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高由里子將主演大河劇《致光之君》 帶你走近曠世才女紫式部與《源氏物語》

吉高由里子將主演2024大河劇《致光之君》並飾演才女紫式部,聽聞此訊,心中甚喜。作為日劇與古典文學愛好者,筆者既是吉高的粉絲,亦是紫式部的粉絲。藉此機會,以《致光之君》為切入點,帶諸位走近紫式部及其鉅作《源氏物語》。

《致光之君》將講述紫式部受藤原道長賞識提拔、二人之間的情感以及紫式部如何寫下《源氏物語》的過程。編劇大石靜說,想把紫式部描繪為一位有活力且堅強的女性。

那麼歷史上的紫式部是個怎樣的人? 《源氏物語》有詩曰:「月華幽光羨登臨,紅塵悲愴我自知。」她飽經悲愴、哀中有喜、情柔志堅的一生,連同耳濡目染的貴族生活,都隱藏在這部影響日本千年的小說中。

 

紫式部 —— 生如櫻開  剎那芳華

平安時代漢學隆盛,男尊女卑,生於書香世家的紫式部自幼受漢詩、和歌與中國古籍薰陶,學富五車,冰雪聰明。《紫式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記載了她過人的天賦:「那個叫式部丞的人(紫式部的弟弟藤原惟規)在一旁聽《史記》,聽了又聽,就是不懂,又記不住。我倒出奇地很快聽懂了。」而她的父親則常嘆道:「可惜非男兒,何其不幸哉!」

縱然出身貴族,學貫古今,不料世事無常,家道中落。近三十歲時,她嫁給了比其年長二十多歲的藤原宣孝,但丈夫兩年後病逝,她又落得獨守空閨。

女為悅己者容,才女為知己者效力。一位伯樂的出現改變了紫式部的命運。彼時權傾朝野的藤原道長聞說紫式部才華橫溢,於是請她入宮,擔任自己女兒的導師,旨在讓女兒培養得博學多才,博取天皇歡心。1005年,紫式部踏入宮廷,為藤原道長的女兒彰子講授《白氏文集》等古書,宮中所見所聞也為其撰寫《源氏物語》奠定基礎。

《源氏物語》約於公元1000至1012年成書(也有說法認為是1014年),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然而成書後不久,紫式部撒手人寰,得年41歲,仿佛一生只為著書而來。

後世有學者認為紫式部由於性格強勢、孤僻且敏感,朋友僅有寥寥數人。在宮廷中也飽受非議,眾仕女譏諷她「漢籍讀得多了,才會薄倖。」所以她基本上是在喪夫之痛與孤獨中堅強地活著。

但在她苦短多舛的一生中,確有零星可循的美好記憶,這段歡悅時光便來自於她的伯樂——藤原道長。

 

文采斐然筆生趣  兩才相悅互贈詩 

一個是「月滿而無缺」的高官,一個是「才華馥比仙」的才女,藤原道長與紫式部惺惺相惜,互贈詩歌。相傳兩人互生情愫,道長侍妾日記中甚至記載「上東門院女房,歌人,紫式部是也……御堂關白道長妾」,意味著藤原道長可能將紫式部納為妾,但史學界並沒有定論。筆者希望歷史上二人的真實關係停留於詩交與暗慕,否則在現代人看來太狗血,整個文雅的氛圍都被打破了。

兩人的詩交還是蠻有趣的。比如,據《紫式部日記》記載,藤原道長有次在女兒住處讀過紫式部的佳作後欽佩不已,因當時恰巧在梅樹下,於是寫了首詩給紫式部:「枝上青梅酸,誘人折枝繁。才女若青梅,酸色有人攀。」

紫式部閱罷立即回詩:「青梅無人折,怎知味若何。未見來攀者,誰人譽酸色。」以幽默口吻自嘲孤芳無人賞,換成白話說,就是「誇我有才,招人喜歡,但事實上誰愛我呢?」。

另有一段可愛的經歷:紫式部晚上睡覺時聽到敲門聲,心中懼怕,不敢開門,直到天亮都不敢發出一點聲音。翌日早晨有人送來一首詩,應該是藤原道長寫的:「昨夜秧雞啼,暗中聲聲急。淚敲真木門,心焦勝秧雞。」 

紫式部回曰:「昨夜秧雞啼,敲門非秧雞。若迎門外客,後悔來不及。」可愛的是,紫式部完全不因道長是上級就奉承,還大膽拿上級開玩笑。對道長而言,頗有告白被婉拒的滋味。

二人之間大概率曾漸生情愫,但紫式部或許心中明白這是一段無果的愛情,這種感受在《源氏物語》中多有體現。

 

《源氏物語》:浮生若夢 痴情化幻

《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時代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與愛情。全書共五十四帖,約八十餘萬字,堪稱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也是日本「物哀」文化的典範。

大家可能聽說過,《源氏物語》有日版《紅樓夢》之稱,二者極其相似,最終結局也都落得「幻滅」。

源氏物語 日本
12世紀初的《源氏物語繪卷》中一對愛人與宮廷女房被幾帳和屏風相分隔的場景(圖源:維基百科)

光源氏是幾乎所有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人,英俊倜儻,位高權重,善待女性,可以說這個人物完全是以藤原道長為原型的。然而,他又是個花心的無賴,喜歡過的女子不勝枚舉,直至最愛的紫上逝去,方如大夢初醒,開始厭倦人世。而紫上既是最得寵幸,也是最為不幸,因為她深愛的光源氏常尋花問柳,她只能在不安中承受著愛與被愛。

桐壺天皇寵愛更衣,結果更衣遭到其餘后妃妒忌,因而心情鬱悶,疾病纏身,此後桐壺天皇更加寵愛她。消息傳至眾臣耳中,紛紛驚道「唐朝就因此等事,鬧得天下大亂。」暗指中國唐玄宗因楊貴妃誤國,招致安史之亂。

多情至極,便是無情;深情至極,便是傷害;寵幸至極,便是災禍。紫式部刻劃出四百多位人物的複雜故事,非是要讓讀者陷入其中,而是向當世乃至後世傳遞警世之言。

書中有詩云:「相逢江海上,難辨舊君容。夜半雲中月,匆匆無影蹤。」 一千年後的今天,你我也在無數次萍水相逢中感受著愛恨悲歡,轉瞬即逝,輪迴往復。聚散離合本就如密雲遮月,但我們能看淡密雲遮月,卻看不淡聚散離合。

也許,看淡之際,便是夢醒之時。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