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我們的恐懼」——在澳華人揭北京威脅打壓

綜合澳媒報道,人權觀察組織在6月29日發表了一份報告,調查了中國政府及其支持者對澳洲大學內支持民主的中國學生和學者進行的騷擾和恐嚇,結論認為澳大利亞大學未能為這些人提供適當的保護。該報告引起了聯邦教育部長的關切,發表聲明稱不允許任何外國對澳洲校園的干涉,並承諾更新大學的指導原則。

在採訪了24名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 “民主派 “學生以及澳大利亞大學的22名學者後,作者Sophie McNeill完成了這份102頁的報告,名為「他們不理解我們的恐懼:北京的長期壓制如何破壞了澳大利亞大學的學術自由」。調查發現,中國學生們普遍意識到中共監視的存在,致使許多人感到恐懼,並被迫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審查。

McNeill說,「澳大利亞大學依賴國際學生帶來的費用,卻對中國政府及其代理人的騷擾和監視問題視而不見。大學管理者沒有履行職責,維護來自中國的學生的權利。」她呼籲大學採取具體行動,支持學生和學者的學術自由。

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Li Wei對調查說,她在澳大利亞開了一個推特賬戶後被中共告知 “閉嘴”。「2020年3月,中國當地警察聯繫了我的父母,要求我的父母到警察局來,並正式警告讓我’閉上嘴巴’,說如果我回到家裡,將付出非常沉重的代價。

「他們說我必須關閉我的推特,停止傳播反政府信息,如果我不合作,他們可能會指控我犯罪。我刪除了推特賬戶。因為我很擔心我的父母。

「我原以為這裡很安全。」這位學生告訴人權觀察。

另一個女孩在澳大利亞參加了支持香港的民主抗議活動後,收到了來自中國前同學的信息,說 “我正在看着你”。而一位澳大利亞學者說,一個學生告訴他,因為在課堂上做了一個關於西藏的演講,他在中國的父母受到工作上司的質問。

另一位學者說,一位大學官員與他聯繫,向他提供 “淨化版 “的中國研究課,因為「對他的對教學內容有一些擔憂」。他說另一個研究中國的學者為中國學生提供了該課程的’淨化’版本。「這是我願意考慮的課程嗎?不,我不願意這樣做」。他對調查說。

McNeill女士說,大多數遭遇騷擾的學生沒有向他們的大學報告,因為他們認為學校更關心與中國政府的關係,因而不會得罪親北京的學生。 

澳大利亞大學的一些學者也受到了騷擾、恐嚇和告密,如果這些學者批評中國共產黨或討論台灣、西藏、香港或新疆等 “敏感 “問題,就會被公布其個人信息。 

2020年,一名學者上課時把台灣叫成一個國家,結果遭到親北京者的欺負和騷擾,他任職的大學還暫時將其教學資料從大學網站上刪除。 

人權觀察說,發起這些攻擊的通常是少數人,但動機很強,呼聲很高。 

其他被調查發現的問題還包括:在大流行期間對滯留在中國的學生進行在線授課,卻沒有足夠的網絡安全保障;香港《國家安全法》的治外法權;以及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等與中國政府有聯繫的機構的作用。 

人權觀察稱,中國政府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學術自由的攻擊越來越膽大妄為。報告認為澳大利亞教育部應該公布一份年度報告,記錄這些騷擾、恐嚇、審查和自我審查的事件,以及大學為應對這些威脅所採取的措施。McNeill女士說,大學外國干涉工作組應優先審查這些事件。大學管理者也應該明確告知學生,向大使館 「報告」同學或學者是嚴重違反學生行為準則的行為,會受到紀律處分。

據ABC報道,聯邦教育部長Alan Tudge說,人權觀察報告提出了「令人深感關切的問題」。「不能容忍外國勢力對我們校園實施任何干涉,」他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已經採取了多項行動來打擊外國干涉,並且正在與大學密切合作,我們將很快更新我們的大學指導原則。」

Tudge還表示,聯邦國會情報與安全聯合委員會已經在調查高等教育領域的國家安全風險。

據衛報報道,澳大利亞大學可能允許學生用假名和硬拷貝提交書面作業,因為人們越來越擔心談及外國政府的政治敏感話題會受到騷擾。 

衛報了解到,大學領導層正在考慮一系列保護學術自由的方案,包括允許學生使用假名交書面作業,將學生錄製課程泄露給外部團體的行為定為違紀等。 

澳大利亞大學的首席執行官Catriona Jackson證實,各大學正在考慮參考海外的最佳實踐案例,包括英國的牛津大學和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她說大學「完全致力於學術自由,包括在課堂上和更廣泛的校園內」,並敦促學生報告遇到的任何問題。「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我們的大學正在密切關注海外同行的做法。」

她說澳大利亞大學的領導人正在與安全機構和政府部門合作,更新指導原則,以防止外國的干預,「更新的準則」可能會加強對脅迫行為的威懾。

澳洲聯邦情報委員會主席、自由黨參議員James Paterson暗示,如果大學不能保護學生免受外國政府的脅迫和恐嚇,可能會面臨 「更嚴厲的法律義務」。

代表大型研究型大學的八校聯盟(The Group of Eight)說,騷擾和審查是不可接受的,但認為,記錄在案的例子 「不是澳大利亞大學學生的典型經歷」。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