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要死成這樣不容易

總部設於紐約的「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CPJ)近日公布最新調查,指出因政府嚴厲打擊COVID-19相關報導和政治維穩,全球被捕入獄記者在2020年創下新高,人數達到274人,其中中國就占了47位,且有近半數是因為報導維吾爾族的遭遇被關。若加上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在香港先被以詐騙罪逮捕,繼之再以勾結外國勢力罪名起訴,中國無疑再為「新聞自由已死」做出示範。 

中國的新聞自由事實上已死了很久,當地受禁閉的「調查採訪」,過去幾度還成了《紐約時報》的報導專題。去年中,紐時一則「一個記者的離場與中國調查新聞的衰亡」就提到,中國不是沒有具本事探求真相的記者,例如前《中國青年報》記者劉萬永就因揭露共產黨官員如何動用權力使無辜者被捕,而得到「藏獒記者」的稱號。但年未50的他,最後也因為習近平全面審查治下,選擇離開奄奄一息的中國新聞業。依照劉萬永的說法,一名中國調查記者所會面臨的壓力,除了因「違反審查規定」遭罰或被噤聲,有時幾個月都不得再寫稿,之外甚至會被迫編寫承認錯誤的報告。 

紐時筆下另一個實例,還有長年挖掘警方暴力執法、錯誤定罪等新聞的調查記者張文敏,她遭整肅的方式是被關閉社群媒體帳戶,再也沒有任何平台可以發表作品,於今只能暫靠積蓄過活。在中國主要媒體多為官方喉舌,又或者極度欠缺對掌權者的問責、批判時,「調查記者」便扮演著監督中國政府的主要(甚或唯一)角色,例如之前中國毒奶粉等醜聞,都是由他們所揭發。但有習近平「媒體姓黨」的號令,中國媒體於今幾乎再也沒有深度的批判報導空間,幾經官方騷擾乃至監禁,「調查記者」在中國已然絕跡。 

此外,端傳媒之前也有過一深度專題,揭露一些保持新聞良知,以追尋真相的中國記者,如今又如何遭到壓抑和扭曲。過去或者只有真正具黨媒色彩的新聞機構,以及大型媒體如新浪、騰訊等會收到來自官方的「禁令」,當下,官方言論審查的規範實已擴散到連小眾網路媒體、自媒體都再沒有自主報導餘地。不只如此,連騰訊上用以發表個人言論的公共平台,之前也曾因言論審查之故,創下一年遭關閉10萬帳戶的紀錄。 

根據端傳媒當年採訪中國媒體人所作報導,其實從幾個細節,我們不難知道身處「新聞自由已死」的國度,其言說壓力是何等巨大。包括中美貿易戰之初,中國媒體先是被「上頭勒令」要加大力度反擊美國,之後,因為進入談判階段,又再被要求報導必須「軟一點」,甚至乾脆訂下統一格式,不能再使用「貿易戰」一詞,而要改說成「貿易摩擦」。很快的,當川普在媒體上說中國在協議中有所退讓時,中國媒體對究竟是在那些範疇退讓卻是隻字未提。 

另外,當股市「暴跌」,記者會被要求只能寫「下跌」,規範有時莫衷一是,不能顯露中國的衰敗則是一條清楚的底線。當美國於貿易戰中宣布將重啟對中國中興通訊的禁令,彷若「一劍封喉」,中國媒體旋即受指示必須避免呈現任何對中國不利的內容。至於在「中國製造2025」上,也是忽而被要求大肆誇耀,忽而看苗頭不對又被要求保持低調。 

中國禁令下的刪文幅員也愈來愈遼闊。不只當年驅逐「低端人口」的故事會被消失,2018年,當《福布斯》(Forbes)公布「全球最有權力的75大人物榜」,把全球最有權力的人物從普京換成習近平時,這一排名報導也在中國彷若沒有發生,僅因中共權力核心認為「最有權力人物」的評價,恐對習近平的全面掌控帶有負面影響。 

端傳媒報導中還提到,中國網路空間管理局每月都會派人對網路社群業者進行「教育訓練」,講授正確的意識形態。此外,媒體若是報導國際新聞,則絕不能影射國內,在倡議「一帶一路」時,要迴避和他國的政治爭議,只談經濟和文化。諸如此類,久而久之,官方對中國新聞從業者所下指導棋數不勝數,大家要不開始裝無知,要不索性轉而只製作膚淺的新聞,連之前處理國際新聞經常要不斷更改VPN以突破防火牆,後來都顯得意興闌珊。 

中國調查新聞死亡,其餘新聞逐一走向官方規範化,「謹守官方紅線」成了重要生存法則,又即使嚴肅新聞不提,改走娛樂路線,後來也一樣有不得八卦太多、娛樂性太強的「提醒」,連娛樂新聞也受到嚴格控制,所謂不許媒體「低俗」,到頭來結果卻是令它變成虛偽。而娛樂新聞和政治新聞經常能掛上鈎的,就是對「台獨藝人」和「港獨藝人」的指控以及號召封殺。 

「保護記者委員會」在公布全球被捕記者人數的同時,另外提到了美國今年罕見有110名記者因報導反對警察的示威活動被逮捕或遭刑事指控,不過卻無一人入獄。即使如此,美國對川普治下打壓新聞自由的舉措一樣給出很大的批判。我們必然要對民主自由國家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時時發出警覺,但於此同時,倘若對極權國家扼殺新聞自由的舉措已然麻痹或認為理所當然,比如中國言論環境的種種,恐怕也是在侵蝕我們對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的價值捍衛,因為一個那麼巨大,又「新聞自由已死」的國家,它足以干擾影響的從來不會只是自己國家的記者而已。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