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斷供,有人已倒在黎明前

怎麼可以把孩子教育這麼嚴肅這麼幹系一輩子的事情,置於一個充滿疑問和風險性的討論中。這是一種負責任的人生規劃麼?

今天,又看到一則留學斷供的非虛構文章:《破產家庭的留學生,看到真實世界》

我轉到一個小群里,好友幽幽地來了一句:每日負能量。

幾個「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孩子們並未做好自立的準備,便被拋入真實的世界」。

加大聖迭戈分校大二女生曾經和閨蜜四處度假,不計金錢,只為體驗感,「900多刀一晚的酒店連續住一周,窗外是望不到頭的花園,客廳內放一台古典鋼琴,每天的下午茶送到臥室」,經營K12教育的母親破產後,她每天晚上都在哭,「掐着下午兩點只吃一頓飯,餓了就去星巴克門口聞聞咖啡味兒,也在學校領過快要過期的蔬菜」。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大二女生陳婕曾經每個月都要買2-3個新款名牌包,有時碰到喜歡的會all in,母親參與的投資項目崩盤後,學費也虧完了,陳婕被迫選擇了回國,還去了趟奢侈品回收店,賣掉了十幾個包包,湊了20多萬元維持日常生活。

何野的父親曾經有4個工廠,現在只有一家在盈利,疫情三年虧掉的錢夠他在波士頓讀十多年書,但他還是選擇繼續在美國讀二碩,現在他剔除一切額外開銷,全部自己做飯,從線上輔導老師到亞馬遜代購他都幹過,最終在一家美國中餐廳找到了生存之道。

01

留學斷供,不是一個新話題,這一年多,已經來回在社交媒體上熱議了很多次。

但現在的新問題有兩個:

其一,留學斷供不再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現象,大有成為一個長盛不衰「元話題」的趨勢;

其二,留學斷供曾經是小概率事件,多少可以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哪怕對留學生家庭而言,也是一個與己無關的話題,但現今留學斷供正在蔓延中,成為「全民話題」。

以上那篇文章提到的三個「破產」家庭,基本都沒有犯下什麼過於離譜的失誤,不是賭博,不是吸毒,不是犯罪;要麼是所處行業爆雷,要麼是投資失誤,要麼是行業為疫情所累,都是這些年高級中產或准富豪家庭的常規踩雷處,每個案例背後都是無數近似的家庭悲劇。

留學斷供不再是段子,不再是小概率,不再需要家庭犯下愚蠢的錯誤。可以這麼說,很多家庭都嚴重低估了留學斷供的風險。

現今,在城市的中產以上有娃家庭,基本都有留學的規劃。中國這麼多年波瀾壯闊的經濟擴張期,以及以往的經驗,都讓他們將孩子留學越來越當作一種「常規消費」。

但風險卻在暗流涌動。

02

中國式留學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砸錢周期在這些年間越拉越長。

二十年前,中國人自費留學也就是一個研究生,美國兩年,英國一年,多快好省,準備一兩年的錢即可;退一步說,就算事到臨頭到時候沒錢了,也是個本科畢業,可以隨時就業,沒有多少沉沒的機會成本。

但現在的問題是,留學成為中國教育競爭中最卷的一部分。最誇張的一群人是,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接受月均一萬元左右的國際教育,一路卷到雙語小學雙語初中;到了高中階段,有條件的直接出國,條件不成熟的本科再出去。

你可以算算,這一路要花多少錢,至少幾百萬元吧,至於究竟是「幾」,豐儉由人。

有人說了,為啥不能之前都上着免費的公立教育,到了本科階段直接出國不就行了。這當然行,但之所以有「卷」這個字,就意味着競爭無限前移,在此種拼刺刀的邏輯中:只有上了好的雙語幼兒園,才能上好的雙語小學,才能好的雙語初中… 

更富貴的邏輯是:只有早點去國外讀當地一流私立初中,才可以取得進入一流私立高中的先發優勢,才可以取得國外一流大學的先發優勢……

這邏輯對不對,如果不考慮錢的話,太對了。而問題就是這邏輯太對了,才引得無數家庭一擲千金。這就好比你找了起步價六位數的留學規劃師,錢花了,效果基本比不找更好,所以很多人找了。

所謂的留學卷國際教育卷,恰恰不是因為交智商稅的問題,而是花大錢卷是有效果,甚至有奇效的。

也因此,留學競爭基本是一條單行道,你上了這條船,就很難中途下船,如果錢花完了被迫下船,不僅之前花的錢都打水漂了,更痛苦的在於,你會發現被迫下船重回公立教育的孩子,在應試教育上遠不如一直在公立教育卷的新同學。

很多慣於紙上談兵的人又會說了:「國外不是有獎學金嗎?孩子留學家里不一定花錢啊?」這樣的認知根本就不配參與這場討論,請不要把這種小概率的事納入公共討論。

還有人會說:「我家有幾套房,到時候沒錢大不了賣房!」我先給你扣個大帽子:房住不炒。

你怎麼知道,等你孩子要花大錢時,你的房子跌不跌價,賣不賣得出去,有沒有流動性?另外,房產稅了解下。

當然,我這裡不想對房價作出任何預測,房價也不是一定會跌。這裡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你怎麼可以把孩子教育這麼嚴肅這麼幹系一輩子的事情,置於一個充滿疑問和風險性的討論中。這是一種負責任的人生規劃嗎?

