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九十二)

(接上期)

農民本來沒有糧食,反瞞產私分是反不出糧食來的。到1959年初夏,中共中央才承認糧食真的緊張,但不否認1958年的大增產。4月19日,李先念在中央電話會議上說;「今年的特點是大增產也大緊張」,他認為1958-1959年度糧食產量還是比上一年度增長了35%(上一年度的產量為3898億斤,增長35%即5262億斤)。他說,國家糧食庫存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5億斤,今年6月底,庫存連360億斤的最低線也保不住了,是統購統銷以來庫存最少的一年。 

為了證明農民手中還有糧食,科學家錢學森又以科學為證。1959年9月25日,錢學森又在《知識與力量》8、9期合刊上發表了題為《農業中的力學問題》的文章。這篇文章認為,按照中國的平均緯度,接受的太陽能轉換成碳水化合物的乾物質,每畝糧食產量應為7.8萬斤,扣除陰天和非生長季節,也應有3.9萬斤。

1959-1960糧食年度,還繼續實行高徵購政策。

六、糧食部的喜訊,農民的眼淚

1959年糧食產量只有3400億斤,比1958年減少了15%。但當時繼續頭腦發熱,認為糧食總產量將達5500億斤。1959年11月2日,糧食部長沙千里在他的報告中公布了這個數字後說:「在整個非常好的經濟形勢下,糧食形勢也好得很。」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糧食部黨組書記陳國棟向中央提供了一個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報告分析了歷年城鄉糧食銷售情況和歷年國家糧食收支情況,建議把1959-1960年的糧食產量定為5000億斤,徵購指標定為1150億斤,銷售指標定為855億斤。7月5日上午6時,毛澤東作了很長的批示,說這個報告是一個重要文件,我基本同意這個文件所述的意見,印發與會各同志。批示說:

一,假如今年年成比去年確實好的情況下,徵購1100億斤力爭辦到,這是變被動為主動的第一着。二,下半年銷售計劃我感到不但1020億斤是太多了,這個文件上調整為855億斤似乎也略多了一點。是否可調為800億斤,或810億-820億斤呢?告訴農民恢復糠菜半年糧,苦一年、兩年、三年就翻過身來了。多儲備,少食用,以人定量,糧食歸戶,食堂吃飯,節約歸己,忙時多吃,閒時少吃,有稀有干,糧菜混吃,仍可以吃飽吃好。三,多產糧,是上策,田頭地角,零星土地,誰種誰收,不征不購,主要解決飼料,部分為了人用。恢復私人菜園,一定要配給自留地。四,好好地精細地過日子,是否可按1957年的實際產量安排過日子呢?1957年的日子不是過得不錯嗎?這樣做,農民的糧食儲備就可以增得較多了。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五,在今年秋收確實知道糧食比去年增產的情況之下,一定要劃出牲口飼料和豬飼料兩種,一定要比過去多些,是否可以有人糧的一半?人糧一斤,飼料半斤……在三五七年內,力爭做到一畝田一頭豬。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1959-1960年度,徵購任務為1100億斤,銷售計劃為820億斤。由於估產5000億斤大大高於實際產量,徵購任務1100億斤很難完成。為了完成毛澤東欽定的徵購任務,反瞞產私分還繼續進行。徵購糧食和反右傾結合在一起,用反右傾的的政治壓力徵購糧食。因此,糧食徵購任務完成得快,打破了往年的常規。1959年10月15日,李先念在全國電話會議上稱:「從7月1日到10月10日,共收購糧食453.8億斤,比去年同期多收156.8億斤。」他強調,收購糧食「是一場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是一場政治思想戰線上的鬥爭。」「要開展總路線的宣傳教育和對右傾思想的批判。」 殘酷的政治鬥爭終於從農民那裡拿來了糧食。1959年11月27日,糧食部向中共中央的報告中 ,字裡行間露出喜悅之情:「今年秋季糧食徵購運動聲勢浩大,來勢猛,進度快,為往年所沒有。從7月1日到11月20日,徵購入庫已達897億斤,比往同期多275億斤……全年糧食徵購任務預計11月底可完成,比往年提早了一兩個月,打破了往的常規。」這個報告還有其它的喜訊:糧食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億斤;出口調撥計劃完成了79億斤,提前34天完成了1959年的計劃;10月底,全國糧食庫存已達658億斤,為歷年同期最高峰。報告還承諾:中央確定的1959-1960年度1075.8億斤的徵購計劃可以超額完成,各地決心很大,已安排了1100億斤,完成1200億斤是有可能的。……

