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的歐洲:中歐投資協定的背後

經過長達7年35輪的馬拉松談判,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終於達成。在美帝全力拉攏歐洲各國構建新的冷戰同盟的關口,作為美帝的盟友,歐盟不惜得罪美帝,和中國達成了這個號稱「將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的協定,那麼這個協定到底有什麼內容?它的背後各方又是怎樣的考量?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核心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保證相互投資獲得保護,尊重智慧財產權,確保補貼透明性;二是改善雙方市場准入條件;三是確保投資環境和監管程式清晰、公平和透明;四是改善勞工標準,支持可持續發展。 

簡而言之,這個協定消除了歐盟各國在中國投資某些行業的障礙,如新能源汽車、雲計算服務、金融服務和健康行業等,為歐盟企業進入這些行業消除了壁壘;同時歐盟得到中國關於履行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全面透明補貼規則的承諾,得以公平競爭——這些正是此前長達7年的談判中,屢屢達不成共識的關鍵。 

德國的小算盤 

但是這個被認為是中歐最重要的投資協定,至少還需要幾個月時間轉化為法律條文,並經過歐洲議會的批准才能生效,這一過程可能要在2021年下半年才會開始。 

必須指出,這個協議,是在德國的力推之下達成的。這個節骨眼上,德國不惜得罪美國,不遺餘力的推進這個協議的達成,當然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 

眾所周知,歐盟其實是由德國、法國兩個大國主導的。英國由於百年以來一直奉行特殊的「光榮孤立、大陸均勢」國策,其實在沒有脫歐之前,就不怎麼熱衷於歐盟事務。德國雖然二戰後其實是在美帝的扶持下得以復興,但對於美帝,德國並不像日本緊緊跟隨,而是一直懷有某種程度上的戒心——因為德國從心底並沒有放棄主導歐洲事務的雄心。特別是在柏林牆垮塌之後,德國成為歐盟領頭羊的渴望愈發明顯,在全球事務上欲擺脫美帝羽翼,自成一體。 

所以在默克爾的領導下,德國這些年和中、俄走的很近。特別是俄國,雖然德、俄歷史上苦大仇深,但默克爾還是不惜和英、美翻臉,執意引進俄國的能源,和普京眉來眼去。川建國嚷嚷著要從德國撤軍,名義上是戰略收縮,其實就是因為感到德國有「反骨」,不想再當保護「二五仔」的冤大頭。 

默克爾這個人,我們都知道她有聖母情懷。當年在她的主導下,歐盟開放了難民配額,讓中東、北非大量的穆斯林移民進入歐洲,結果大家都看見了,歐洲各國苦不堪言,遺禍可能將來更為明顯。法國都快變成「法國斯坦」了,德國自己也被禍害得不輕。 

默克爾始終懷念她的東德生活 

默克爾出身於社會主義東德,年輕時候因為俄語跟母語一樣流暢,還專門去蘇聯遊學——這使得她對於俄國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好感。而且作為女性知識份子,還當過秘密員警「斯塔西」的眼線,負責監控自己的在德國科學院的恩師羅伯特·哈弗曼。但即便如此,她自己也不被信任,遭遇過閨蜜的監控,按理說應該對意識形態有深刻理解。特別是對為禍東歐幾十年的俄國人,不該有什麼幻想。但事實就是,她對於那個會面時候利用她怕狗的弱點,故意用狼狗來恐嚇她的普京,都遠比對川建國還親。而且她對當年的東德生活始終很懷念,在2019年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不管你們說東德當年多麼的專制,但我們依然可以在那種體制下生活得很幸福」——不知道那些冒死翻越柏林牆的東德人同不同意。 

擺脫美國的庇護,讓德國重返德意志帝國的大國地位,是不是符合德國的根本利益,這裡我們且不探討。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德國近年來主導歐盟的一系列神操作,不僅改變不了俄國依然是歐洲最大威脅的現實,反而讓英國堅定了脫歐的決心,更和美國離心離德,實際上得不償失。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德國力推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實際上希望在中美關係也漸行漸遠的時刻,能夠火中取栗,趁亂拿到此前談判中一直得不到的利益,還能達到牽制美國的戰略平衡。而對中國而言,之所以願意做出此前未曾鬆口的讓步,當然也是在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特別是來自美帝的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亟需在國際關係上作出突圍,防止歐盟倒向美帝。這是雙方一拍即合的利益基礎。在美帝政府即將換屆的節骨眼上,強硬的川建國已經成為跛腳鴨,無暇顧及外部變化,更是促成了雙方抓緊時間達成協議的動力。 

但是,現實是不是能夠如願,恐怕還有諸多的羈絆。因為歐盟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歐洲大陸的各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是各懷鬼胎。 

去年底,迫於美國的壓力,歐盟終於通過了早就已經制定的歐盟版《馬格尼茨基法案》。這個以美國的制裁法案為藍本的法案,看起來很正面、很符合主流價值觀,但門檻卻非常高,其實很難執行。因為它規定任何制裁的發起,都要經過27個歐盟會員國的一致同意…… 

我們知道歐洲的蕞爾小國,利益出發點千奇百怪,不要說得罪人的制裁法案,就是連正常的貿易協定都眾口難調。27個國家中只要說服任何一個——這對很多大國來說絕不是難事,就可以讓歐盟版的《馬格尼茨基法案》形同虛設。所以時至今日,也就只有一個人見人厭、小國寡民的白俄羅斯被制裁。 

面臨毀滅歐洲始終仰賴美國搭救 

一句話,歐盟各國的GDP加起來,雖然是世界第一,但是卻沒有第一的執行力。反而在世界大國的角力中,首鼠兩端屢屢乏力,誰都不怕。這簡直就像極了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山東六國早就看到了秦國的致命威脅,在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數十次聯合抗秦。但是秦國隨便花點小錢,派出一堆三寸不爛之舌,就能輕易撬動各自算計的六國,結果最終各個擊破。

這次的中歐投資協定是不是能夠如願,恐怕也面臨諸多變數。因為我們知道,不管什麼協定,關鍵還是看雙方的執行——成為歷史性檔,不具備現實意義的例子,剛剛過去不久。默克爾的算盤,是現實的精明還是理想的愚蠢,現在還不好說。 

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選擇決絕的脫歐,算是幾十年來「多麼痛的領悟」。和德、法站在一起,不僅無法引領歐洲,反而還會被拖累。重返「光榮孤立、大陸均勢」的國策,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作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歐洲在數百年來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是為什麼近百年來,它會被後來的小弟美國遠遠的拋下,甚至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都面臨毀滅的危險而要仰賴美國的搭救? 

在各種各樣的現實中,我們都能找到答案。

(全文轉自作者臉書)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