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紐約青鳥」反襯了中國囚籠

6月4日,終年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紐約時報廣場(Times Square),一則秀有「Stand Strong WITH TAIWAN」字樣的廣告出現在它知名的分岔路大樓看板。廣告緣由,是為呼應前不久在台灣青島東路抗議國會擴權的民眾集會,而有海外僑民自行集資募款,設計出了這段30秒的台灣意象動畫(24小時間隔播放)。不過,基於宣傳地點(繁華的商業區)、廣告屬性(正面氛圍),使得這支廣告的目的,到頭來並不在批判自己的政治對立面,更大成分,卻是以「站在世界十字路口」的姿態,對台灣那些身處第一線關切國政的民眾做出迴響。

當天活動聚集了數百名紐約老中青三個世代台僑,其中不難撇見和前不久「BIG電影」紐約首映及「灣聲樂團」紐約首演的同一面孔,更不乏名符其實「公媽應援」的祖父母級老僑。如此,這樣的迴響,自然也帶有基於特殊處境下的「台式鄉愁」,也就是「紐約青鳥」(之後還有其他國家城市、國家響應,地理名稱應該會再增加)廣告上架行動,終究在呈現民主、自由台灣的真實存在,今天抗議國會擴權也許是這場海外發聲的觸媒,但「台式鄉愁」本身向來並不具政黨壟斷性,6月4日時報廣場上那些「熟面孔」,多有十年前無黨的柯文哲、後來創辦時代力量的黃國昌支持者,那時他們不也一樣不計回報為柯、黃出錢出力、熱情款待,只是十年一覺,才發現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

另外,「Stand Strong WITH TAIWAN」上架的時間點在6月4日,因「六四天安門事件」35周年之故,難免讓人別有政治聯想。事實上,在這之前,中國海外民運團體(民主派)不是沒有相關紀念活動(每年例行),例如華人群聚的紐約法拉盛(中國移民占多數),6月2日就有一場紀念天安門廣場大屠殺集會,只是當天除了有中僑參與紀念,另也有一幫中共支持者在周邊鬧場,他們除了反嗆高喊「共產黨萬歲」,因為眼見有台灣人也出現在紀念六四活動上,竟向其連番斥喝「滾回台灣」,畫面頗為「肅殺」。

相較於6月4日時報廣場「Stand Strong WITH TAIWAN」廣告上架活動(之前台僑、學生透過網路串連,號召前往打卡),儘管它的動能始於台灣內部激烈的政治爭鬥,惟它的目的在鼓舞各地台灣志同道合者,而非藉由外在舞台批判內部反方,氣氛上也就呈現了一片歡欣祥和。不過,海外台僑之所以能對支援台灣這般「樂此不疲」,長期以來,當然也建立在兩個關鍵基礎,一是「意見表達自由」,一是「經濟自由」。

前者,走過黑名單時代,台灣早沒有「自己海外行為連累國內家人」的風險,但那些在法拉盛舉布條聲援六四的中國移民,膽敢站出來,幾乎就已不指望回祖國和家人團聚。台僑是對台灣政治持續抱有期待而參與海外政治活動,但有多少盼望中國民主化的中僑,是以坐等奇蹟的心情在面對中共做最後一搏。其次,這次紐約時報廣場廣告集資,三小時在上千人贊助下達標(約8萬美金),同時代表了海外台灣人對家鄉政局的高度關注,另方面也說明了出門在外,向來都是台僑對台灣政客予以財力支援(例如幫忙募款),而非台灣政黨或政客為之贊助反饋。台僑的「經濟自由」,很大程度便決定了他們海外政治表態的自主性,這點,更是那些經常受控於中國外交單位的「海外小(老)粉紅」從未曾享受過的特權。

看待「紐約青鳥」的視角,儘管無以迴避它就是一場台灣國內政治喧譁的海外延伸,卻也因為「六四」這樣的時間點,它再額外反襯了許多中國人儘管早已移居美國,也未必就能完全掙脫中國的囚籠。最後,藉由這樣的活動,其實也愈加顯現所謂「台灣意識」並不全然就是政黨意識,或者一定和個人血緣出身有關,而是長期作為一個被(中國)壓迫的群體,終究養成了某種心靈狀態,即自知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被世界重視,尤其才能得到公平競爭(國際上)的機會。紐約時報廣場的看板是對所有人開放,烏克蘭遭俄羅斯入侵期間,時報廣場也曾出現許多支持烏克蘭的意象廣告,背後出資者則多仰賴美國在地富豪慷慨義助(包括UBER,還有多個非營利組織),廣告商畢竟在商言商,資本帶來了話語權,這也是關於「紐約青鳥」的另一段闡釋說明。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