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乾的帝國,有你想不到的脆弱

我寫俄烏戰爭的系列文章,有很多讀者留言。有一部分認為俄國這仗打得難看又丟人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是畢竟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充沛的大國,要是下決心捏死烏克蘭,還是有可能的。

戰爭其實是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應對能力。而這方面,恰恰是沉疴日久的某些體制的短板。對於所謂大國的戰爭能力,可能我們都有一些錯覺。事實上人類戰爭史上,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真實橋段,是足以讓我們窺見所謂大國,在某些特殊時期的脆弱——其誇張程度,是一般人都不敢相信的。今天我就跟大家擺一擺龍門陣,說一個中國歷史書記載得很詳細,但是後世都不願多提的奇恥大辱——明朝嘉靖末年的53名倭寇入侵華東事件,嚇得數萬守軍的南京城緊閉城門不敢應敵,史稱「嘉靖倭亂」。

大家都知道,明朝統一天下,趕跑了彪悍的蒙古人而立國,武功在歷朝歷代中雖然不是最強,但是絕對不弱。而且無論從實力和體量,都算得上一個大帝國。但是誰能想得到,這麼一個人口過億、常備軍超過百萬的大帝國,竟然被僅僅百餘名流寇一般的扶桑浪人先後洗劫三省二十餘縣,殺得人仰馬翻,兩個多月損失四五千兵力,上百官員,成為戰爭史上一個大笑柄。

嘉靖年間,對應的正是日本的戰國時期,日本國內諸侯割據,攻伐不休,為此湧現出一大批勇猛善戰的武士。有些因為戰敗失去領主供養的武士,就成為浪人。亦是後來明朝倭患的一個來源。位於九州島最南端的「薩摩藩」(也就是今天的鹿兒島),是全日本數一數二的強藩,其民風彪悍,善於攻伐,武士階層素質極高,在日本國內也一貫以不畏死而著稱。有點類似於我們戰國初年的威名赫赫的魏武卒。曾經中國的屬國琉球(現在的沖繩)就是被三千薩摩藩的武士征服後脫離了和中國的關係。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6月7日,來自薩摩藩的百餘名人的浪人(剛登岸的倭寇具體人數不詳,僅有「百餘人」的記載),突然在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入侵。這股倭寇成分很單一,沒有中國流民的參與,全部是由日本浪人組成,這在明朝倭患中是非常罕見的(明朝倭患大部分其實是受到海禁政策影響,為生計鋌而走險的沿海地區本國流民,通常十有七八,而日本浪人並不是主體)。而更不同尋常的事情還在後面。

一般倭寇入侵,都是為了劫財,洗掠一番後快進快出。但是這股來自薩摩藩的日本浪人,從登陸開始,就顯示出極為不尋常。他們不劫財,不擄掠,不侵擾平民,甚至不貪女色,而是專門找官軍和官員的茬。特別不一樣的是,他們並不東躲西藏玩游擊戰術,而是大搖大擺的和明軍正面對決,每次出場都是博命的派頭。

據《明世宗實錄》記載,這百餘名倭寇登陸後,在浙、皖、蘇三省進行了一次不可思議的大奔襲,他們先是攻擊會稽縣城,和聞訊而來的明軍正面硬剛,陣斬明御史錢鯨;然後繞過杭州向西,攻擊西興縣、昌化縣、淳安縣,然後又轉向南直隸(今天的安徽),大戰徽州、績溪、旌德……在連番和明軍的死磕中,明軍大部分部隊,雖然人數幾十倍於倭寇,武器也較為先進(明軍當時已經有火器裝備),但是幾乎每次接戰,明軍都是一觸即潰,稍微好一點的,撐不了幾回合也敗走。

要知道這群倭寇由於是輕裝奔襲,除了武士刀作為武器,並無其他輔助,大部分連鎧甲和弓箭都沒有。但是薩摩藩出產的武士確實名不虛傳,戰鬥力爆表,有一個戰鬥細節被記錄下來:在南陵縣和明軍交戰的時候,明軍指揮繆印彎弓搭箭射倭寇,倭寇居然根本不躲,而是側身徒手接住了箭,這一幕當時把在場的明軍嚇蒙了——「諸軍相顧愕貽,遂俱潰。」

在這股倭寇準備攻擊南京前,經歷和明軍數十戰,幾乎都是殺得明軍人仰馬翻、丟盔棄甲。倭寇作戰強度極高,但卻只損失了大概一半人,抵達南京城下的時候,明確的記載還有53人。就這點人,倭寇也不準備撤退,而是要進攻南京!南京城作為明朝的留都,其重要性僅次於北京,有完善的一套朝廷班子,還有數萬守軍。但是面對這區區53個倭寇,南京守軍居然被嚇得閉門不出,不敢應戰。倭寇看穿了明軍的孱弱,極度囂張,寇首身穿紅衣,騎着高頭大馬,撐着黃羅傘蓋公然在南京城下挑戰,羞辱明軍。被打怕了的明軍居然抓一些平民登上城樓充人頭,嚇唬倭寇。