宏觀報喜,微觀報憂。糧食部門的喜訊是對農民壓榨和剝奪的結果。正是反右傾運動,使這一輪剝奪比往年更加順利。1959年冬到1960年冬,是餓死人最多的一年。大饑荒中餓死的人,60%發生在這一年。

表22-9大饑荒年間國家向農村銷售的糧食數(貿易糧,億斤)

57-58 58-59 59-60 60-61 61-62

全年 419.66 505.19 526.48 362.09 268.45

下半年 134.03 201.01 166.93 132.67 57.16

三季度 84.06 102.20 101.14 84.47 53.24

七月 38.73 42.18 37.55 35.14 25.97

八月 23.02 31.56 29.37 27.13 19.73

九月 19.31 28.46 24.22 22.20 13.54

四季度 49.97 98.81 75.85 48.20 37.92

十月 16.75 36.06 28.59 17.96 11.86

十一月 15.54 31.02 22.10 13.54 11.76

十二月 17.68 31.73 25.16 16.70 14.30

上半年 285.63 304.18 359.49 229.41 171.29

一季度 94.46 110.26 142.71 89.46 171.29

一月 22.19 30.18 33.63 21.63 16.61

二月 22.96 29.88 40.91 26.13 15.93

三月 44.31 50.20 68.17 41.70 31.04

二季度 191.17 193.82 216.78 139.95 107.71

四月 59.09 69.67 78.02 49.49 38.18

五月 72.71 72.87 77.92 49.43 37.46

六月 59.37 51.38 60.84 41.03 32.07

資料來源:《糧食部計劃司糧食資料提要》,1962年8月25日。

 

國家銷售給農村的糧食除了供給種經濟作物的農民以外,基本是徵購的「過頭糧」的返銷。從返銷的數字可以看出,每年7-12月銷售少,1-6月銷售多。7-12月離秋收時間近,農民自己可以維持一部分,1月以後,就得完全吃返銷糧了。1958年和1959年過頭糧徵得多,返銷糧也就多;1960年和1961年過頭糧徵得少一些,返銷糧就少一些。

七、壓農村,保城市

 如果說,1959年末糧食部門因收得多、銷得少、庫存增加而喜悅,到了1960年夏天,糧食部門開始嘗到上一年對農民壓榨過度的苦果了。7月12日,國務院財貿辦負責人的一個報告 稱,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遼寧的10個城市和吉林部分地區情況緊急,現在糧食庫存北京、天津只夠銷4天,上海只夠銷兩天,遼寧只夠銷6天。

由於1959年冬到1960年春餓死人太多,到1960年夏,各地再也不敢多報糧食產量了。10月召開的全國財貿書記會上,各省報上來的糧食產量匯總起來只有3535億斤,比1957年的產量3900億斤還少。徵購進展十分緩慢,而銷售卻增加很快,糧食庫存不斷減少。那時,全國82個大中城市6100萬人口,9月底庫存只有26億斤,為上年同期的一半。津、京、滬、遼等地庫存很少,隨調進,隨銷售。10月16日,李先念在全國財貿書記會上的報告說,今後9個月(今年10月到明年6月)剩下的銷售指標只有648億斤,每月平均72億斤。上年度同期實際銷售886億斤,月均98億斤。農民的口糧指標剩下更少。李先念說,如果每月平均銷售量不比上年度減少26億斤,今年增加33億斤的糧食庫存計劃就不能實現。李先念總是念念不忘國家糧食庫存,把國家糧庫看得比農民肚子還重要,這是統購包銷制度的必然。沒有寬裕的庫存,他就無法保證糧食供應,而糧食供應首先保城市。

城市糧食定量雖然一壓再壓,但還有保證。可憐的是農民。據譚震林1960年11月2日在電話會議上的講話,從1960年10月到1961年6月,每人每月的口糧為:山東11.13斤;河南17斤;河北17斤;山西20斤;遼寧20斤。這些口糧中以地瓜為主,如河南的17斤中只有5斤純糧,山東沒有純糧。 這還是國家供應指標,各級剋扣口糧的情況分嚴重,農民能吃到口裡的比上述數字要低得多。

