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兵書 涉獵廣泛
蔣中正:「講到我國古代的軍事哲學,要推孫子兵法為最精微。」「我們中國很多寶貴的古書,都是治兵的重要書籍……尤其以孫子十三篇為中國治軍最要緊的法則。」
他在1929年的《精神講話》中說:「關於教兵練兵,大家有幾部書必定要看,除了總理的書一定要看以外,第一是戚繼光的練兵實記,第二是曾國藩胡林翼的書要看的多,這三種書湊合研究起來,便曉得我們中國人的心理。便曉得要怎樣的訓練,才能訓練出中國的精兵。」
受父親小亞瑟.麥克阿瑟將軍的影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也非常喜愛中華歷史文化,他兒時最愛的書籍之一就是《孫子兵法》,他曾說:「中國人是戰爭的奇才。」
麥克阿瑟讀書涉獵廣泛,包括歷史、人物傳記、哲學、法律和自然科學,他具有驚人的記憶力,懂英、法、德、意、西班牙五國語言。他在非正式場合的談話以繪聲繪色聞名,扼要而中肯,從不停頓以選擇詞句或組織思路。
明察時世 大志雄韜
蔣公對於20世紀的世界變局、戰略格局看的可謂深遠,現僅舉兩例說明,一個是有關世界大局,一個是國際間所謂的「集體安全」。
蔣公:「現在國際的關係非常複雜,一個國家在這種複雜關係的國際環境中,要想求生存發展,尤其是要想從危亡中求復興,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直截輕便的事情,必須就各方面認清時代環境的諸般關係,從而明白自己所處的地位,才能看清自立自強之道,而妥籌適合時代應付環境的辦法,達到禦侮復興的目的。中國自海通以來,因為國際交通和科學文明發達的原故,早已成為國際社會中主要的一分子,而且是整個國際關係中最複雜的一環,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學術、思想各方面的演變,無不受國際環境的重大影響。現在中國問題完全是一個世界問題,而且是一個世界的中心問題。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的出路,一定要先認識世界大局。」
「國際間還有一件事值得特別注意的,就是所謂『集體安全』。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各國都飽受大戰的痛苦和教訓。凡是比較滿意於現狀的國家,都想維持現狀以保持本身的安全。譬如英法兩國的一切外交活動,便是以此為中心目標。……本來所謂「集體安全制」並不是現在新出的和平理論,所有歐戰以後的國聯盟約,九國公約,非戰公約以及蘇俄與各國所締的互不侵犯條約,都不失為維持世界和平的工具,都是根據『集體安全制』的理想。但是在事實上因為各國始終只是為自身利害打算,一到和他的利害發生衝突時,便不惜破壞集體安全制度,推翻一切國際條約,以遂其企圖,而擾亂世界的和平。」
蔣公不僅明察時世,更有大志雄韜,留學日本期間,一首《述志》豪氣堪比岳飛:「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剛從西點軍校畢業沒多久的麥克阿瑟隨父親進行了8個月的對亞洲局勢的深入考察,他當時就提出日軍可能會侵略中國的看法。
在實戰中,麥克阿瑟多次運用「上兵伐謀」的戰略思想,以出奇制勝。太平洋戰爭中,他採用「跳島戰術」(越島戰術),充分發揮海空機動優勢,以低代價獲得高成果,成為軍事史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範。麥克阿瑟說:「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應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它們無所作為;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劃的指導思想。」韓戰中著名的仁川登陸,是麥克阿瑟戰術指揮的又一顛峰之作。
麥克阿瑟更為深遠的戰略思想,要提到美國的太平洋戰略。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亞太戰略的演變,幾乎沒有超越麥克阿瑟構思的太平洋戰略框架。
麥克阿瑟指出,亞洲擁有世界一半的人口和60%的自然資源,亞洲各國獨立後,世界事務中心將轉回亞洲。他將夏威夷島、中途島、關島到菲律賓分散的島嶼稱為「島鏈」,「我們守在那裡就是對各種進攻的銅牆鐵壁般的防衛。守衛西太平洋上這條無形的防線,完全依賴於控制島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任何敵對力量突破了島鏈的一個環節,該島鏈的其它環節也很容易被突破。」
他還預言:「不管軍情多麼緊急,在任何情況下都絕對不能讓台灣落入中共手中。如果台灣失陷,將立即威脅到菲律賓的自由,日本也會失去,甚至逼迫我們把西部防線收縮到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的海岸一帶。」
培養精神 打造部隊
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德關係開始復興。蔣中正聘用了大批德國軍事顧問,以德國先進的軍事技術方法訓練軍隊,同時以德國的新型武器裝備各部隊。
1927年,德軍上校馬克斯.鮑爾(Max Hermann Bauer)來華,出任第一任駐華德軍總顧問。他對國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調研後,以全德式裝備,幫助蔣中正組建了一支教導隊,這是國軍多兵種現代化部隊的雛形。後來,第二任駐華德軍總顧問喬治.魏澤爾(Georg Wetzell),將原教導隊擴編為三個師,這便是最早的三個德械師。
