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酥脆、內餡香嫩可口的葡式蛋撻是熱門特色美食,深受民眾的喜愛,但蛋撻二字的準確讀音,未必每個人都知道。近日,微博話題#很多人不知道蛋撻的讀音#衝上了熱搜榜,原來多年來大眾所熟悉的讀音「dàn tǎ」(漢語拼音第三聲)竟是錯的,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有關#很多人不知道蛋撻的讀音#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截至12月21日,閱讀量已累計2.3億,討論度高達1.2萬次。
根據大陸官方現代漢語規範字典《新華字典》、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顯示,「撻」字的讀音只有一個,即「tà」(ㄊㄚˋ),釋義為用棍、鞭等拍打物體。原來「蛋撻」並不讀作「dàn tǎ」,正確讀音為「dàn tà」(漢語拼音四聲)。
「蛋撻」的正確讀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直呼自己難以接受:「語言是拿來讀的,約定俗成,所以我還是要讀三聲。」、「讀四聲感覺蛋撻被踩過了,都不好吃了。」、「蛋踏 蛋踏 你自己讀讀這玩意能好吃嗎?」、「那就改成叫蛋塔,本來就是翻譯過來的,想怎麼念怎麼念,誰念四聲?!」
另有網友留言說,「沒什麼改的必要,你讀正確的讀音別人反而覺得你讀錯了。」、「我沒讀錯,因為我吃的是蛋塔不是蛋撻。」
還有網友認為將來新華字典會修改讀音:「我不改,我相信過幾年字典會改讀音的,就好像之前把zuò jì改成了zuò qí(坐騎)」、「沒事,錯的人多了,新華字典都可以改」。
據公開資料顯示,葡式蛋塔是一種小型的鮮奶油酥皮餡餅點心,屬於蛋塔的一種,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其特徵,廣泛地存在於葡萄牙與葡萄牙語圈國家,以及有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國家及地區(例:美國、澳門、加拿大、盧森堡和法國)。
葡式蛋塔最早由19世紀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熱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的修女發明。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斗(Andrew Stow)將葡式蛋塔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其後更成為澳門著名的小吃。
香港的的葡式蛋塔是從澳門及葡萄牙改良後,將其傳入香港,成為香港繼港式蛋塔後第二類外來點心。
1990年代末期,葡式蛋塔在台灣曾經是熱門甜點,眾多葡式蛋塔專賣店短時間大量開設,包括肯德基等均趕上此一熱潮,葡式蛋塔頓時成為熱門商品,甚至一度導致蛋價上揚,雞蛋供應不足的地步,但也在短時間內熱潮退去,很多餅店都不再供應葡式蛋塔。至於肯德基收掉葡式蛋塔專門店後,仍有在店面提供葡式蛋塔作為甜點。由於近來肯德基時常推出新創蛋塔口味而時受好評,因而被外界戲稱為「被炸雞耽誤的蛋塔店」。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71c7e2f1-817e-4df0-b7c6-d31cea264229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