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賞:閒來訴說金谷園

       金谷園是西晉巨富石崇的私人園林。

據《晉書》記載:「石崇為荊州刺史,劫奪殺人,以致巨富」。他攫取不義之財後,在洛陽附近,壘石開塘,建園造樓,方圓幾十里,亭台樓閣,畫棟雕梁,室內擺滿奇珍異寶,翡翠瑪瑙,犀角象牙…… 琳琅滿目,取名金谷園。

金谷園
金谷園 (圖:網絡)

石崇為富不仁,性格殘暴,嗜殺成性,金谷園每舉盛宴,必使美貌婢女勸酒,若婢女勸酒不成,客人沒有飲盡杯中殘酒,便當眾殺死婢女。一次他邀王導和王敦堂兄弟飲酒,弟弟王導知道石崇規矩,便勉力豪飲,酩酊大醉;哥哥王敦因不善飲,堅持不受,石崇命婢女勸酒,如此者三,王敦仍不為所動,石崇大怒,一連殺死三名婢女。

《世說新語》記載有石崇和王愷鬥富的故事,晉武帝的外甥叫王愷,也是一個富豪,他不滿石崇炫富,便用紫絲布做了一屏四十里長的帷幕,來遮蔽風塵,石崇覺得有失顏面,便用織錦緞做了一個五十里長的帳幕勝過王愷。王愷不服,出示晉武帝賜他的一柄二尺多高的珊瑚,顯示世間獨有。石崇見了,掄起如意鐵錘,將其系碎。王愷大怒,石崇笑道:「不足多恨,今還卿。」於是命家人搬來六、七株三、四尺大的珊瑚作賠償;王愷家用飴糖洗鍋,石崇則命家人用蠟燭當薪……石崇和王愷鬥富的故事,為坊間所熟知。

中國自古以來,沒有不攀附權貴的富豪,石崇也不例外。他在政治上巴結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的侄子賈謐。為逢迎賈謐,屈盡尊嚴,賈謐的車子路過,他會不顧臉蒙灰垢,對車輪揚起的塵煙,跪地磕拜,為時人所譏,故留下一個「望塵而拜」的成語。

金谷園內常麇集二十四位文人,由太子黨頭目賈謐領銜,世稱金谷二十四友。據《晉書•劉琨傳》記載:「賈謐參管朝政,京師人無不傾心。石崇、歐陽建、陸機之徒,並以文才降級事謐,號稱二十四友……」白話文的意思是:因為由賈謐和朝廷的勾兌(替朝廷作統戰工作),京中追名逐利的小知識分子緊隨其後。石崇、歐陽建陸機三個傢伙,雖有文才,但屈尊追奉賈謐,世稱「金谷二十四友」。

賈謐麾下的金谷二十四友,以潘岳為首,為當朝纂修晉史,拍馬奉承,寫歌功頌德的文章。《晉書•潘岳傳》記載:「岳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白話文的意思是:潘岳為人輕佻浮躁,好追逐名利,與石崇一起投靠賈謐門下,和石崇一起對賈謐的車輪揚塵而拜。

潘岳又名潘安,是傳說中才貌雙全的男子,話本小說中所說的「貌若潘安」指得就是他。傳說潘岳乘車外出,常有不少女子手牽手前來堵車觀看,並向他投擲水果。「擲果盈車」 的典故,即來於此。另有一個形容時光易逝的成語「潘岳鬢白」,也是指他,這句成語以後引申為:潘安白頭、潘安白髮、潘岳二毛、河陽衰鬢……可見潘岳在西晉文學界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可惜人品有瑕。

潘岳早年看不起孫秀,常譏刺他。後來孫秀幫趙王司馬倫政變成功,身居中書令(在內廷幫皇帝管理文書,能與皇帝頻繁接觸)要職,便羅織罪名,指潘岳和石崇同犯謀反罪,將其和石崇一起誅連殘殺。

後人對金谷二十四友的評述,單從文學角度而言,二十四人才氣橫溢,精力充沛,創作頗豐,其詩歌數量占西晉文士詩歌縂量的一半,「金谷雅集」盛極一時,可惜文人無行,為迎合統治者,錯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最後落得悲慘下場。

訴說金谷園,不能漏寫「綠珠墜樓」的悽美故事。

據說石崇曾用一斛珍珠,從交趾(今越南)換來一個叫綠珠的歌姬。綠珠美媚絕倫,在京中享有艷名,為石崇所寵幸,外人雖有垂涎,卻染指不得。

西晉晚年皇族內鬥激烈。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廢除了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賈謐被殺,就此石崇的好運也到了頭。

趙王司馬倫手下有個叫孫秀的大臣,他在政變中立有大功,一時權勢熏天。他暗垂涎綠珠已久,如今石崇失勢,便囑人領兵去金谷園向石崇索要綠珠。石崇喚來園中嬌艷婢妾百人,任其挑選。來人說:「小人受孫將軍之命,非索要綠珠不可。」石崇怒懟:「綠珠我所寵愛,萬不能給!」

來人臨走扔下狠話,銜怒而去。綠珠見狀,對石崇飲泣道:「夫君為我獲罪,奴婢願效死於君前。」說罷,墜樓而亡。

不久孫秀奉趙王倫之命抓捕石崇。石崇死後,財產罰沒,金谷園二十四友中的歐陽建、杜斌、潘岳皆先後被殺……金谷園就此敗落。

後世有文人有把金谷園說成是嚐糞舔痔之徒的淟涊之所,也有把金谷園的盛衰,發出感嘆之吟的,唐朝詩人許渾和杜牧,都留下《金谷園》詩,許渾詩曰:「三惑沉身是此園,古藤荒草野禽喧。二十四友一朝盡,愛妾墜樓何足言。」;杜牧詩曰:「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 」

最後說些題外話,上世紀八十年代,老朽曾住上海紹興路「金谷村」舊居,據老居民說,這裡原是三十年代上海市長吳鐵城建的九十九幢私產,取名時,有人主張叫「金谷園」,後來請教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大為搖頭,大筆一揮,圈去個「園」字,改了個「村」字,旁人不解問:「先生何以要改一字耶?

章太炎莞爾道:「可曾見後人用『秦檜』為兒子做名字的?「

行文至此,會意一笑,就此打住。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於食薇齋北窗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