在大饑荒期間一直實行壓農村、保城市的政策。時任貴州省糧食廳長的王民三回憶,1959年底,貴州正在大批餓死人的時候,中央召開了救災電話會議,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在會上講了話,說北京糧食告急,要求各省從速調糧食支援北京。彭真講話態度嚴肅,語氣很重,說:「省里死人是一個省的問題,北京死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要求各地顧全大局保北京。指定貴州省調糧一億斤。省委書記周林態度堅決,當場立即部署,省糧食廳連夜安排,限期突擊集運加工。 鄧小平到四川時對李井泉也講過和彭真類似的話,認為四川缺糧不如大城市的政治影響大,要李井泉從政治大局考慮,多調出糧食保城市。 

如果說過去幾年壓農村、保城市只是實際操作不見諸文字的話,1961年8月在廬山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卻明確提出了「緊農村,保大中城市」的方針。8月2日下午周恩來在講話中說,去年6月底庫存300億斤,今年只有147億斤,其中新糧55斤,庫存再也不能挖了。準備進口糧食500萬噸,但外匯緊張。農村調整先於城市,好轉先於城市。問題在城市。要緊縮農村,保大中城市。從1960年6月至1962年9月的兩年零四個月里,周恩來關於糧食問題的談話有115次,在總理辦公室退給糧食部辦公廳的現在仍然保存的32張報表中,周恩來的筆跡有994處。從這些談話和筆跡中可以看出,周恩來關注的主要是城市糧食供應。

1961-1962年度是糧食部最難的一年。糧食部反覆算賬,算來算出,中央糧庫要虧空120億斤(貿易糧)。國家打算進口100億斤來補這個虧空。但外貿部估計,由於加拿大、澳大利亞有旱災,我們的外匯又不夠,進口100億斤有困難。這一年怎麼過來的?還是擠農民的口糧。1961年糧食產量只有2850億斤,即使全部留給農民,農民的口糧還不如1957年(1957年農民占有糧食3130億斤)。實際上,這一年從農村淨調出糧食383億斤,拆原糧460億斤。這樣,農村人均占有糧食比1957年少123斤。 幸虧很多地方已放寬政策,農民自留地、三邊地生產了一些糧食,有些地方還搞了包產到戶,形勢實際開始好轉。否則1961年餓死人會更多。

1961-1962年,全國吃商品糧的人口有1.2億人,僅供應的口糧食就有400億斤,還有食品業、副食釀造業及工業用糧,總共需要500多億斤。儘管從農村擠出383億斤糧食,但不能滿足城鎮的需要。因此,不得不大力壓縮城鎮糧食銷售量,1961-1962年度,城鎮糧食銷售量比1959-1960年度減少了122億斤,但比1957-1958年度還是多48億斤。為了補上虧空,只好進口糧食。1961-1962年度,進口糧食115.5億斤(從1961年上半年就開始進口糧食,1960-1961年度進口糧食42.9億斤)。從1961年開始,津、京、滬主要是靠進口糧食維持。1961年8月26日,李先念在糧食、商業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說,現在票子多了,商品少了。1961年購買力為675億元,而商品可供量為655億元。儘管商品供不應求,還是要優先保證出口。為了進口糧食,一定要擠出一切可以出口的東西出口。 出口的商品是豬、蛋、油之類的食品,還是從農民的嘴邊上奪過來的。進口的糧食只供應給城市。這也是壓農村保城市的措施。

幸虧由於實行包產到戶等應急措施,農村的糧食比前兩年度多了(全國總產量統計數為2950億斤,實際上農民自己在「三邊」地上種的糧食很難進入統計),徵購糧卻比前兩年大大減少,只有679億斤。這是幾千萬農民的死亡逼得政府讓步。但這個糧食年度,國家向農村銷售的糧食也減少了150億斤。農民還在飢餓中掙扎,據糧食部統計,1960年農民的糧食占有量比1955-1957年三年平均數減少了190多斤。1961-1962年度,全國農村大約有1億人口每天吃糧水平在半斤或半斤以下。

