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院將審台灣政策法 專家:挺台非只為戳北京眼睛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預定周三(14日)審議已被推遲審議兩次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白宮國安顧問上周表明拜登行政當局對該法案部分內容有所擔憂。有專家認為,這種擔憂沒有道理,支持台灣並不表示美國只是為「戳北京眼睛」。

《台灣政策法》旨在強化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支持,也是對1979年《台灣關係法》的重要調整,法案內容包含:提供台灣45億美元安全援助、指定台灣為「主要非北約盟友」、提升派駐對方的代表性地位,以「台灣代表處」名稱取代目前的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並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改稱為代表,要求此一職位須經參議院確認等。

上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向媒體表示,《台灣政策法》法案中有部分內容「讓我們感到一些關切」。

彭博社此前根據國會消息來源報導,拜登政府擔憂法案中關於台灣地位的強烈措辭「可能破壞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既有的平衡」,正在遊說民主黨議員對此案「踩剎車」。

蕭良其:象徵性措施有正面效果

美國之音報導,全球檯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蕭良其(Russell Hsiao)認為,拜登政府對這些所謂的「象徵性」措施的擔憂是多餘的,因為他們「似乎過度專注於北京的反應,而不夠注意這些措施能展現的正面效果;不僅是對台灣而已,而且在與中國戰略競爭的背景下,甚至更重要的是(這些措施)對盟友及夥伴的效果。在我的看法中,它們不是單純為了要戳北京的眼睛。」

他說,北京挖走台灣的邦交國,阻止台灣政府及其人民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使用軍事脅迫手段恫嚇台灣及其他國家不要與台灣接觸等,都是破壞穩定的行動,也清楚地代表北京試圖改變台海現狀的意圖。

蕭良其認為,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展示對台灣的政治支持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它們對其他盟友和夥伴有強力的展示效果」,可以讓這些盟友和夥伴的民眾知道,即便在北京的壓力下,它們可以而且也應該與台灣維持互利的關係。

丁樹范:須考慮北京反應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范表示,《台灣政策法》對台灣的利弊得失,目前難以評估,雖然它「的確能讓台灣議題更國際化,但北京一定會有極端強烈的反應」,台北必須考慮是否對此有所準備。

「台灣政策法裡面有幾個層面,比如說我們駐美代表處改名,這是有高度的象徵性。我認為如果能在軍事上讓台灣跟美國有更密切的合作、提升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這應該是我們能夠考慮的。可是就某些高度象徵性的東西,我們到底能夠得到什麼可能真的要考慮一下。」

丁樹范說,根據他的理解,台灣政府並沒有在推動或遊說這項法案。

賴怡忠:中國要消滅台灣主權象徵

台灣願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很無論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或多個國會議員團訪台,中國就是會對台灣做出更多的軍事襲擾。

「它的主要作為就是希望能讓國會,不管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國會議員,日本或歐洲等等,都要儘量減少,減少台灣和這些國家之間的互動,讓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化,它要達到的目標就在這裡。」

賴怡忠說,中國對台灣的軍事、經濟及外交施壓的種種作為,目的就是要抹去台灣的主權和法律正當性,所有對台灣的軍事作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意義,就是它「要把台灣的主權象徵完全消滅掉,要讓全世界認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中國內部的一部分」。他呼籲國際社會注意這個問題,因為這可能對國際社會將來在援助台灣時帶來法律上的障礙。

賴怡忠說,美國或許現在不方便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美國必須把台灣當成一個國家,台灣就是一個未建交的國家,其他國家也必須這樣,這是國際上很重要的一個共同認知,如此才有辦法讓中國在國際上想要消除台灣國家存在的做法能被有效地抗衡。」

有分析說,即使《2022年台灣政策法》本身在本屆國會未能通過,但其中一些實質性的內容,比如軍售,會被納入其他必須通過的法案,比如一年一度的《國防授權法》。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