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國四川因為乾旱問題導致其電廠的發電量大幅降低,進而引發電力供不應求,限電危機雖已獲得緩解,但是,從上海的清零封城措施到四川工業限電問題,皆持續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特別是在極端氣候已逐漸成為常態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預期水資源與電力等工業生產要素的供給穩定性將面臨重大考驗,對於以出口為主要經濟成長動能的亞洲國家而言,這將會是極大的挑戰,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也是許多產品供應鏈的重要一員,因此,產業擔心的斷鏈問題仍會因為氣候異常而持續發生。
造成產業斷鏈問題的原因除了極端氣候所產生的缺水或缺電危機外,美中衝突持續,加上中國對台灣實施軍演等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也都是造成廠商對未來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重要原因,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指出,日本馬自達汽車與本田汽車公司將試圖建立去中化的供應鏈以降低產業斷鏈對其營運的衝擊。
平心而論,水資源缺乏或電力供應吃緊與限電的問題不會只有在中國發生,中國可能因為氣候變遷導致其生產資源的供應不穩定,但是,廠商往印度或越南設廠投資也必須面臨相同的問題。因此,廠商往東南亞或南亞國家設廠的主要考量,除了生產要素投入的穩定性外,降低地緣政治的風險以及想要有更多生產的基地來提高其供應鏈的韌性,應是廠商會前往這些國家投資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後,中國經濟政策的可信度降低,以及對市場經濟運作機制的介入愈來愈深,這都是加速廠商離開中國的原因,這也是其他國家與中國政府有顯著差異之處。
此外,在中國人力成本逐漸上升後,廠商在中國的獲利也會逐漸降低,這使得廠商在中國設廠的誘因持愈來愈少,若再考慮地緣政治的風險,則投資好處減少但投資風險增加的結果,將會加速廠商撤離中國或縮小在中國的投資。換句話說,廠商前往中國以外其他國家投資的誘因將會上升,這也使得刺激中國經濟成長三駕馬車中的投資會持續減少。若再考慮通貨膨脹對全球民生消費的傷害,則各國對於中國工廠的訂單需求也會降低,中國的生產將會減緩,出口也會衰退。
上述的推論可以從中國國家統計局在8月15日的數據得到驗證,「7月社會消費品零總額年增2.7%,遠遜預期的5%;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3.8%,遜於預期的4.3%;固定資產投資部分,前7月年增5.7%,增速全年最低」,這表示中國經濟成長率離5.5%的預設目標又更遠了。
最後,在全球產業垂直分工已非常細膩的基礎下,全球供應鏈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環境惡化,對世界各國的經濟必然會帶來負向的影響,因此,中國產業環境持續惡化與經濟持續下滑雖非台灣與各國所樂見,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國內產業經營環境受到中國官方政策影響的程度也愈來愈深,面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看不到樂觀的理由。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63ecf1ef-5958-4ea1-92ea-0c5c2dd649cf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