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疫情在中國反反覆覆,面對比感冒還輕微的變異病毒,中國各地還像初期對付新冠病毒一樣,釆取封城隔離檢測的老辦法,封城手段越來越嫻熟,隔離技術越來越高明,檢測次數越來越頻繁,更滑稽的是,在如此嚴厲的封控時期,官方發布的各項經濟數據看起來並不難堪,上上下下自信滿滿,對層層加碼的防疫政策更是見慣不怪習以為常,甚至自詡為全世界的模範生。

後疫情時代經濟究竟怎麼樣?公開的經濟數據真實性如何?是不是已經面臨重大危機?靠什麼才能走出困境?這些問題實際上比病毒更難對付,經濟好壞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很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中國海關總署6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5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45萬億元,增長9.6%。其中,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3%;進口1.47萬億元,增長2.8%;貿易順差5028.9億元,擴大79.1%。按美元計價,5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5377.4億美元,增長11.1%。其中,出口3082.5億美元,增長16.9%;進口2294.9億美元,增長4.1%;貿易順差787.6億美元,擴大82.3%。

「總的來看,5月份經濟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國家統計局在官網上稱:「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帶來的嚴重衝擊,在以*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向好,生產需求逐步恢復,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主要指標邊際改善,國民經濟呈現恢復勢頭。」

剛剛過去的5月份,出口大省廣東的用電量大幅下降。根據統計5月1-20日,廣東統調電量38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6.87%!其中5月20號當天的統調用電量為26.33億千瓦時,僅為去年的80.89%,下降足足兩成。在經濟界經常用用電量來評估經濟數據,5月份廣東用電量出現斷崖式下跌,究竟是由什麼原因?在上海、北京、東北等地飽受疫情衝擊之際,5月份廣東疫情基本受控,對經濟影響不大,出口數據如此強勁的5月份,出口大省用電量出現斷崖式下跌,不得不讓人懷疑出口數據的真實性。

後疫情時代消費低迷,如果防疫政策持續下去,生產和生活都難以恢復正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總額增長了39.7%,實際上虧損增長幅度遠大於利潤增長幅度。工業利潤增長主要來自煤炭、石油等領域,而這些產品利潤的大幅度增長是由於價格大幅度上漲。上游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上漲,給中下游企業造成沉重的成本負擔,導致整個製造業利潤下降虧損上升。

今年1-4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做了價格平減後下降了1.6%,也就是說,從社會消費品零售來看,消費處在負增長狀態。其中4月份下降幅度很大,是12.9%,5月份下降6.7%。中國乘聯會發布的零售銷量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國內乘用車銷量達135.4萬輛,同比下降16.9%,1-5月份累計銷量731.5萬輛,同比下降12.8%。

政策利好頻出的房地產銷售數據更是一泄千里。中指研究院5月31日發布的《2022年1-5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顯示,今年前5個月,TOP100房企多項銷售數據同比降幅均超50%。其中,銷售額均值為273.9億元,權益銷售額均值為199.9億元,權益銷售面積均值為136.0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了50.7%、51.5%、53.2%。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TOP100房企的累計銷售額均值分別為61.8億元、103.0億元、162.6億元、212.2億元、273.9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23.1%、34.0%、47.2%、50.2%、50.7%。

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說明中國消費者真的沒錢消費抑或不敢消費了,是不是真的沒錢消費了不好說,至少是人們對收入的預期和消費理念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中國經濟的兩大支柱,汽車和房地產市場哀鴻遍野,特別是今年以來利好房地產業的政策紛至沓來,房地產依然沒有起色,房貸還首次出現負增長。

地方政府的綜合債務對經濟影響也很大,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公開的餘額已經達到30.47萬億元,而真實的債務數據遠不止這些,債務危機如同巨大的石頭懸在空中,隨時可能砸下來,許多經濟大咖越來越好奇,大規模債務即將到期,這些債務不僅僅是巨額的人民幣債務,還有數目不清的美元債務,誰能駕着七彩祥雲來力挽狂瀾化解壓頂的債務危機呢?

國際貨幣基金第一副總裁李普頓(David Lipton)多次發出警告,世界第二經濟體需要火速處理債務危機,以避免巨大的債務泡沫形成。麥肯錫計算,世界第二經濟體必須使總債務提高到GDP的79%。即使如此,這場金融危機仍然會給世界第二經濟體經濟帶來災難,經濟增長几乎消失,家庭和企業推遲消費,經濟停滯將成為常態。

由於世界第二經濟體債務門類繁多,數據更不透明,債務實際上已經處於失控狀態,地方財政面臨着極大風險。目前世界第二經濟體並沒有專門的機構和標準來統計各種債務,各地融資平台越來越多樣化、隱蔽化,很多資金的來源和數量根本無從知曉,負債規模難以統計。正因為這部分藏在黑箱裡的隱性債務是個未知數,更加劇了財經界對世界第二經濟體債務危機的擔憂。

