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裡看海

央視前天發了一個視頻,告訴我們,當你的汽車被淹的時候,你應當採取怎樣的方式逃生。CG做得很詳細。

非常感謝央視如此關心我們的生命安全,煞費苦心普及逃生知識。不過,說真的,這種知識我們大概有十萬八千種方式可以獲得。能不能勞煩央視問一下,北京為什麼被淹了?

當然,一如往常,這樣的問題有些不合時宜。

1.

夏季到北京來看海。這是一句俏皮話。但它可真的是一句殘酷的俏皮話啊。

朋友圈裡的視頻看見房山的洪水沖刷過道路和建築,數以百計的汽車漂浮在水中,並且隨着流水滾滾而去。

這不是好萊塢的災難片。我們也無法以觀看災難片的方式去欣賞這一幕驚人的場景。因為那裡的每一輛車都有主人,是一個普通的平民或者公司,辛苦勞累積攢起來的資金去購買的汽車。大水退後,這些汽車還有多少能用?其中有多少輛能夠得到保險的賠付?有多少輛可能是普通人,賴以生活的生產工具?

這樣的問題,從來沒有在報道中出現過。

人命當然是值錢的,首先我們總是懸心掛肚的知道,有多少人不幸在這場災害中罹難。但是,那些被沖刷掉了的車子,它對於公眾,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總是在新聞聽見,一場災害帶來了多少經濟損失,只是我們從來無從分辨,這些損失究竟誰來買單,如何買單。

被沖刷掉的,還有出版公司的許多庫房。在門頭溝、河北固安、永清、涿州的數十家出版公司和策劃公司的庫房被淹了,因為那裡是北方出版行業的一個重要物流基地。在圖片和視頻中,大量的書籍泡在洪水之中。有的公司直接損失過億。

書被水泡了,等於就廢了,除了重新作為紙漿循環利用之外,就沒有別的經濟價值了。中圖網發了一個公號,《我們的庫房被淹了》。「作為一個清貧微利的小企業,我們努力聽過了疫情之下的艱難,還沒緩過來,便遇見了這樣的災難,無異於大雪過後,冰雪尚未消融,又來一場暴風雪,已不是雪上加霜那麼簡單了。」

出版公司早就已經是微利了。在過去幾年中,關於圖書價格與利潤的爭論已經發生過幾次。這次,不知道又有誰挺不過去了。

大雨還摧毀了一家名為「北京悉曇酒店」的隱奢酒店,據說它的門市價高達8000至一萬。這家酒店由日本園林大師操刀,耗時八年斥資八個億。在圖片上看到,它如今已形同廢墟。

有些人大概會幸災樂禍,這樣奢華昂貴的酒店,沖了也就沖了吧,脫離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腐敗之地,有什麼好可惜的。

但這也是許多人耗盡心血鑄就的文化,是很多人的飯碗,是貢獻了稅收與GDP的合法產業。它不過剛剛開業一年而已。

這場暴雨,毫無例外地,是一場意外。颱風杜蘇芮的副產品,造成了京津冀地區的大潰敗。

按照所看到的信息,它的短時降雨量,超過了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

人們又慣於拿今天的事情與歷史做比較。譬如故宮600不積水,例如盧溝橋屹立不倒,而新建的橋卻垮塌了。

但是新京報的評論說,故宮數百年不積水誇張了,在古代城市中,內澇從來都是大問題。

這是真的。我相信。

但是暴雨造成城市大災難的事情,並不是第一次。城裡看海的新聞,年年有。而鄭州特大暴雨留下來的悲傷記憶,我們都還歷歷在目。

而毫不例外的,我又一次看見了:門頭溝區海綿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鄭州,當時也是著名的「海綿城市」。

首善之區,國之都城,怎麼就成了海呢?

2.