1934年至1937年,在日本不斷加緊對華軍事侵略的嚴重形勢下,南京國民政府把全面軍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國。德國希特勒政府也迫切希望加強與中國的貿易,從鎢礦資源豐富的中國進口一批鎢礦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德關係進入和諧與活躍的時期。
與此同時,蔣中正開始推行新生活運動,對軍民進行精神上的培養。1934年3月,他講道:「新生活運動就是軍事化運動,軍事化運動就是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一步一步的確實做到『全國總動員程度』。……但是軍事化最基本最要緊的條件,還不在乎技藝之末,仍在乎精神之本。所以第一要使全國國民實踐禮義廉恥。」
1934年5月,前德國陸軍總司令,「德意志國防軍之父」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出任第三任德國駐華總顧問。他來華任職,足見當時德國政府對華關係高度重視。塞克特在華期間,提倡「堅強的、一心一德的領導」,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對涉及經濟、財政,首先是民眾教育與宣傳等每一項國家措施加以通盤考慮。」
根據塞克特遞交的《陸軍改革建議書》,蔣中正決定從1935年起施行「60個整編師計劃」,打算用6年時間,以德式裝備和編制組建60個現代化的陸軍師,「德械師」一詞便由此而來。
直至全面抗戰爆發時,德國幫助完成了20個「德械師」的編制。隨著日軍侵華,中日矛盾加劇,1938年2月,歐洲局勢發生變化,不久,中德合作被迫終止。
中德密切合作期內,有四位德軍將軍、135名德國顧問先後來華任職。約有30萬國軍裝備了德式武器並接受了德式訓練,國民政府還在德國人的幫助下開辦兵工廠和軍事學校,大大增強了國軍的紀律和戰鬥力,尤其增強了戰鬥信心。
雖然在已完成整編的二十個「德械師」中,每個師所配的德式裝備都參差不齊,接受德式培訓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是,這十年的軍事活動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實力,為日後在正面戰場上牽制、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做出了積極準備。
其中,裝備訓練最完全的第36、87、88師,在兩次淞滬會戰中,表現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而且,德械師在當時並不打算做為作戰部隊使用,其中教導總隊是樣本師,基本都是由精心選拔的高素質士官組成,是為了以後要安插到各個部隊當種子用的。
可惜抗戰中,蔣公在選擇全面抗戰的時間上被迫提前了。如果再有一兩年的準備時間,國軍就能接受更多的德式裝備和德式訓練,中華民國就不會陷入血戰八年,付出極大犧牲的地步。
再來說麥克阿瑟。20世紀30年代初,人們對和平的本能渴望變成了強烈反感一切與軍事有關的事物,好像是軍隊引起了戰爭,而不是戰爭產生了軍隊。在經濟崩潰之前,胡佛就一直在壓縮政府開支,尋求削減陸軍部的軍費。
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暴跌,不可避免的引發了經濟衰退。
1930年秋天,美國瀕於崩潰邊緣。同一年,麥克阿瑟晉升四星上將,任美國陸軍參謀長。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大蕭條,國會意圖裁軍。
麥克阿瑟敏銳的看到在人們厭戰情緒下,政府削減軍費以及裁軍,將給未來帶來嚴重後果。他用豐富的歷史知識告訴人們:「在過去的3,400年裡,只有268年,也就是說只有不到8%的時間內沒有戰爭。」他發出警告稱,在一個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世界上,不備戰是多麼危險。
麥克阿瑟多次向眾議院少數黨領袖致公開信,強調總參謀部認為的人比物資更重要的觀點。麥克阿瑟指出:「一支軍隊可以缺乏物資,它可能服裝不足,住房緊張,甚至裝備落後,但在作戰時,沒有有經驗的軍官指揮,它必敗無疑。足夠的、訓練有素的軍官隊伍是成敗的關鍵。」
他每一年都成功的阻止了的削減陸軍的議案。不可思議的是,他竟使美軍飛機數量增加到2,300架。
麥克阿瑟的堅持,證明了他的遠見和日後影響到全球格局的戰略勝利。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麥克阿瑟,美軍在二戰中將是一支二流軍隊。
在對美軍作戰精神的培養上,他多次強調:失去了戰鬥精神的富裕民族註定要被貧窮但好戰的民族征服。
在二戰爆發前的備戰中,麥克阿瑟注重讓空中力量成為諸兵種合成部隊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在這方面的先見之明,使得在即將到來世界大戰中,美軍在進攻或防禦中,成為一支由飛機、坦克、卡車、炮兵和步兵組成的聯合部隊,讓世界上任何其他軍隊都不能望其項背,只能自嘆弗如。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38ce36f9-e39a-4ad0-a0d6-b17cf34f3740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