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陸媒刪除了「中國防疫專家鍾南山在論文中提出的觀點「中國不能長期追求動態清零」的報導。4月20日,陸媒刊發鍾南山的演講稿,重申「目前,中國仍應堅持動態清零」。
據中央社報導,4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其他作者用英文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共同發表文章「關於中國在即將到來的COVID-19時代重新開放的戰略」。
在文中,專家們明確指出「動態清零」不能長期維持,中國需要有序重新開放,讓社會及經濟發展恢復正常;文章建議在某些指定城市或地區展開試點調查,並根據境外輸入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調整政策,對驗證中國過渡到「安全有序重新開放」非常重要。
4月18日,多家陸媒用中文報導了這篇論文,並着重指出鍾南山指出「不能長期維持動態清零的政策」。因為鍾南山的觀點與目前中國當局執行的目標相牴觸,報導出爐後,引發輿論關注。
4月19日,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指出,關於鍾南山這篇論文的報導,在網絡中已經被刪除了。
4月20日,包括界面新聞、上觀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了鍾南山於4月8日在南開大學的講課內容。鍾南山在課上稱,雖然Omicron死亡率低,但是傳播力強,如果大規模發生,會失去很多生命。因此,完全開放在中國是不適用的,應該堅持動態清零,逐步開放。
「國家科學評論」是中國第一份英文版自然科學綜述性學術期刊,刊登中外科學研究的重要成就,並深度解讀重大科技事件及重要科技政策。
「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
進入2022年後,COVID-19疫情在中國各地驟然加劇,中國多地進入封城狀態。與之相反,許多歐美國家卻解除了大部分防疫限制,美國甚至取消了在公共場所必須配戴口罩的規定,完全進入與病毒共存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大陸民眾開始討論動態清零是否必要。
德國之聲引述台灣流行病學家何美香指出,以台灣為例,現在「沒有權利選擇不與病毒共存,因為病毒的本質選擇了與人類共存」。
何美香直言,COVID-19不會消失,用傳統的隔離方法很難阻止它。儘管中國可能會採取封城等嚴厲措施,卻只能在短期內部分清場。而病毒卻會在其他地方持續存在。
加拿大國際廣播電台引述加拿大流行病學專家王培忠教授認為,人類與病毒有很長的共存歷史,人類DNA中有與病毒共存而留下的痕跡,所以,「與病毒共存」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很多微生物,細菌、病毒都是與人類共存的。
王培忠教授表示,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很多病毒消滅不了,那就要控制 —— 儘量減少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王培忠教授指出,中國的清零政策是從武漢開始的。那是在爆發之初,我們不了解COVID-19的特徵,採取嚴格管理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隨着COVID-19在世界範圍傳播,清零變得越來越不可行 —— 除非你與世隔絕。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126459fb-d8a0-42de-8de1-f7c754d3f03d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