簡報揭示了中國多項科技短板,指出美中「技術脫鈎」對中國在重點新興科技領域的傷害更大。這份題為「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的簡報文章發表後受到外界關注。美國之音2月3日發現,這篇文章已從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官方網站上刪除。

截止發稿前,北京大學方面沒有回覆美國之音提出置評的請求。

中國研究者對「脫鈎」影響的悲觀評估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務和經濟高級顧問兼理事會主席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美國對華限制措施不斷擴展,北大報告顯示,中國研究者對這一問題後果作出了悲觀的評估。

報告雖然通過了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的審核,但在發表幾天後被撤。甘思德說,報告反映了中國學術界與執政黨路線不一致的看法。

甘思德與包括北大在內的中國學術界有長期交流。他通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我的預設是,這份報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而不是官方政策或某種新的共識,它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對話或辯論的一部分。有趣的是,這場辯論現在開始顯露了。」

北大的這份報告評估了信息技術(包括半導體、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三大類)、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行業,承認「技術脫鈎」對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影響巨大、但對美國的直接影響不明顯,承認中國的人工智能行業重數量不重質量、高端研發人才的數量遠不及美國,承認美國航空航天「絕對領先」、中國民用航空產業「劣勢明顯」。

報告說,中國力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做創新型大國,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稱「無論是從橫向範圍還是縱向差距看,美國技術實力依然全球領先」。

甘思德說:「(報告結論)暗指的是,中國把重點放在自力更生,這是一個失敗的戰略,中國可能會考慮其他途徑。」

甘思德指出:「有人可能會得出結論,中國的另一種途徑是嘗試修復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

他說,中國要嘗試修復與西方國家在科技領域合作關係,需要「從多個方面向美國和其他國家作出更多保證」:保證技術合作不會被用於對抗美國、不用於對抗該技術的供應者,也不會使外國公司處於不利地位、不通過技術合作傷害合作國家的國家安全,不將技術用於不符合美國價值觀的目的。

北京不願讓這一分析成為主流

科技與地緣政治問題分析人士保羅·特廖洛(Paul Triolo)對美國之音說:「(這篇報告)可能不是北京希望公開推廣傳達的信息。」

特廖洛目前在全球戰略諮詢機構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SG)擔任負責中國與科技政策事務的副總裁。他通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表示:「在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北京大學這份評估的基本要點顯然是正確的。在特朗普政府之前,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大,能夠獲得美國技術,並與美國研究人員和公司合作。」

他說:「美國公司主導半導體設計、製造工具和半導體供應鏈其他環節的關鍵部門,因此中國公司肯定比美國公司更容易受到這些部門脫鈎壓力的影響。」

他說:「在半導體等核心行業進一步脫鈎之際,中國企業在半導體製造供應鏈的許多領域明顯落後於美國同行,這無疑給北京敲響了警鐘。(北京的)擔憂是,隨着美國技術限制的收緊,華為和中芯國際等公司商業模式的遭遇可能會蔓延到其他國家的龍頭企業,破壞向價值鏈上游移動、繼續創新和繼續利用西方資本市場的嘗試。所有這些都將影響中國在數字領域的整體創新能力。」

分析:中國推動「脫鈎」同時感受「糾結」

北大報告分析說,美中兩國都在客觀上加速兩國科技「雙向脫鈎」,稱中國是為了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做創新型大國,美國推動脫鈎是因為美國認為中國強制美國企業技術轉讓、竊取美國知識產權。

不過,有分析指出,中國政府其實是脫鈎的「始作俑者」,對目前脫鈎局勢加劇有着非常「複雜的感情」。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研究員麥特·希恩(Matt Sheehan)說,目前「脫鈎」的速度超出了中國決策者的接受度,這讓他們感覺「糾結」。

希恩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很早以前就將谷歌和Facebook(臉書)等美國技術平台踢出中國,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主動的脫鈎形式。」

希恩表示,中國希望能在這些領域脫鈎,同時希望仍然能接觸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接觸美國的理念、進入美國的研究環境。希恩認為,中國非常害怕半導體領域的脫鈎,這導致他們將大量精力重新集中在建設中國的國內能力上。

他說:「所以他們很糾結:他們仍然希望中國學生能去美國待上一段時間,又希望他們會回國。他們仍然希望獲取美國的半導體,又希望發展自己的半導體能力。這是時間點的問題。中國可能希望在某些領域推遲脫鈎,在某些領域推遲五年或十年。但他們要面對的現實是,這種情況正在迅速發生。」

民主聯盟威脅北京獲取關鍵技術 脫鈎或對北京造成「毀滅性」影響

北大報告對美國組建「民主國家科技聯盟」的努力表達了關切,稱「這種與國家實力和國際秩序密切相關的政治領導力競爭,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着中美技術力量對比的走向,大大增加了中國從第三國購買關鍵產品、獲得先進技術和引進高端人才的難度」。

科技與地緣政治問題分析人士特廖洛說:「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美國政府通過與盟友合作、會為中國企業獲得北京認為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術設置更多障礙。(中國)第十四個五年計劃文件更加強調了中國在所謂的『硬科技』方面實現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包括半導體和先進制造業。」

美國塔夫茨大學政治學副教授邁克爾·貝克利(Michael Beckley)說,他贊同北大報告作出的結論。他說,美中經濟如果快速脫鈎對中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

貝克利在電子郵件中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在出口市場以及中國官員所說的『卡脖子』技術和資源方面嚴重依賴美國及美國盟友。中國約35%的經濟與國際貿易有關,而美國在這方面只有20%。中國大約70%到80%的石油、計算機芯片、高端傳感器和先進醫療設備靠進口;以及90%的先進制造設備。」

他說:「這給了中國的競爭對手許多可施壓的痛點,經濟快速脫鈎的前景對北京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

他說:「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並正試圖通過大力推動研發和向戰略產業提供大量補貼來克服這種依賴。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努力並沒有減少中國對關鍵技術的依賴。」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