你總不能說,孩子讀了一半雙語學校或留了一半學,交下年學費時,你的房子沒賣掉,就不讀了?這是不是太兒戲了。

問題是,很多口口聲聲重視教育的中產家長,在留學這個事情上,就是這麼兒戲。

03

留學好不好,非常好,甚至可以這麼說,不考慮錢的話,這個時代的留學必要性迫切性只會更強。

在這個問題上,我非常同意那些心心念念要讓孩子留學的家長。

但你們可以不要那麼兒戲,更有前瞻性,做得準備更充分一些麼?以及,降低一些預期。

我沒有任何勸人不留學的意思,但我想提一系列相互纏繞的「改良」方案,聽不聽,在你。

第一,重新評估自己的收入與資產狀況。

你現在的收入或許不錯,但你可以根據自己行業的特性評估下,未來你降薪或失業的可能性大不?

如果家裡就你一人上班,而且所處行業符合35歲收入遞減定律,我至少可以勸你,你們家不適用於低齡留學或從小接受國際教育。

如果你覺得可以,你可以一個人瘋,別害了配偶和孩子,真的。

至於房子,國內的房子,之前說了,不能成為你自信的來源。

或者這麼說,中國式留學不是一個可以單純依靠「即期收入」說事的特殊領域,沒有良好的資產結構,只依賴於你曾經或現在的高收入,來為周期動輒十年的留學規劃買單,在投資專業上,這近似於「短債長投」,誰能保證你將來降不降薪,失不失業。

第二,重新評估留學費用。

這個問題不適合展開,但你做規劃時,特別是孩子還小做長期規劃時,可不可以把匯率的空間算大一點。我不是說人民幣一定會跌,但如果人民幣貶值到某個幅度,你就負擔不了這筆留學支出,我勸你重新規劃,要麼縮短留學時長,要麼挑個更便宜的國家,別拿孩子的明天賭匯率。

一個更現實的費用風險是,很多國家,比如美國和英國,學費都是年年漲的,五年後或十年後學費多少錢,大致空間可以預估出來。如果你不願意預估,只能說你怕,怕面對根本沒做好準備的自己。

第三,改善資產結構。

什麼是適合留學規劃的資產結構?

請注意,我沒說「好「,只說「適合留學」。

這個問題過於複雜,我只能說一個基礎的,你可以每年把國家給予你的外匯額度用足,存到國內外銀行里。

至於存多少錢,存上你打算的留學周期一半的學費生活費。這話可能有些複雜,簡單說就是,你打算上四年本科,就存上兩年學費生活費,打算高中和碩士也在國外上,再加上個兩三年。

有人又說了,我的人民幣存在國內可以理財可以炒股啊,幹嘛要換成外匯放在銀行里生灰?

你既然這麼愛賺錢,就繼續賺吧,賺錢了讓孩子繼續留學,虧錢了讓孩子留學一半回國就業,你覺得這樣可以接受就行。

第四,節省子彈,降低預期。

這是最關鍵最關鍵的一點。

什麼叫降低預期?首先你得想清楚,上英國G5上美國常青藤這些國際名校是需要高額成本的,如果你沒有此等實力,趁早收起妄念,停止留學卷。

如果只是想留學,又缺乏高確定性的資產做支撐,我勸你還是立足於本科留學吧。上個公立幼兒園小學中學,平日多補點英文課,到時候能申請到啥學校就啥學校吧。

提前卷很有效,但你首先得接受這種「不公平」,誰讓你錢不夠呢;其次是,先力保留學再說,上什麼學校倒是其次了。

如果你子彈有限,留到最關鍵的時候再發射吧。最荒誕的是什麼:你中學階段就把子彈打光了,又發現後勤跟不上(賺不到更多的錢),就只能被迫放棄留學了。

提前卷,只適合極少數的家庭。坦白說,這並不適合大部分中產。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賭博行為。

04

可以做點總結。

如果現在你家已經在上國內高中,恭喜你,你的留學規劃已成功了一大半,提前準備兩年大學學費即可。

風險最大的是現在孩子正在上小學,上初中的家庭,真的要好重新評估教育路線了。

武斷地說幾句吧,如果孩子即將上小學,只是家裡沒礦的高級中產,千萬別走雙語教育路線,好好的上公立吧,子彈留給未來。提前卷只適合富豪家庭;同理,如果孩子正在上公立小學,打算上雙語初中,趁早打消念頭。

如果孩子已經上了雙語小學或初中,那也只有頂硬上了。能不參加的夏令營特別是去國外的夏令營就別去,一些高價的課外補課趁早停止,總之一句話:省錢,來日方長。

更不要說,留學不等於英美澳加,還有法國德國這些廉價留學地。

千萬別倒在黎明前的一刻。

收入預期在變,匯率預期在變,資產預期在變,什麼都在變,你憑什麼認為:動輒十年的留學規劃不用變呢?

曾幾何時,一兩代人無意中抓住了時代的風口,將風險變成了我們的朋友,但這是運氣這是時代的饋贈,如果你不想把這份饋贈連本帶利的還給時代,請調整人生規劃。

別讓留學夢和孩子成為代價。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冰川思享號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