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蔓延 中國經濟面臨五大危機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除造成大量民眾死亡及染疫外,也重創了全球經濟。外媒報導,爆發地中國大陸當下面臨經濟危機,這場疫情造成大陸面臨失業率上升、破產企業增加、不良貸款激增、銀行壓力加大,以及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五大危機。

彭博社3月25日報導,根據澳新銀行(Australia&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經濟學家的估計,2月份大陸就業市場有800萬人失業。

中小企業運營艱難 大陸失業程度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嚴重

而在大陸宣稱復工後,失業問題並未緩解,因為疫情從大陸擴散至全球,各國需求驟減,再度打擊大陸企業,牛津經濟研究院駐香港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表示,目前大陸的失業程度比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更嚴重。

除了工廠受創,許多商家、餐廳和小公司也受到疫情衝擊,不是被迫停業,就是長達數周沒有收入。根據招商銀行2月對逾2萬家多數是中小企業所做的調查,2/3企業手頭的現金最多只能撐3個月。

標準普爾表示,若疫情無法降溫,中國不良貸款可能增加5.6兆人民幣(7900億美元),使不良貸款率激增逾2倍至6.3%左右;該機構預估,在疫情結束後,中國問題貸款將占總貸款的11.5%。中國銀行業已提列6兆人民幣的壞帳準備金,若中國第2季經濟無法出現V型反轉,銀行業的壓力將會增大。

中國工產恢復生產,促使近來人民幣兌美元走強,但這個情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全球衰退將導致對中國的出口需求減少,不利人民幣。此外,國際金融體系缺乏美元流動性,加上油價崩跌,也導致短期內匯率市場劇烈波動。澳盛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只要「現金為王」的趨勢持續,人民將面臨貶值壓力。

另外,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王競,聯合在財新網發表文章警告,未來一、兩個季度大陸的外需可能同比去年大幅下降30%,造成大約1,800萬人失業。

他們表示,全球疫情對大陸的出口造成衝擊,進而影響經濟和就業,而且目前這一影響可能正在被低估。

儘管復工復產,但大陸民眾尚未恢復購物消費。3月24日陸媒消息,從1月22日至今,大陸有超過千家企業破產,其中不乏知名企業,涉及旅遊公司、線上教育、娛樂會所、房地產企業等眾多行業。

GDP出現負增長

經濟衰退不僅會導致更多壞帳,也會破壞資產質量,衝擊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共央行去年的報告稱,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至4.5%,30家大型銀行中的17家可能無法通過壓力測試。

而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預計,大陸今年第一季度GDP年增率為-9.0%,第二季度為0.0%,不排除繼續負增長的可能。

此外,COVID-19疫情爆發後,避險需求上升,境外機構大規模拋售人民幣資產。3月第二周和第三周內,外資淨流出A股超過690億元人民幣,其中3月13日單日淨流出近150億元人民幣,創下深股通開通以來最多紀錄。

美元需求上升,加上油價大跌,人民幣匯率市場發生劇烈波動。3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破7.1,比上一個交易日下跌240點。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