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射了太空梭了嗎?不可能

關於9月4日的航天發射,中國發布的信息少得可怕。對外界來說,「可重複使用實驗性航天器」既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又不知所云,盡顯神秘。又因為極端的保密,外界立刻有人聯想起美國空軍的X-37B太空梭項目,因為近些年只有後者同樣地嚴格保密,神秘莫測。於是,猜測的結論就是中國即將擁有軍用太空梭?

我們無法知道,引發這種胡亂猜測是不是中國有關部門在發布信息時惜字如金的「初心」,但至少從客觀上產生了這樣的效果,而且對中國非常有利,可以說中國長期以來非常享受這種效果。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很強,但通過故作神秘,有意無意地使外界,也使主要對手以為中國真的很強,起碼不敢掉以輕心,只能「寧可信其有」地加以應對,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頗為崇尚的核心謀略之一。

連本國航天設計局都不知道本國搞了航天器

不過,這個謀略的最大弱點在於,中國如何敢肯定美國對中國實力一無所知,只能瞎猜呢?要達到這個效果,前提是蘇聯式的變態保密,保密到連本國某些航天設計局都不知道本國已經搞了甚麼航天器,以致會向中央提交重複的項目申請。中國顯然做不到,因為公眾已無法像蘇聯或中國前三十年那樣,一聽到喉舌發布的國家重大成就「號外」和「喜報」,就只知道像猴子一樣上街歡呼,他們需要更完整的信息才能達到宣傳效果。

這次,中國是發射了軍用太空梭嗎?不可能。

中國並非不羨慕太空梭,還較早試探過它的初步論證,但結論是成本和難度很大,風險太高。這跟軍用還是民用關係不大,純軍用還只會更貴。這也為美國後來的發展歷程所證明。

即使是1992年從載人飛船起步,中國也大量「借鑑」了俄羅斯「聯盟」號為主的他國設計,航天服等系統甚至是直接引進。最終的「神舟」號飛船說是「聯盟」號的改進型也不為過,而且最幸運的還是它問世的時機。先是美國因放棄太空梭而開始載人航天大轉向,一時青黃不接,隨後俄羅斯航天囊中羞澀,飛船後繼乏人。歐洲、日本、印度都開始涉足的只是貨運飛船。在載人航天領域,中國一時風頭正勁。再加上獨立發展了貨運飛船、小型空間試驗室、小型空間站,中國成了世界唯一一個獨自包辦了近地軌道長期駐留和天地往返能力的大國。

中國在航天科技領域毫無創新可言

然而,中國面臨的局面有些尷尬。儘管多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步履蹣跚,幾成雞肋,完成調整的美國仍迅速引領人類航天的重點從近地軌道轉向地月空間和更遠的火星。在探月、探火以及行星探測和太空望遠鏡等幾乎所有領域,中國都有所染指,但由於戰線太長,效率太低,又難以效仿到商業航天帶來的經濟回報,中國在各航天領域都只能在較為有限的規模上重點解決「跑馬圈地」的問題,以免陷入蘇聯那種不計代價的航天競賽的陷阱,也因此完全談不上創新。而在航天領域,沒有創新,也就難有太大貢獻和太高地位。只是因為這一領域還沒有完全軍事性對抗化,中國才得以享受大量「你有我也有」的滿足感。

現在,美國在所有這些領域的重新發力,不光得益於國內商業航天蓬勃發展帶來的巨大活力和效率,也能與多個第二梯隊國家合作。唯有中國,被迫孤零零地憑藉落伍的蘇聯式舉國體制,在幾乎所有領域,與幾乎所有國家展開追趕和競賽。加上虛榮心作祟,已越來越難以貫徹所有追趕者務必注意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吃力的趨勢也就必然會逐漸顯現。

當前,美國已經完成的「獵戶座」和「龍」兩種可重複使用載人飛船均比「神舟」先進得多,中國能迅速推進比「神舟」更先進的新一代飛船,彌補新差距,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量力而行,至少還能繼續領先於俄羅斯、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對手。如果此時又傾心於太空梭,恐怕難免有好高騖遠,邯鄲學步之虞。

中俄在航天科技聯手談何容易

有趣的是,為中國提供了「神舟」之助的俄羅斯,其新型飛船主要由於經費困難而長期難產,中俄兩個恨不得同床共枕的戰略夥伴卻在這方面一直沒有聯手。中國幾年前的火星探測器被俄羅斯火箭炸掉後,又有了自己的火箭發射成功。這些,都令中國既暗自得意,又不得不顧及普京的面子,不便宣揚。

由於中國故作神秘的虛張聲勢效應,外界也一直對中國「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太空梭不敢小視。但是,即使中國這次真的試驗的是「神龍」一類的項目,也仍然更可能是初步探索,而不大可能是集中精力全面突破。實際上,只要是自己從無經驗,也缺少現成「借鑑」,而從美國經驗看也有難度的領域,中國的習慣基本上從來是小步尾隨,而絕不肯承擔在未知領域率先試錯的巨大成本和風險。

即使中國敢於嘗試太空梭,離性能和成本均說得過去的軍用價值也差得太遠。其實,X-37B的本質也只是美國藉助太空梭技術固有的軍民兩用性,以小規模投資保持對相關技術軍用潛力的持續探索,遠非重點,也並不求短期見效,更沒有軍用型號背景。之所以也故做神秘,也不排除分散追趕者注意力的意圖。而且,X-37B的保密仍然只針對具體技術細節和任務,在中國任何軍用航天項目的保密面前,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即使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本身,中國雖然立即對可重複使用的一級火箭和飛船都有追隨,也立刻會面臨挑戰。長期以來,中國之所以能在航天技術而非航空技術上有成就得多,就與前者以一次性使用為基本特徵,而後者必須多次低成本可靠使用大有關係。在可重複使用技術上一枝獨秀,另闢蹊徑的SpaceX公司的活力和體制,中國更是根本缺乏土壤。

中國財政拮据難跟美國進行航天競賽

這次的神秘也不會太持久,這個航天器必然要返回,屆時它到底是飛船還是太空梭,從返回方式就一目了然,這是不易隱瞞的。不管是哪一種,中國在多個方向拼命追趕的壓力還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政府財力吃緊的局面下,與世界最強國及其廣泛盟友展開耗資巨大的航天競賽,不管它在彰顯制度優勢和提供民族虛榮心的價值之外,還能有多少經濟和軍事收益,蘇聯教訓的陰影都將如影隨形。

當然,在中美對抗急劇升溫的背景下,作為中國長期悄然苦心經營,差距相對不算太大的極少數領域,太空戰很可能對中國高層別有魅力。哪怕美國已遠赴月球和火星,中國在近地軌道從飛船到空間站的布局,如果繼續強化軍事潛力,重點針對打擊美國應用衛星,也還真是一個對抗美國的可乘之機。如同不惜耗費巨額民脂民膏,以天文數字的援助和減免債務討好第三世界,維繫表面大國地位一樣,任何蘇聯式的強國和抗美路徑,可能對中共都會有毒品一樣的吸引力。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