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依賴中國暴露風險 全球去中國化將成趨勢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經濟和財政都受到衝擊。隨着確診人數飆升,口罩、防護衣、呼吸器等防疫物資告急,一些西方國家才驚覺國內產線早已外移,部份生產原料、零件也握在他國手中。台灣媒體報導,經歷此次疫情,相信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將成為趨勢。。

台灣的中央銀行在報告點出,2018年的美中貿易摩擦已埋下引信,肺炎疫情進一步暴露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脆弱性和危險性,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全球供應鏈與全球化將發生質變。

「去中國化是一定的」,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執行長賴樹鑫表示,隨着環保法規趨於嚴謹、薪資水準提升,中國勞力成本的優勢不復存在;幾年前,許多台商已有轉移向東南亞基地的念頭,只是缺乏推力,但美中貿易戰、疫情接連來襲,迫使廠商不得不動起來。

多國都押了相當多籌碼在中國身上,歐洲最明顯的例子是德國,不只經貿往來密切,中國更是德國汽車主要出口市場;日本從工業到消費品牌都長期深耕中國,這也是為何疫情爆發初期,日本政府未對中國採取積極防堵政策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波疫情下,許多國家嘗到生產過度集中、依賴單一市場的苦果,不符合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經濟原則,不只企業醞釀加速自中國移出,日本政府更編列預算協助供應鏈移動;今年4月,日本政府編列2435億日圓協助日企將生產移出中國,包括提供2200億日圓協助回流日本,以及提供235億日圓協助轉移至其他國家。

以及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 ) 在4月10日說:「我們將實際支付美國公司的搬遷成本,從中國搬回美國。」

賴樹鑫表示,未來各國在供應鏈調整上,不再只着重成本,轉而更注重分散風險,因此,去中國化的趨勢是可以預見的;但他強調,「不能說完全退出,很難放棄中國這個大市場,但是百分比會大幅度調整」。

台灣的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說,疫情讓全球重新思考去中化的議題,實質改變現在產業風險評估、調整供應鏈,選擇更貼近目前市場。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