「壓農村」最典型是在食油供應方面。1959年春季,食油供應緊張,城市緊,鄉村也緊,出口任務完不成,工業用油不能滿足。中共中央開會討論,認為「多頭緊不如一頭緊」,決定把農村的食油供應堅決壓下來。除了生產油菜籽的地區以外,其它農村6、7、8、9四個月不供應食油。中共中央為此下了緊指示。 1959年9月10日,李先念在全國財貿書記預備會議上的報告中談到這件事時說:「採取這個措施引起了不少議論。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攻擊我們也有這一條,他們說農村不供應食油農民會造反。現在證明,農民沒有造反。」李先念用農民沒有造反的事實來批駁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真是言不由衷。他說:「農村9月份恢復供應,但是供應量不能超過停止供應以前的水平。城市每人每月供應標準已經減少到2兩,新油上來以後是不是增加上去?我們的意見不再增加。」

眾所周知,同量脂肪的熱量是碳氫化合物(即澱粉類)的好幾倍。本來熱量不夠的農民,卻剝奪了他們吸收脂肪的權利,這是農民大量死亡的原因。省下食油幹什麼?出口是一個方面。1958-1959年度,收購食油25.7億斤,出口4.38億斤,國內銷售不到19億斤。農民吃不上油,更吃不上肉,連雞蛋也吃不上。肉和雞蛋到哪裡去了?國家強行收購走了。國家用強制手段要農民交蛋交肉。有些地方為了完成雞蛋徵購任務,按人頭下達指標。國家收購的生豬和雞蛋一是滿足城市的需要,二是出口。1960年4月19日的全國電話會議上,李行念要求各省加強收購副食品,他說,收購上來的蛋,80%出口,20%內銷。內銷中第一是滿足在中國的外國人,第二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帶有調侃地說:「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不吃雞蛋。工農聯盟,工農都不吃雞蛋。」他說的「滿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實際就是城市的特需供應。特需供應的對象一部分是高級知識分子,更多的是高級幹部。

八、大饑荒年代的代食品運動

 糧食短缺,全國上下都大搞代食品運動,發動群眾尋找代食品。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代食品會議,10日,譚震林副總理在這個會議上的報告 說:「為了廣泛開展大辦代食品的群眾運動,省、地、縣各級黨委和較大的企業、機關、團體黨委,都要成立領導小組,設立代食品辦公室。」他說:「現在中央已經成立了五人領導小組,由總理親自掛帥,還設立了專門辦公室。」譚震林說;「人造肉精(一種食用酵母)、小球藻、葉蛋白這幾種東西,比大米、小麥、高梁、玉米的營養價值還高。」中國最高的科學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利用他們「生物分類和生物化學方面的基礎」,尋找糧食以外的食物。1960年11月9日,中國科學院黨組上書黨中央、毛主席,提出了《關於大辦糧食代用品的建議》,這個建議說:「根據中央支援農業的指示,為了有助於節約用糧,安排群眾生活,最近幾個月來,我們着重抓了糧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他們提出了一批「既有營養,又無毒害,原料豐富,做法簡便,可以分別情況,大規模的推廣」的代食品。

這些代食品主要是:一,橡子麵粉。先將橡子去殼破碎,然後用千分之一濃度的碳酸鈉溶液浸泡一、二天,就可以去掉不適合食用的單寧,得到可食用的澱粉。全國年產橡子粗估約80億斤以上,如果將其中20%提取澱粉,可得六七億斤。二,玉米根粉、小麥根粉。將其磨碎,碾成粉,色香味有點像炒麵。用玉米根、小麥根的20%做成根粉,全國可得幾十億斤代食品。三,葉蛋白。經過選擇後可食用的新鮮草葉、作物葉子和樹葉,每百斤一般可提取葉蛋白乾粉2-10斤。從葉中取葉蛋白跟做豆腐相似,即先把採集的鮮葉(採集後不能過夜)切碎,摻水磨成漿,榨出葉汁,加熱至攝氏70-80度,使葉汁中的蛋白凝固沉澱,然後過濾、弄乾即成。四,人造肉精。這是一種用酵母菌做成的食品,所含營養極似肉類。我們從400多種菌種中選出一種叫做「白地霉」的酵母菌。把白地霉放在培養液(淘米水、涮鍋水、殘菜幫、爛水果、無毒的樹葉、野草、農作物的根莖葉煮後都可製成營養液)里,保持攝氏20-30度,兩三天內就繁殖出一層白膜。白膜在攝氏50-60度溫度下,即溶解成糊狀,便是人造肉精。五,小球藻、柵藻、扁藻。小球藻和柵藻的乾粉中含蛋白質20%-40%,脂肪4%-6%。小球藻、柵藻是淡水中繁殖的,扁藻是在海水中養殖的。此外,我們還在研究紅蟲(即水蚤)、玉米杆曲等代食品,看起來也是很有前途的。

