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靳三針針灸治療

癲癇,也叫羊癲瘋,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腦神經元異常過度放電所致的暫時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癲癇發作是大腦神經細胞群反覆超同步放電所引起的。癲癇的發作特徵為精神恍惚,有時候口吐白沫,眼睛會往上吊,或是眼睛直直的,甚則突然仆臥,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筋;有時候因身體肌肉過度用力,空氣被擠出胸部而發出似動物嚎叫的聲音。

西醫治療癲癇的藥物眾多,大約30%以上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藥物無效而成為「難治性癲癇」。目前西醫對難治性癲癇束手無策,尤其是癲癇合併抑鬱、焦慮、或出現精神症狀者,逐漸發生健忘、木呆等認知障礙者,更是無奈,個別癲癇患者雖進行開顱手術,仍發作不止者,使醫生及家屬一籌莫展。

癲癇屬中醫學「癲證」、「癇證」等範疇,歷代醫家對此症有皆有詳細的描述。春秋時代名醫扁鵲在《難經•五十九難》載:「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還將癲癇分為骨、筋和脈癲疾三類,症狀均有「嘔多沃沫」,沃沫即口吐涎沫、黏液,與痰同類。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載:「癲者,卒發仆也,吐涎沫,口、目急,手足繚戾」。在唐代以前,癲與癇分 開討論,「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宋太宗太醫院官修醫方巨著《太平聖惠方》則提出癲癇合而為一病名,至明朝時,正式將「癲癇」明確作為一個特殊的病症。 癲癇的病因可分為「痰癇」、「驚癇」、「風癇」與「瘀血癇」,發病機制為「痰氣上沖神竅」,其中痰邪伏留是導致癲癇纏綿難愈的關鍵因素,在治療上多採用「針藥齊施」之綜合療法。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靳三針」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癲癇的配穴為四神針、腦三針、定神針、手智 針、癇三針、四關穴。四神針位於巔頂,在百會穴前後左右 4 個方向上,前後兩針位於督脈,左右兩針則位於膀胱經, 兩經均入絡於腦,與四神聰比較,其在腦部的投影範圍更大, 作用更強,有補腦昇陽之效;腦三針,即是腦戶和腦空,位於 腦後小腦投影部,有協調肢體平衡運動的作用;定神針三穴均 位於大腦額葉投影區,故定神針可能通過調整人的情感、控制 情緒,從而達到定神的目的;手智針由內關、神門、勞宮組 成:內關屬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勞宮,為手厥陰心包經 滎穴;神門,為心經原穴及輸穴,手智針主要有寧心安神作 用;癇三針由內關、申脈、照海組成: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 絡穴,申脈配照海,取陰蹺、陽蹺脈的起點穴,以滋陰潛陽, 熄風止痙,達到協調陰陽的目的;四關穴即合谷、太沖穴的總稱,是人體生命的關口。靳三針主穴中四神針、腦三針、定神針主要著力於腦功能 的改善,而手智針、癇三針、四關穴則注重心神的調節,整體 配合,可從根本上調整癲癇患者大腦的異常病理狀態。

此外,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對抗癲癇腦神經異常放電的中藥, 如鈎藤、秦艽、蟬蛻等; 介殼類的藥能夠潛陽,如龍骨、石決明等; 脾虛者健脾,肝火旺者加以清肝瀉火藥物, 如夏枯草、黃芩等; 若由腦外傷引起癲癇者,常用血竭、川七等;腹痛性癲癇重在抑肝之急,常重用芍藥甘草湯。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指出:「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無所逃矣」,「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 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執中,主張針藥並重; 清朝著名針灸學家孫李學川,強調「以湯藥治其內,以針灸治其外」,才能做到「通內外兩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會歸一致」。自古有建樹的醫家們「針藥齊施」,內外相扶,才能根治癲癇,並一直沿用至今。

靳三針針灸「理法方穴」的奧秘在於身體各處都藏有互相連結,以前稱為經絡循行,現代可以稱為間質(interstitium),為身體的系統性連結,包含肌筋膜與神經血管的通路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先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癲癇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治療。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