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盛產牡丹。牡丹乃百花之王,富貴的象徵,但是中國的歷代一尊卻從不去洛陽,因為「洛陽」的讀音不吉利,與「落陽」同音。
我與帝王無緣,所以有隨意去洛陽的自由。
戊子盛夏,我冒著酷暑,去洛陽悠哉了幾天。
我早年雖讀過幾本古書,但對「十三皇朝故都」的洛陽,卻一知半解,不甚了了,這次踏上實地,才豁然開朗,頓悟杜甫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機樞。
要寫洛陽,實在是一個天大的題材,她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的神話故事均起源於此,若要一一寫來,恐怕寫一千萬字也「難」述其詳;如從「商湯定都」、「武王伐紂」、「隋煬帝建都」、「唐太宗修葺洛陽」……的史實寫起,恐怕兩千萬字也「難」盡其言;如從「周公制禮」、「河圖洛書」、「老子問禮」、「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的文化角度起筆,更是寫三千萬字也「難」窮其竟……三個「難」字,使我愁緒滿懷,頗為躊躇了一陣。
昨夜燈下躊躇又起,突然一個念頭,猶如醍醐灌頂——洛陽博大,豈是區區禿筆所能表述?倒不如憑我眼中所見,腦中所想,行雲流水,隨意寫來,不亦善乎!
善哉,何慮千古泱泱事,我搖拙筆書我見。
(一)「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碑
從前在上海石庫門老房子的門楣上,常見有「紫氣東來」的匾額,講究些的,兩側還配有老子騎青牛的磚刻。
故事源於老子野觀天象,得悉周王朝氣數將盡,所居周地將成危邦,於是辭官出走,不料騎著青牛過函谷關時,被守關的尹喜攔住,猶如今天中國高速公路的收費處一樣,一定要交了錢才可放行,不過中國高速公路的收費處要的是錢,而尹喜要的是文章。
老子問尹喜,你怎麼知道我要經過這裡?尹喜說,我見東方有道紫氣飄然而來,必有聖人將至……老子無奈,只得寫下了千古不朽的《道德經》急就章,以資交卷,這便是「紫氣東來」的出典。
我這次去洛陽,原本打算上函谷關一游,浸潤一下「紫氣東來」的靈靄,但陪同我的朋友臉有難色,說此地去函谷關有百餘里地,當天趕不回來,不過老子的故居就在附近,倒可去瞻仰。
朋友把我帶到一條叫東通巷的小街,這裡滿街是破舊的老屋。他指著一堵殘壁說,據傳這裡原來是老子的故居,可是現在只剩下這塊殘碑了。果然,在破牆殘壁間,露出半隻駝著石碑的贔屓,石碑上刻著九個斗大的楷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左右是兩個空著的門洞,估計原來這裡也有石碑的,不知什麼時候給人砸爛了。望著猶如門框的殘壁,我彷佛看見老子送孔子出來。老子對孔子恂恂施禮道:「我聽人說,富貴者以財富為禮物,仁義者以箴言為禮物,我不是富貴者,只有把箴言作為禮物了:在亂世時,許多看透事理的人,往往屢遭不幸,甚至含冤而死,只因為他們為人耿直,說人是非,以致惹禍傷身,所以做人切莫恃才傲物,把別人不放在眼裡,尤其做臣子的,在君主面前更應小心翼翼,虛懷若谷。我希望你記住我的話。」孔子聽後,跪地頓首道:「弟子記住了!」
我又彷佛看見孔子在杏壇上講課,充滿感嘆,對學生說:「老子,人中之龍也,而我不過是一隻小飛蟲而已。空中的鳥,我能懂得它為什麼能飛翔;水中的魚,我懂得它為什麼能遊動,地上的獸,我也懂得它為什麼奔跑……但對於龍,我就一無所知了。老子學問深奧,意旨幽遠,是一條跨越天地的龍啊……」
我激動地望著腳下,原來眼前這方土地,就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儒家鼻祖和道家鼻祖的相會之處。我趕緊掏出攝像機準備拍攝,可是贔屓前,雜亂無章,停滿了自行車。原來這裡是隔壁軋麵店的停車場,我幫助客人移開車子,軋麵店的老漢出來幫忙。這時我才發現,贔屓的頭被砸掉了,我問老漢:「看痕跡,這頭不是古人砸的。」老漢說:「這烏龜的頭嘛,是文革時被造反派砸的。」說著他裝上一筒旱煙,悠悠道:「這碑是清雍正五年,河南府尹張漢和洛陽縣令郭朝鼎建立的,幾百年來一直安然無恙,但沒逃過文革。你到別處去看看,咱洛陽的駝碑烏龜都是沒頭的。」
