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從滯脹到衰退 中南海決策方寸大亂

最新發布工業等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經從滯脹進入衰退階段,中南海決策層已經方寸大亂,即使政策調整也存在滯後風險。

10月2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靚麗」的經濟數據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387.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3%,增速較上月加快6.2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

其實,中國總共4110萬戶企業里,規模以上企業只有36.8萬家,占比僅0.9%,超過99%的企業是規模以下企業。截止2020年底,中國7.5億就業人口中,規模以上企業僱傭了7300萬。而其它90%以上的就業,都由規模以下企業解決。

自由亞洲電台的報導稱,觀察中國經濟到底如何,不該看規模以上的企業,而應看規模以下企業數據,但這方面的官方數據是缺失的。

 招商銀行曾針對該行服務的規模以下企業做了一個問卷。從地域上看,除了安徽、河南、四川等少數省份的規模以下企業預期2021年營收能有正增長外,其它省份企業對營收的預期都是負。從行業上,除了製造業對2021年營收有小幅正增長預期外,其它所有行業對營收的預期都是負。

《路透社》的文章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大膽改革旨在減少經濟對房地產和債務的依賴。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凸顯了重重風險,並對習近平實施其計劃的決心帶來考驗。

經濟是有自身運行的周期性規律的:復甦、過熱、滯脹、衰退,周而復始。目前中國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等「三駕馬車」全面放緩。

工業生產因為能源強度目標以及煤炭短缺環境下的限電措施而受到抑制,此前煤礦關閉更是加劇了煤荒。

在面臨全球煤炭價格暴漲時,中國的電力公司無法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據悉,這場電力危機引發了中南海決策層的爭吵。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此前撰文認為,大宗商品通脹的高點已現,中國經濟將逐季放緩,現在處在經濟周期的滯脹後期和衰退初期,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兩期轉換時點。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