中共中央於1960年11月14日向全國轉發了中國科學院黨組這個建議。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又提出了一個新建議:採食昆蟲。他們的報告說:「兩個星期來,採集了可和食用的昆蟲1200多斤,蟲體蛋白質既多,油又很大。昆蟲所已用來作成了醬油、乳醬、肉鬆和食用油,並加工成各種糕點和餅乾。」昆蟲所還介紹了烤食、油炸、制乾粉、榨油、作醬油、作糕點等幾種簡便的加工方法。中共中央東北局辦公廳發通知東北三省,要求各地推廣。

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推薦了十三種昆蟲,並作了營養分析。

  

表22-10  十三種蟲體營養成份分析(以蟲體重量的百分比表示)

昆蟲名稱 粗蛋白 粗脂肪

豆天蛾越冬幼蟲(干蟲) 50.8 23.3

金龜子幼蟲(即屎克螂,干蟲) 48.1 21.0

蠅咀(干蟲) 63.1 25.9

蠅蛹(干蟲) 41.7 25.1

玉米螟越冬蟲(干蟲) 41.2 44.8

剌蛾越冬蟲(干蟲) 50.6 37.7

菜粉蝶老熟幼蟲(干蟲) 60.6 21.4

菜粉蝶蛹(干蟲) 53.9 24.4

粘蟲蛹(鮮蟲) 13.8 6.2

棉蝗蟲成蟲(鮮蟲) 21.3 2.8

蝗蟲(鮮蟲) 18.7 4.1

白蟻(鮮蟲) 23.2 28.3

蠶蛹(鮮蟲) 23.1 14.2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1960年11月。

 

只要中共中央一號召,下面就會搞起群眾運動。中央號召搞代食品,各地就大搞代食品運動。組織成千上萬的人上山下水,尋找各種代食品。代食品為緩解飢餓起了一點作用,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農民因吃代食品中毒甚至死亡的不在少數。此外,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代食品運動破壞了生態環境。本書有關各省情況的章節里,介紹了很多地方大搞代食品運動的情況。

九、農民的熱量平衡

生產糧食的農民卻因得不到糧食而活活餓死。李銳多次對我說:挨餓的滋味最難受。他當「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時,在勞動改造中有挨餓的親身體會。我所查閱的十多個省的檔案中,零星記載了一些飢餓死亡者瀕死時的悲慘狀況,因此,我想研究一下飢餓死亡的生理機機制。我的一位同鄉王梅松,六十年代初畢業於湖南醫學院,後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多年從事特殊條件下的生理變化的研究,轉業後在天津醫科大學任教,著述頗豐。1960-1961年,他曾帶領一個醫療隊到湖南幾個縣救治飢餓病人,積累了很多資料。他父親和伯父都是在大饑荒年代餓死的,他聽說我正在寫這本書,熱情地給我提供了幫助。這一部分內容是根據他寫的文字材料和他提供的書籍寫成的。

1、人體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生命的活動就是能量的循環,人的生命需要能量維持,據《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一書介紹,人體在不同的狀態下能量的需求不同:

基礎代謝所需要的能量:即人體處於安靜狀態時,體溫的維持、心臟的跳動、肺的呼吸和肌肉緊張度的維持,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即基礎代謝能量。機體靜臥在攝氏18-25度的環境中,完全處於休息狀態,既無體力勞動,也無腦力勞動,而在12小時前就已停止進食,消化系統也處於靜止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消耗的能量就是基礎代謝能量。基礎代謝能量是維持生命活動最低的能量。基礎代謝能量受身體的大小、性別、年齡和氣候的影響。男性比女性高,兒童和青少年比成年人高,寒冷氣候比溫熱帶氣候高。一般說來,在普通情況下,成年男子每公斤體重每小時平均消耗能量1千卡(即4.418千焦耳)。以65公斤體重的男子計算,則24小時的基礎代謝需要1560千卡。