「為什麼呢?」我好奇問。
老人斜了我一眼道:「看你這同志也上了年紀,難道你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嗎,那時候咱們中國只允許有一尊的頭,哪能讓烏龜也有頭?」
哈哈,老人真幽默,我報之一笑。
(二)伊川書院不適和二程墓
陳顥和陳頤昆仲,都是周敦頤的學生,朱熹的老師,宋朝著名的理學家。
歷史書把陳顥、陳頤兄弟稱做「二程」。二程的治國思想是:要讓皇帝和百姓都「明道」。「明道」就是「識仁」,是天理,是天地萬物與我「渾然一體」,無私慾的「大公」精神。程頤認為「天理」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他認為「父子君臣,常理不易」。每個人都應明白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權利。諸如「飢食渴飲,冬裘夏葛」是人們生活的需要,稱之謂「天職」。但是,超過這種需求,超越了自己在社會等級身份的權利,這就被叫作「人慾」了。「人慾」就是「私利」,是天下紛爭的根源。二程的理論奠定了每個人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他們的治國理念,對封建社會的穩定,有著重大作用。難怪有人說,「二程」是「中國的馬克思」,我們中國人早就有思想家了,何必到外國去找。
北宋元豐五年(1082),陳顥因和王安石有矛盾,隱退回到洛陽,創立「伊皋書院」,後改名「伊川書院」,收徒授課,講「易經」、「理學」一時求學者趨之若鶩。據傳,有一次下雪天,楊時和游酢去拜陳頤為師,見陳頤正在瞌睡,他倆不敢打擾,只得站在雪地里靜心等候,陳頤一覺醒來,發覺門外的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兩位青年還在立雪等候,這就是「程門立雪」 的典故。後來楊時從程頤處得到真傳,形成了獨家學派,培養出了羅從彥等人。朱熹師承羅從彥的弟子李侗,最終成為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
洛陽的名勝古蹟太多了,多到連許多洛陽人都不知道,這裡還有一個「伊川書院」。我僱傭的司機一連問了幾個訊,都沒有人說准具體位置,雖遠遠看見一座巍峨的牌樓,但汽車只能在周圍繞圈子,不得要道,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入口,但有軍人站崗,一問才知道,原來「伊川書院」今天有接待任務,禁止遊客進入。我剛要罵娘,陪同的朋友說,去不了伊川書院,就去「二程墓」吧,墓園離這裡不遠。
果然沒多久就到了二程墓,這裡也叫「程園」,有三個墓冢,二前一後,前者為程頤、程顥墓冢,後面的墓碑上寫著「宋儒程伯溫先生之墓」此公是二程的父親,這種墓冢的布局,意為「子抱父」,有孝道的意思。三塊墓碑均為元代嵩縣縣令所立。二程墓分墓區和祠堂兩部分,前為祠廟,後為墓冢。祠廟有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十方。墓冢有墳牆回護,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馬等,四周古木參天,樹陰遮地,一片肅穆幽靜的氣氛。
二程的墓園建築,雖是破敗一些,但古風尚存。說古,是因為自民國後沒人來立過碑,說有,倒是一個韓國研究程學的什麼機構,在進門處立建了一塊大碑,叫人看了不是滋味。近幾些年,韓國人熱衷和中國人搶奪文化遺產,把《易經》說成是他們的;把「孔子」說成是他們的;甚至把孫中山也說成是他們的後裔,真是不說不明白,越說越荒唐了。但再一想,似乎也有道理,你家把祖宗的寶物,既批判又咒罵地丟進垃圾堆,讓鄰居撿去維護,至少可以避免辱沒,有何不可?