更為嚴峻的現實是,目前披露的債務只是冰山一角,總負債和地方政府債務到了無人敢提及的地步!前中金國際董事長朱雲來曾在一次論壇上透露,中國2017年底債務已達600萬億人民幣,按朱雲來的說法,債務規模2018年達到720萬億,2019年達到860萬億人民幣,後疫情時代,累計債務肯定是持續增長。如果按6%的年利率,債務利息就高達40萬億或50萬億以上,這就是說需要侵蝕一半以上的GDP才能償還債務利息。

2022年以來,各地財政收入大幅下降,連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收入都出現斷崖式下跌,財政收入大戶蘇州、深圳、甘肅、溫州、太原、中山、惠州、蕪湖、長沙、遵義、鄂爾多斯、南寧、貴陽、合肥、吉林等更是明顯下滑,比如蘇州4月的財政收入幾近腰斬,吉林省和溫州市的降幅更是超過70%,連疫情相對控制穩定的深圳財政收入也同比下降了44%。

當財政收入暴跌之後,政府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兩難局面。一方面企業舉步維艱,政府需要出台紓困政策對企業進行穩崗激勵補貼。不補貼企業倒閉會釋放出更多失業人口,稅收也會持續下跌。另一方面財政的缺口會迫使政府大幅減少市政投入,公務人員收入降低,原來的鐵飯碗會變得越來越脆弱。事實上隨着財政收入的大幅下滑,不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也開始減少公務員績效工資,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延遲或拖欠工資的現象。

財政部國庫司早年編寫的《2009年地方財政統計資料》,5400萬的財政供養人員,在職3815.24萬人,離休退休人員1391.35萬人,其他人員185.98萬人。而現在時隔13年之後,財政供養人員究竟是多少,恐怕已經是無法探究的秘密!至於龐大的財政支出究竟花在什麼地方?財政供養人員究竟是多少?一直以來都是一筆糊塗帳。

這些年隨着政府職能進一步強化,財政供養人員不斷擴大,加上離退休人員,按20%老齡化計算,整體差不多1億多人吃財政飯,相當於10個人養一個人。這些年不僅黨政機關人數增長,街道、社區、村委會也納入財政預算。中國有多少村委會,51.7萬個,一個村委會吃財政飯的不少於5人,這就新增了250多萬,街道社區擴大了11.1萬個,一個社區配套的人員不少於10人,意味着新增了100多萬。

當皇親國戚人數暴增,各種賦稅必然加重,其結果是加重全民負擔,冗官多自然要揮霍資財,從整個社會來說,還有更大的隱患,那就是機構膨脹帶來的權力擴張,既造成管理無效率也導致民眾生活無序失衡,權力之手瘋狂尋租自肥。這種亂象在疫情防控時期體現得淋漓盡致。

後疫情時代失業人員持續增長。2022年4月官方數據顯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達到18.2%。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1000萬,就業形勢可謂過去三十年來最嚴峻的一年。眾所周知,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統計方法很特別,只統計有城鎮戶口且登記了的失業人口,也就是說沒去登記的不算失業。而且農村戶口屬於農村勞動力不在統計範圍之內。這就導致過去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5%之間,如今這個數據飆升到6.1%,說明失業情況非常嚴重了。

就業數據的背後是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生存困境,家庭好一點的,還能讓孩子居家考研考公,再扛個一兩年,條件差一點,大學畢業只能去做一些低薪低技術含量的工作以求溫飽。隨着教培、房地產、互聯網這些大行業出現整體下滑,大城市優質就業崗位顯得更加緊張。前不久北京大學博士考街道辦城管的消息讓不少人驚嘆!可想而知,在當前的就業壓力之下,就業市場的求穩心態多麼嚴重。

今年6月1日披露的社保人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新東方減少了55896人,快手減少3586人,學而思減少26579人,猿輔導減少19587人,作業幫減少15369人,字節跳動減少7358 人,滴滴減少5237 人,連阿里巴巴也減少4375 人,百度減少3952人,騰訊減少3865人,美團減少3186人、京東減少1685 人、網易減少1058人,這些都是中概股大企業,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企業減員分流更為明顯。

如今眾多的外資企業撤離中國,三星去了越南,東芝去了越南,就連蘋果也把iPad生產線搬到了越南。隨着大量製造業的離開,就業市場更加低迷,要說東南亞勞動力比中國便宜是事實,但以前東南亞勞動力也比中國便宜,為什麼沒有產業鏈轉移出去,是不是中國經濟政策出了問題?靠什麼才能穩住陣腳?如果三駕馬車只有出口一枝獨秀,內需市場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穩定必然會受到衝擊。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