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玲新作《熱辣滾燙》,竟是翻拍日本電影?

衝着「減肥100斤」的賣點,去看了賈玲的《熱辣滾燙》。

看完之後覺得劇情很熟悉,好像在哪裡看過。

後來查了下,果然,翻拍的是日本導演武正晴的《百元之戀》。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原版的劇情是32歲女主醜小鴨,被同事強姦、被男友劈腿,然後通過拳擊,找到了生命的慰藉。

相比於日版,賈玲版要「和諧」很多,這也是國情使然。

但我不理解的是,電影宣發的時候,怎麼隻字不提是「翻拍」呢?

後來再查了一下,春節檔還有個電影也是翻拍的,寧浩的《紅毯先生》,借鑑的是奧斯特倫德的2017年金棕櫚獎電影《方形》。

相較於《紅毯先生》,原版的諷刺更深刻,對應的評分也更高。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我不是批判翻拍,美國很多電影公司也喜歡翻拍。

大陸的《西遊記》、香港的《無間道》、日本的《午夜凶鈴》……包括買下賈玲《你好,李煥英》的翻拍版權。

商業行為,有市場,照合同辦事就行。

好的作品合法借鑑,也不損商業道德。

但我有點感慨的是,怎麼現在一些國產電影在翻拍別人的時候,已經開始規避提及版權了呢?

全程都是鋪天蓋地地製造噱頭,宣發中幾乎沒有提及電影是翻拍的,似乎自己就是原創。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印象中,這股風氣似乎是陳思誠帶起來的。

因為他之前的《誤殺》放映的時候,宣發中就提到了翻拍的是印度的《誤殺瞞天記》。

可到了《消失的她》的時候,就不怎麼提翻拍的事兒了。

後來看別人的影評才知道,這個電影的結構來自法國戲劇《為單身漢設下的陷阱》所改編的蘇聯電影,故事原型參考了真實的孕婦泰國墜崖案。

而且很多看過電影的朋友也知道,裡面大量借鑑了美國電影《消失的愛人》、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中的很多元素。

陳思誠很善於糅合一些懸疑電影的橋段和社會議題,雖然原創性極其薄弱,但幾部翻拍也都很賣座。

而且越是後面的翻拍,越是在宣發中刻意迴避「翻拍」的致敬,整的就像原創一樣。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質疑思誠,理解思誠,成為思誠」。

這是陳思誠的類型片火了之後,豆瓣網友的評價。

但現在看來,國內的一些導演似乎正在往這個方向去了。

而且在電影的命名上,也不再致敬原版採用同樣或類似的名字,而是另起爐灶,更容易讓人以為是本土的原創劇情。

翻拍國外的賣座經典,最小化本土的商業風險,我能理解。

但規避提及原創,悶聲發大財,我隱約覺得不妥。

往小了說,這是商業道德有虧。

往大了說,總靠着別人的東西撐面子掙錢,不注重本土電影內容的創作,只會讓我們的電影產業變得浮躁、空洞。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日本的《百元之戀》通過巧妙的構思,避開了傳統勵志電影中,泛濫的餿雞湯味。

把失敗者的拼盡全力之後失敗作為刻畫重點,這種創意是很難想到的。

搞文藝工作的也都知道,一個文藝作品的精髓,往往就是靠作者的幾個精妙構思。

比如阿加莎的《無人生還》,就被譽為「當代密室殺人」的始祖,而她本人則被譽為「推理小說女王」。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但不得不承認,中國歷史上對版權的保護一直不夠。

唐代詩人宋之問曾看到外甥劉希夷寫的一句詩,感到驚為天人,想占為己有。

但劉希夷不同意,沒想到宋之問直接把他外甥綁在土袋裡活埋了。

這句詩就是後來大家耳熟能詳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翻拍別人的作品,避免商業投資打水漂,這是聰明之舉。

但千萬不要搞上癮了,搞得沒有商業道德了。

商業是很文明的事情,導演們也都是幾十億票房的文明人,要懂得創作致富光榮,翻拍不宣可恥。

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在新年總要搞點新氣象啊。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木蹊說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