除了維持基礎代謝以外,從事各種勞動也需要能量。如走路(4.9公里/小時)每一分鐘消耗能量3.7千卡。一般根據勞動強度不同將人體的能量消耗分為五級:

極輕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量:以坐位為主的工作,如辦公室工作、修理鐘錶和收音機等。每日需供應熱量2400千卡;

輕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量:以站立為主要的工作,例如商店售貨員和講課教師等。每日所需熱量2600千卡;

中等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量:如重型機械操作、拖拉機與汽車駕駛等。每日所需熱量約為3000千卡;

重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量:如非機械化農業勞動、半機械化搬運工作等。每日所需要熱量約為3400千卡;

極重體力勞動所需要的能量:如非機械化裝卸工作、採礦、伐木和開墾土地等,每日所需熱量為4000千卡。 

勞動者所需要的熱量除勞動強度以外,還與工作環境有關。如冬天是露天作業還是室內作業,顯然露天作業所需要的能量要多一些。

中國農民所從事的勞動多是重體力勞動和極重體力勞動,都是露天作業。每天所需要的能量大約在3400-4000大卡之間。

2、中國農民在大饑荒期間獲得的能量

中國農民每天需要的3400-4000千卡的能量是從食物中攝取的。那麼,在大饑荒期間,中國農民每天能得到多少能量?

 綜合各省情況,在三年大饑荒期間,中國農民的口糧平均每天原糧不超過半斤。半斤原糧相脫殼後只有0.35斤。這還不是純糧,多是以紅薯、瓜菜替代。那時農民沒有油,沒有肉,這點口糧,是農民的全部熱量的來源。

首先看各種食物能夠產生多少熱量。這一點,醫學界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

 

 

表22-11  不同地區每一市斤農產品所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熱量

食物項目 別名 地區 蛋白質(克) 脂肪(克) 碳水化合物(克) 熱量(千卡)

稻米(秈)(糙) 大米 北京 41.5 12.5 371 1765

小麥粉(標準粉) 北京 49.5 9 373 1770

小米 伏地小米 北京 48.5 17.5 364 1810

玉米碴(黃) 包米碴 北京 46 3.5 380 1740

玉米面(黃) 北京 42 21.5 351 1765

高糧米(紅)(三級) 紅高糧米 東北 42 13.5 378 1800

黃豆 大豆 北京 181.5 92 126.5 2060

黃豆粉 豆粉 北京 200 96 141.5 2230

甘薯 紅薯、白薯 北京 7.8 0.9 128.3 552

甘薯片 白薯干 北京 19.5 4 401.5 1720

甘薯粉 白薯面 北京 19 4 395 1690

馬鈴薯 土豆 北京 10.1 0.4 73 339

馬鈴薯 洋芋 陝西 7.1 0.9 71 320

大白菜 四川 5.8 0.9 15.3 94

大白菜(竹筒白) 天津白 四川 3.2 0.4 13.5 72

小白菜 油菜 湖北 5.6 0.9 16.9 99

南瓜(八方瓜) 湖北 1.8 1.4 29.2 135

番瓜(花皮) 飯瓜,南瓜 甘肅 2.3 0.5 14 68

冬瓜 北京 1.5 0 9.1 42

西葫蘆 北京 2.5 0 8.7 44

資料來源: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編:《食物成份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年12月。

 

在大饑荒期間,中國廣大農村平均口量定量為每天0.35斤大米,折合熱量618千卡。在大饑荒期間,農民是見不到大米的。有甘薯吃還算是不錯的。5斤甘薯折一斤糧食(有的地方4斤折一斤),半斤口糧定量只有2.5斤甘薯,按每斤甘薯產生熱量552千卡計算,折合熱量只有1313千卡,比基礎代謝1650千卡還少337千卡。有些地方以菜代糧,每斤大白菜只產生熱量80千卡左右,一天能吃5斤大白菜,也只能吸收熱量400千卡。一些饑荒嚴重的地方,既得不到2.5斤甘薯,也得不到5斤白菜。有的地方食堂停火,不給農民供應食品,而樹皮剝盡,野草挖盡,農民從食堂以外也找不到食品。農民得到的熱量更是微乎其微。