當時明朝著名的文人歸有光正好在南京,他完整的經歷了這個事件,在自己的《震川先生集·上總制書》中痛罵明軍腐朽不堪,「徒令市井貧民,裹糧登陴……則平昔養軍,果為何耶?」另外一個也在南京翰林、戲劇家何俊良,倍感丟人,說「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之辱耶?」 (《四友齋叢說》)

我們看慣了歷史,兩軍對陣都是旗幟飛揚,人頭攢動。尤其是攻城拔寨這種大戲,哪有幾十個人就開始演的?53個人攻打南京,如果這不是多方記載都印證的事實,盛產抗日神劇的橫店估計都不敢這麼拍。這伙倭寇在攻入江蘇溧水縣後,在一個農家全部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就這也沒有明軍敢去偷襲。

最後被打臉的大明王朝也意識到了這場入侵的嚴重性,不僅是丟臉,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天朝上邦外強中乾的本質。蘇松巡撫曹邦輔就對部下說:「此賊勢捋數千勁敵,我地形、兵力為彼所窺,他日大舉入寇,何以支之?」,翻譯成大白話的意思是,咱們幾千人連幾十個倭寇都干不過,這個秘密要是被他們帶回去了,以後大舉入侵,那還玩個毛啊。

當然,最後明朝調集數省兵力,窮追不捨,最終還是在蘇州滸墅關將已經筋疲力盡、被嚮導引入歧途的倭寇圍殲。在80多天的戰鬥中,這股倭寇「經行數千里,殺戮及戰傷無慮四、五千人。凡殺一御史、一縣丞、二指揮、二把總,入二縣……」

時至今日,這股薩摩藩的倭寇為什麼入侵都還是一個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謎題。不為財不畏死,專門挑戰官軍和斬殺官員。所作所為根本不像是普通為財為利的倭寇,而更像是專門針對大明王朝做自殺式攻擊的恐怖分子。不論如何,區區53人攻擊南京,嚇得守軍尿褲子的事跡,都是此後的中國史官不願意多提的恥辱。

如果站在我個人的角度,對這個事件,我有另外的看法——其實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明軍太渣。薩摩藩的武士歷經殘酷戰爭,可能個人武藝確實比一般的明軍士兵高強,但能做到以一敵十,甚至以一敵百,那實際上說明明軍武備已經早就腐朽到不堪一戰的地步了。

很多以武功立國的大帝國,無一例外的都會在整個帝國體制的腐爛中,慢慢失去作戰能力。這是帝國統治的目標所決定的,元、明、清都是一個模式。因為在帝國體制中,其實軍事力量更多是用來對內維持統治的,也就是嚇唬人民的。帝國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事實上並不需要勇敢善戰、目標遠大的將軍或者士兵——因為那反而會成為統治者的隱患。和皇帝需要貪官來維繫官僚體系的忠誠可靠一樣,軍隊只有維持平日養尊處優、魚肉人民,才會真正和朝廷形成利益共同體。就像何俊良說的那樣,「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於道,軍卒月請糧八萬……」(《四友齋叢說》)像「岳家軍」「戚家軍」那種紀律嚴明、目標遠大、仰賴於將領個人而不符合朝廷利益的軍隊,是帝國體制最為忌憚的,急了可能會用,用完一定會扔。

所以為什麼以前根本沒有當過兵的紹伊古,會成為俄國的國防部長?為什麼俄軍造價高昂的軍備拆開來都是渣渣?為什麼疆場賣命的士兵連軍糧都在用過期的?這才是帝國的用兵之道啊。維持一支適度糜爛的軍隊,和維持一個適度貪腐的官僚體系對於帝國是一樣重要的。

那麼對症下藥,改革軍制就能挽回局勢嗎?嘉靖倭亂之後,明朝上下深受刺激,這才有此後戚繼光重新編練新軍,成建制大規模引入火器的軍事改革。成效確實也有,比如萬曆援朝戰役,和豐臣秀吉的大軍對戰,普遍配備火器的遼東明軍已經完全不落下風,但可惜都如曇花一現。最終還是沒有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結果被兵力和裝備都遠遠不如自己的滿清滅了。外強中乾的帝國,有的是你想不到的脆弱。這種脆弱不是技術上的,是系統性的死機。

所以俄軍在烏克蘭表現之狼狽,不只是一場場丟人現眼的戰鬥那麼簡單。就像大明的恥辱,不只是被53個倭寇痛毆一樣。

知道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對一個帝國必然的潰敗產生任何疑惑。

(全文轉自作者臉書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