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何時成全球最大經濟體?彭博:或許永不可能

對想知道長期利潤將從何而來的主管、權衡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投資人或對地緣政治熱點進行戰略規劃的軍方將領而言,「中國何時可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等問題至關重要。 

彭博報導,在剛剛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北京,中國領導人正卯足全力,欲展現中國將取代美國的進程勢不可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就表示:「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危機爆發初期,中國勉強控制住疫情並保持經濟成長,美國死亡病例卻多達數以十萬計,並陷入經濟衰退之際,許多人都傾向這樣相信;但近期美國經濟出人意料地快速復甦,在在彰顯了全球龍頭易主的時間點依舊充滿不確定性,甚至連到底會不會易主都是問題。 

若習近平刺激成長的改革得以實施,美國總統拜登卻沒能推動基礎設施重建以及擴大勞動力的計劃,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預計,最快2031年,中國就會拿下美國盤踞100多年的龍頭地位。 

但若考量到中國改革議程已然緩慢,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打亂進入全球市場和取得先進技術的管道,抗疫紓困措施又將債務提高到空前程度等因素,這結果絕非理所當然。 

對習近平而言,夢魘般的情況就是走上日本老路。日本也曾被譽為美國潛在的挑戰者,卻在30年前一蹶不振。若改革失敗、國際孤立、金融危機等因素結合爆發,中國可能沒還沒攻破山頭,就得被迫止步。

還有一種很對懷疑論者胃口的可能性:如果中國官方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誇大,全球第1和第2大經濟體的差距可能比表面看起來更大,縮小的步伐也會更慢。 

長期來看,3個因素決定了經濟成長速度,其一是勞動力規模,其二是資本存量,最後是生產力,或者也可以從前兩者結合的效率來觀察。 

而在這3個領域,中國都面臨著不確定的未來。 

中國能否在勞工更智慧、技術更先進的情況下,兌現促進經濟成長的承諾,而非只靠增加工人數量和永無止境的投資來達成?很不幸,對北京而言,決定未來成長的因素,並非都能像精心編排的建黨100周年慶典一樣,盡在掌控之中。 

全球關係也開始出現緊張。皮尤(Pew)最近調查發現,76%的美國人對中國沒有好感,比例創下歷史新高;此外,疫情溯源、新疆人權和香港國安法問題,都會讓全球對中國崛起的看法變得悲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在極端情境下,如果中國和美國將世界劃分為不同的勢力範圍,中國2030年的GDP可能受到8%的衝擊。 

如果再加上國內改革停滯和被國際社會孤立,可能會帶來另一種極端情況:金融危機。 

香港中文大學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家研究指出,2010年至2016年中國「真實」的GDP成長比官方數據低1.8個百分點左右。如果中國實際上已走在成長放緩的道路上,超越美國就會更加困難。 

而當拜登被問到中國奪占全球龍頭地位的野心時,他回了一句:「有我在,就不會發生。」 

「因為美國會持續成長」,拜登說。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