人體每日從食物中攝取五大類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由於食物過少,除了熱量嚴重不足以外,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會引起多種疾病。但在當時的統計中,對因此類病而死亡的人,列入正常死亡之列,不算飢餓死亡。

在大饑荒年代,政府推行了很多違反科學的渡荒辦法,從而加劇了農民的災難。王梅松教授向本書作者指出了當時推廣的幾種反科學的辦法: 

「雙蒸飯」:把米放在瓦盆里加上水蒸成飯,再加一次水,再蒸一次。蒸了兩次以後,飯的體積擴大一倍,吃到肚子裡當時感覺飽。實際上它和稀飯沒有區別,過後餓得更快。當時還宣傳這樣做飯可以增加營養,實際上,有許多不耐高溫的維生素在反覆加熱後遭到破壞,營養比一次蒸的要差。

「瓜菜代」:這是當時政府提出的口號,而且普遍實行。沒有糧食時只能用瓜菜代替,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報紙還宣傳如何有利於人的健康。實際上瓜菜是代替不了糧食的。從食物成份表中可以看出,一斤白菜含蛋白質5.8克,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15.3克,產生熱量94千卡。一斤南瓜含蛋白質5.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29.2克,產生熱量為135千卡。一斤冬瓜蛋白質1.5克,脂肪0克,碳水代合物9.1克,產生熱量42千卡。而一斤大米含蛋白質41.5克,脂肪12.5克,碳水化合物371克,產生熱量1765千卡。由上述數據可以計算出,18斤大白菜、13斤南瓜或27斤冬瓜才相當於1斤大米的熱量,這些東西怎麼能代替主食呢?蔬菜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人體吸收亞硝酸鹽以後,它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從而使得血紅蛋白失去了運輸氧的功能。因此,就出現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膚青紫,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這就是大饑荒年代大量出現因「青紫病」而死亡的原因。

桔杆做饅頭:如將稻草用石灰水浸泡以後,再切碎加入到麵粉里做饅頭。稻草的主要成份是纖維素、木質素,它們是用一種很複雜的碳水化合物結構(即複雜的多糖)。草食動物吃它能長肉,這是億萬年來生物適應環境進化的結果,它們的消化道中能分泌一種纖維素酶,這種酶能消化纖維素,使之成為單糖。而人的消化道是沒有這種功能的。石灰水是鹼性,它也不可能消化纖維素,用石灰水處理後的稻草,人吃了以後不會得到任何營養。

吃陳骨頭:有些地方將死後放在戶外多年的牛骨頭收集起打碎後煮湯喝。牛骨頭通過在戶外多年風化及細菌分解後,除了剩下鈣和磷以外,不會有任何能提供能量的營養物質。

3、飢餓引起死亡的病理生理機制

 醫學界將飢餓分為「完全飢餓」(機體完全得不到食物)、「不全飢餓」(總熱量不足,食物成份不足)和「部分(質)的飢餓」(總熱量充足,但缺乏某一種或幾種機體必須的物質)三種。 大饑荒年代,中國部分地區的農民處於間斷性的「完全飢餓」狀態,全國城鄉都處於「不全飢餓」狀態。也可以說,自實行統購統銷以來,中國農民中的大多數,除了短暫的收穫季節以外,基本上處於「不全飢餓」狀態。

當人體的能量入不敷出時,首先動用體內儲存的「糖原」來供應能量。體內存儲的「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重量為370克,全部氧化代謝產生的熱量為1480千卡,還不夠一天基礎代謝的能量需要。

體內儲存的「糖原」消耗完了以後,下一步就消耗體內的脂肪。消耗脂肪所持續的時間取決於人的胖瘦。肥胖者持續的時間長一些。但是,完全依靠脂肪產生熱量,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產生大量的酮酸,可能發生代謝性酸中毒。

