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都愛桑德斯 總統為什麼不是他

美國參議員桑德斯分別在2016年、2020年兩度爭取民主黨總統提名,一次敗給希拉里,一次半途退選,雖然都功敗垂成,但他仍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美國政客之一,儘管年逾八旬,18到29歲青年支持率一度曾是拜登的兩倍,但為什麼最後是拜登當總統而不是桑德斯?

桑德斯風格最大特色,就是他長期在國會和民主黨合作,但一直以無黨派獨立人士自居,主張民主社會主義,被視為美式極左派代表,直到2016年競選總統,他才宣布以民主黨身分角逐,過去的「獨立身分」,便提供他更多空間能同時對主流的民主、共和兩黨提出批評。在兩黨皆有傳統政治包袱下,桑德斯這位「超然的批判者」,很快就引起Z世代注意。

他曾指責共和黨除了反對自由派之外,完全提不出任何有用的經濟計劃,也曾指控民主黨早已被棄工人階級。民主、共和兩黨都有為數不少的反對力量,桑德斯於是就成了平衡兩黨聲音的「第三方選擇」。

桑德斯口才辨給,演講很有煽動性,他反對為中產階級設計的政治和金融體系,支持學生債務減免,甚至主張全國大學免費,在批判墮胎禁令時,桑德斯的用語是:「很難相信,到今天還有一群人認為女性不夠聰明,無法主宰自己的身體…」這一發言深得年輕人的心。在他誇誇其談個人政治抱負之前,他的開場白經常是「讓我告訴你政客不會告訴你們的事…」光這句起頭,就有很多年輕人相信他對兩黨的批評都是真的。

只是,在他兩次和總統參選人(還不到候選人的一步)失之交臂後,取「桑德斯旋風」而代之的,就變成了「桑德斯的困境」。首先是他的性格問題,年輕人欣賞桑德斯批判時局和政治文化的方式,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似乎不太具備同理心,非常缺乏溫厚的情感表達,曾有媒體形容他「同情小人物的能力,可以像電燈開關一樣根據需要打開和關閉」。此外,桑德斯似乎也沒有什麼足以感動普通美國人的個人故事,以至於雖然他相當擅長製造情緒,卻很少能成為人們心中一股穩定的力量。

其次,他的直率,以及非典型的政治語言受到激賞,但又明顯是個視野有限的人。因而才有「當他必須面對與自己世界觀不一致的問題時,他一貫的世界觀就會成為一種負擔」的描述,以及一旦政策或策略受到挑戰,他也只會以「社會主義」自我辯護,或者將經濟問題通通簡化成企業的貪婪。「只要桑德斯不談美國經濟不平等,他的答案要麼開始變得毫無意義,要麼在不同的背景下又會回到相同的主題」,這是美國人對桑德斯的另一層認識。

另外就是,桑德斯的長處在提出擔憂,他的擔憂究竟合不合理,未必都通得過考驗;他擁有革命者般的熱情,只是主張不見得都能契合美國現下環境;更別提桑德斯對國際時局的認識,他聲稱「只有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才能阻止俄羅斯和中國」,有多少美國人就是因為這樣而害怕他當總統。

和桑德斯一樣,歐巴馬也受到年輕人喜愛。比較兩者類型,或可說桑德斯所缺乏的,不少可在歐巴馬身上找到。例如奧巴馬說話很少真正「投年輕人的味」,性格特色倒是反映了他應該是個有同情心的人,他當然有語言魅力,但煽動性還不如桑德斯,在年輕族群間的渲染力卻反而更深刻。進一步說,無論桑德斯是因為語言表達方式還是左派意識打動了年輕人,他為「治國」所做的準備,以及本身性格條件,都間接成了自己更上一層的局限,桑德斯和奧巴馬同為美國年輕世代寵兒,各自受歡迎的因素其實截然不同,當作為普羅大眾的選擇時,總統夢的結果自然也會不一樣。

任期內,他曾在白宮為即將離職的工作人員餞行,一名員工的5歲小孩突然對奧巴馬說:「我想知道我的頭髮是不是和你一樣。」歐巴馬於是回他:「你為什麼不摸摸看,見證一下。」然後很自然地90度彎腰低頭,讓小男孩摸了他的頭髮。這張照片被稱為奧巴馬「力量的象徵」,而這是所謂「受年輕人喜歡的桑德斯」完全做不來的。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