其實在大暴雨之下,沒有成為海的城市挺多的。

上海大部分地區,青島,哈爾濱,廈門。

你沒有看錯,大多數是以往的殖民地城市。很遺憾,數十年前帝國主義殖民者所建立的城市排水系統,竟然在城市建設的比較之中,超過了今日以數倍數十倍預算、更加精良進步的技術與設備所建設的系統。

最近幾年裡,在中國人的自豪名單里,突然增加了一項新東西,叫「基建狂魔」。在各種視頻平台上,關於中國的鐵路網、公路網、高架橋、高速公路如何美輪美奐,如何宏偉壯麗的畫面令人激動,令人窒息。

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過去數十年的基建狂潮中,中國以奇蹟般的建設,鑄就了供應鏈的競爭能力,一下子超越了周邊的許多國家,成為了吸引與留住投資的最佳武器。

然而基建,卻並不只有供應鏈競爭的需求。

在我的家鄉,有一條小溪。在過去幾年裡,它成為了一道風景線。齊整的水泥堤壩,感應式路燈,相隔百米的溪邊綠化公園。從上下游的報道上看,它的投入應該接近百億。

但是它在農村。它的風景,盡付山川日月,無人欣賞。

然後是鄭州的海綿城市工程,到2020年投入了534億,而2023年6月新的報道,還要120億。據說,設計的目標是能夠防止「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

但是專家說,2021年的那場大雨,是千年一遇。

我不知道門頭溝的海綿城市設計的是多少年一遇,但是這場大雨,門頭溝的海綿顯然被浸泡透了。

災害並沒有給自己設置目標,要給予一個城市多少年一遇的打擊。但是在極端天氣下失守,似乎成為了一種慣性。

基建狂魔只負責基建,而不負責它所承擔的責任嗎?

世界著名的城市,在歷史上都曾經有過不堪的記憶,倫敦、紐約、東京、香港、巴黎,都曾有水浸、火燒、暴雪等等慘痛經歷,密西西大水曾經是美國政府廣受抨擊的痛點。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鮮少聽見世界大型城市有在自然災害中慘重犧牲的案例。

因為人們會記住教訓。

3.

基建的目標並不是基建,基建的目標在於生活。

我並不願意質疑參與基建者的熱情、責任與職業,然而城市在自然災害中頻繁重創的原因,卻與基建的目標與程序,息息相關。

一個基建工程的興起,需要的是一整套有效的系統給予確認。需求、論證、預算、設計、監理、驗收等等。

而這一套程序的執行,如果僅僅被控制在少數人的手裡的話,基建的目標與程序,都會形同虛設。

因為使用這些基建的人,對此一無所知,所以他們的命運,就只能任由這些基建擺布。

我們的城市的道路,總是過於狹窄,不斷拓寬也無法滿足;我們城市中的公園總是燈火通明,但卻並不知道誰有資格享用;而當然,我們的城市總在災害中不堪一擊,傷亡慘重。

因為我們對於城市的基建一無所知。為什麼建,花了多少錢建,誰用,誰維護,質量如何,效用如何,我們全都一無所知。

我們只是付錢和承擔結果而已。

城市裡的海,就是在這樣的基建狂魔的故事中形成的。那些視頻里光輝燦爛的基建,並沒有防止市民的車,商人的庫房和遊客的酒店,被浸泡在水中,人們被圍困,被傷亡,被損害。

基建狂魔在做什麼?

4.

1978年,秦漢主演了一部電影,《汪洋里的一條船》,看哭了許多人。講述一個殘疾青年的悲喜命運。

只是今天,它成為了一個真實的意向,在現代化的大都市北京,一個個體的命運,便宛如城市之海中汪洋里的一條船,命運全不由自主,任由自然擺布。

在許多年前,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一個概念,叫「城市,以人為本」。

但城市顯然沒有以人為本,而是以基建為本。人們創造了許多口號,宜居城市,環境城市,海綿城市等等。

然而城市,首先都是人的城市。

挺住的聲音不絕於耳,救援的故事感人肺腑,勳章總在傷殘之後令人熱淚盈眶。但是,如果我們依然不知道基建為何而建,為誰而建,如何而建,我們就會一再地重複這樣的故事。

城裡看海,會是我們未來日常遇見的慘烈風景。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哥輪布碎碎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