當體內存儲的脂肪消耗完畢時,便開始分解體內各器官、肌肉中的蛋白質。人體內的蛋白質被大量消耗以後,肌肉出現乾瘦,臟器出現萎縮。

心肌萎縮,就出現收縮無力,血排出量減少血壓降低,乃至心力衰竭而死。王梅松教授在大饑荒期間參加的醫療隊,在一所公社學校里收治水腫病人,常住水腫病人200多人,所觀察到的水腫病人,最後大多是死於心力衰竭。

腎臟萎縮、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尿量減少,出現腎功能不全。

垂體、甲狀腺、性腺等內分泌腺都出現萎縮和功能低下。胃腸道黏膜萎縮,使營養消化吸收減少。

生殖器萎縮,由於缺乏蛋白質,年輕女性子宮發育不良,出現幼稚子宮。更多的人是月經量減少,乃至停經。由於子宮懸吊組織萎縮,子宮脫垂出體外。全國婦聯黨組在1961年2月16日《關於農村治療婦女子宮脫垂、閉經病初步經驗的報告》中指出,「去冬以來,各地黨委在大抓群眾生活的同時,將普查普治婦女病列為除害滅病的重要內容之一」。報告中明確指出婦女病就是閉經和子宮脫垂。可見這個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時任甘肅省委書記汪鋒1961年5月9日在臨夏調研時給毛主席的報告中說,臨夏新集公社新一號生產大隊第九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5人,閉經的12人,占48%。一直沒的閉經的兩人中一個是女隊長,一個是炊事員,1959年以來,只有脫產幹部的家屬生了一個孩子。第五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6人,閉經的21人,占81.2%,全隊自1959年以來沒有生一個孩子。第六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19人,閉經的13人,占68.4%,在通經的6人當中,三個是炊事員,兩個是女隊長,一個是脫產幹部的愛人。1959年以來生了兩個小孩,都是幹部家屬生的。第七生產隊有青壯年婦女24人,閉經的16人,占66.6%,一直沒閉經的四人,一個是炊事員,另三個是幹部的愛人。1959年以來只有幹部家裡生了一個孩子。 

王梅松教授在1960年-1961年在湖南參加醫療隊時,在漣源、邵東、祁東等縣調查發現,一整個縣的育齡婦女中,數十萬人中只有極少數婦女來月經,其它都是非妊娠性停經。這些極少數來月經的婦女是多吃多占的「四不清幹部」家屬。青壯年男性出現睾丸、附睾萎縮,精液不能生成。青壯年未婚男子,在正常營養的情況下,每月遺精1-3次是正常現象,王梅松教授在湖南調查發現,在1960-1961年間,許多青壯年未婚男子,一年到頭都未發生過遺精現象。所以,在大饑荒年代,除了因飢餓而死以外,人口出生率降到極低的水平。

在食物缺乏時,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但首先最突出表現出來的症狀是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protein energymalnutrition),也就是攝入熱能量和蛋白質量不足的症狀最先發生。熱能不足,人的各項體力活動都不能進行,全身無力,各項機能下降。蛋白質攝入不足,血液中的血漿蛋白含量下降,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內的水份大量滲透到血管外的皮下組織中,引起全身水腫。

人體內的各種酶和激素其本質都是蛋白質,是以蛋白質為原料合成的。如胰島素、垂體前頁激素,在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時,這些酶和激素就不能合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例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缺乏,攝入的蛋白質、脂肪就不能消化吸收,這就更增加了體內蛋白質的缺乏,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體內抗體不能生成,如免疫球蛋白不能生成,淋巴細胞、吞噬細胞、白血球減少,抵抗力極度下降,很容易患細菌性感染疾病而死亡。

長時間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不足,體內脂肪消耗盡,內臟、肌肉的蛋白質亦消耗窮盡,病人出現乾瘦,骨瘦如柴,這就是乾瘦型的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

至於飢餓時生命的持續時間長短,則看熱量不足和蛋白質缺乏的程度,看機體原有的營養水平等因素。長的可達幾年,短則數月,當體重下降到正常值的70%以下,這個病人就無可救藥了。但是,很多飢餓者在機體消耗盡以前就因併發症而死亡。但是,當年各地的死亡統計中,將併發症死亡都列入正常死亡之列,排出飢餓死亡數字之外。

(未完待續)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