據管理人員介紹,這裡原本是二程故居,建立於宋徽宗崇寧二年(西元1103年),大觀元年(1107年)程頤過世後,後人在此建立祠堂。明景泰六年(西元1455年)皇帝下詔書,將程村命名「二程故里」,並建石牌坊一座,御書「二程故里」四字。
「二程故里」屢遭戰亂破壞,幾經修葺,清道光年間,總面積為四千三百九十二平方米,布局為三進大院。整體建築,高大宏偉,石碑林立,古柏參天,歷來被視為理學名區,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三月,御賜「學達性天」的匾額,懸掛在程氏祠堂門首。一九零一年,義和團事件平息後,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二駕迴鑾」,路過洛陽,慈禧曾賜「希蹤顏孟」,光緒賜「伊洛源淵」兩塊匾額,但這些遺物經過文革,大部被毀了,只有光緒寫的那塊匾額,還掛在祠堂的門楣上。
(三)范 仲 淹 墓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駛,遙望遠處,一尊高大的范仲淹水泥塑像,屹立在驕陽下。他一身戎裝,猶如出征前的將軍,威武中隱含儒雅,儒雅中透出威武,剛柔兼含,使人肅然起敬。
范仲淹是蘇州人,文革時我曾瞻仰過他的祠堂,在吳縣天平山下,那時也是夏天,斷牆殘垣的祠堂前,一塘荷葉,滿池碧玉,其中的蓮花,特別奪目。我撫著斑駁的圍欄,凝視搖曳的白蓮,隨風起伏,聯想起批鬥會上,拳頭叢中的白頭老人……
范仲淹為宦一生,命運跌宕起伏,頗耐人尋味,據傳,他少時貧寒,煮一鍋粥,劃成兩塊,為一日之餐。一天一位看相的經過,范仲淹問,我有宰相之容否?相面人看他面有菜色,搖頭而去。范仲淹並不氣餒,繼續用功勤讀,並以「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自勵。三年後,相面人又見范仲淹,主動上前道,先生修心補相,宦途有望矣!這就是「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出典。
范仲淹的墓園建在塊大平地上,塑像的身後就是墓園大門。看門的是一位老者,打著蒲扇在門廊下乘涼。朋友問他收門票嗎?他朝我們看了一眼說,按規定每位十五元,但我是范公的第七十九世孫,你們來瞻仰我的祖宗,是客人,你們就隨便給吧。
老者說這話時一副憨厚相,一臉誠懇沒有江湖人的虛偽。我照例付了門票。老者有些不好意思,前來陪同,他說前面那尊高大的范公塑像,是他的宗弟,也是范公二十九世孫,前幾年經商,發家致富後建造的。
墓園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是范公及其母親秦國太夫人,以及長子范純佑的墓,內有祭祠,有光緒「以道自任」的題匾,還有歐陽修撰文的石碑;後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後代之墓。整個墓園,古柏參天,綠樹成蔭,最醒目的是一塊張溥泉題的「達不離道」匾額。我在匾額前徘徊良久,沉思這近百年來,兩黨的惡鬥,不就是「達不離道」和「不擇手段」之間的博弈嗎?實在是耐人尋味。說到張溥泉,老朽又要囉囌幾句,他就是國民黨要員張繼,早年和李大釗有過交往,對李大釗假意和國民黨合作,曾表示不滿,他反對孫中山的容共政策,他曾和人如聯名撰寫《彈劾共產黨案》一文,因此受孫中山的斥責。他是國民黨元老派中頗有遠見的一位。因為他和唐朝詩人張繼同名,所以蘇州寒山寺「楓橋夜泊「的碑文,是他補寫的……
我從遐思中回神過來,聽老者指著修葺過的大殿說,裡邊本來有很多文物,好不容易躲過文革浩劫,卻在八十年代的一個冬天,有人烤火,不小心引起大火,全被焚毀了,特別是慈禧和光緒的兩塊御匾,都是真跡,可惜再也見不到了。
洛陽的地底下埋藏著豐富的墓葬,洛陽也是盜墓賊出沒的地方。著名的考古探測工具「洛陽鏟」,就是盜墓賊的發明物,不能否認,這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之一。
陪同的一位朋友說了一個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說他有個朋友是盜墓賊,幾年前打洞潛入范仲淹的墓室,看見裡邊徒有四壁,清貧如洗,沒有陪葬物,感佩之際,忽見一道紅光,一位長髯老人正在燭光下看書。那位盜墓賊嚇得拔腿就逃,一路求饒,我再也不做壞事了!就此改邪歸正,走了正道。這個故事倒也可以告誡後來當官的,做清官,不用陪葬,死了子孫不內鬥爭財,葬了沒賊盜墓騷擾,豈不是好。
范仲淹的墓園比二程墓園壯觀,究其原因,二程自「打倒孔家店「之後,屢遭批判,成了孔子的陪斗對象,而范仲淹則為人剛直不阿,做官一身廉潔,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爭被後世傳頌,令人敬欽。
洛陽一游,長見識,有感悟,作為海外華人,更值得去一游!
二○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修改於食薇齋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35f8d4cd-5881-4a6d-ac9f-fa81410d6220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