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或憤怒,你總得選一個才能活下去

城市裡一貫讓人心生厭煩的堵車,如今在石家莊可能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它儼然成了這座城市「煙火氣回歸」的證明,意味着終於有越來越多驚魂不定的市民開始走出家門。

能這樣,還是因為一條衝上熱搜的當地新聞:自從11月13日觸頂的689例陽性感染者之後,石家莊每天的新增確診在短短3天裡下降了近80%。

一面放開,一面感染人數還驟降,這簡直是難以置信的好事。網上有人暗示,只要不查就沒有:「以前我電腦老是中毒,後來卸載360後,你猜怎麼着?」

還有不少人不忘揶揄石家莊人的謹慎:解封的第一天,大部分市民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高興,而是自願繼續呆在家裡,這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是什麼?

有人尖刻地挖苦說,這就像是老早那些纏足的女人,習慣了受束縛,到最後「放開裹腳布的那一刻,一群女的哭得死去活來」。

確實有不少石家莊人感到害怕,這幾天不乏有人這樣說說:

「這要真是好事,能第一個輪到河北?」

「處在解封中的我們瑟瑟發抖。」

「我不相信通知,除非看到上班的已經上班,上課的已經上課。你懂的。」

「石家莊真成試點城市了,真的放開了,有點害怕了。以後公共場所不看核酸了,核酸點也要取消了,都自費測了。一天新增快500個,結果幼兒園小學全部通知開學了,突然放開大家都不敢去。」

在網上流出的一個學生家長溝通群里,一堆父母都以孩子「胳膊疼」、「腿疼」、「牙疼」、「耳朵疼」之類的種種理由,請假不能返校。

人們為什麼這樣?有一種觀點甚至將這種「自由到手都不敢要」的瑟縮和猶疑不決歸結為某種集體性格:

體現在石家莊人身上,就是太溫厚了,太淳樸了,太隨遇而安了,實心實意的,不喜歡做作,不喜歡刷存在感。這種性格,決定着他們做事,從來都不猛,並不具備進攻性,不具有冒險精神。於是,面臨重大選擇,他們會有所遲疑,多些觀望,過於理性,進而保守。

這些寬泛的形容,似乎用以說中國人,也無不可。不論如何,絕大部分評論似乎都在奚落石家莊人的表現,覺得那是「不正常」的——然而,在我看來,當地人的這種恐慌、瑟縮,才是正常的。

6月1日上海解封之後,蕭條的街市也經歷了許久才逐漸恢復生機。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很多人還是小心翼翼,唯恐疫情又捲土重來,即便被封了兩個月,很想去四處走走、見見朋友,但一想到又可能被封控,還是「非必要不出門」吧。至於中小學複課,那都已經到9月了。

想想看,那還是在上海社會面已經清零、核酸常態化的情況之下,人們都還需要時間逐漸調整心態,而這次石家莊的做法要激進得多:那可是每天仍新增數百例陽性,卻突然宣布不做核酸,要求馬上復工複課了,誠可謂「幸福來得太突然」,讓人措手不及。

如果防疫能突然180度轉彎,那誰能保證它不會再來一次呢?事實也確實如此:11月13日,石家莊宣布根據20條執行新政,多個公共場所發布取消查驗72小時核酸,然而,關閉免費核酸點僅一天,當地就又宣布恢復了。

這也不僅是石家莊如此:11月15日11時許,廣州一度通告全市取消大規模核酸核酸,但1分多鐘後就宣布再度恢復,被戲稱為「百秒維新」。

疫情三年來,像這樣的反覆,各地都見得多了,不能不讓人多留條心。就像《功夫熊貓》裡的熊貓阿寶,被師傅狠狠訓練了一番,以至於師傅再請他吃飯時,也不敢相信,懷疑那是個陷阱:「這麼簡單?不需要仰臥起坐?不需要十里跑步?」而事實也證明,師傅確實留了後着。

因此,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人們恐慌,而是他們的恐慌是怎麼來的。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沒有更明確信號的情況下,誰敢第一個吃螃蟹,搞不好轉瞬就「出頭椽子先爛」了。說實話,看到好消息就歡欣鼓舞,信以為真,你是不是有點缺心眼啊?

更何況,解封倒是解封了,但放開並不意味着全面放開——一旦你陽性了,還是要被送去隔離。人們正確地意識到,就算是解封了,最好也還是多加小心,步子走得稍微大一點,你可能就把自己搭進去了。

在表面上相同的恐慌之下,人們的心態可能相去甚遠:有些人是真的怕死,害怕沾染上這種病毒;有些人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感染後仍會被隔離、被歧視;還有的人,怕的其實是在這個過渡階段的種種舉措,隨時可能變卦。

歸根到底,那折射出的是一種對外部環境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外部環境對人已不那麼友好了,還處於不斷變動之中,總有人可能被「意外」吞噬。此時,普通百姓承受着雙重壓力:既要儘可能地讓自己生活恢復正常,但又一有風吹草動還是要趕緊調適,因為每次到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怎樣才能讓人們安心?那一是需要給人穩定的預期,二是得有一系列的公共機構協助,讓人寬慰:即便被感染上,也沒事。然而,在我們社會,最慣常出現的是把這些都歸為個人責任——那封致石家莊全體市民的公開信里說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所隱含的就是這一層意味。

大概正因此,病毒學專家金冬雁才說,石家莊在做正確的事,但配套措施沒能跟上:「此前新冠被妖魔化了,居民需要被更多宣教,才能不再恐慌。」

在此我想強調的是:人們不應該因恐慌而被譴責、嘲笑,如果你代入他們的處境想一想,就會發現那不過是人之常情。

正如我一位朋友感嘆的,那實際上是脆弱的普通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生存之道:「恐懼或憤怒,這年頭你總得選一個才能活下去。」

在他看來,與其苛責,不如去理解人們:「能憤怒,能不配合,只是幸運而已,沒有被卡死在某個地方,不然疲於奔命,又哪來的閒情逸緻來憤怒呢?這是倖存者偏差,不應該看不起那些沒得選的人。」

是這樣。我們不能寄望於每個人都是無畏無懼的超人,那未免太強人所難,人們想要的,只不過是他們應得的安全感。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無聲無光,原文已被刪除)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