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還困在「2020」而不自知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資深選舉安全編輯(election security editor)菲利浦在去年美國大選落幕後,語重心長寫下一篇觀選分析。結論之一是,自21世紀後,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就極少在政治上達成一致共識,甚至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更分裂、對立,並具體表現在投票行為上。他另外語帶諷刺地說,他很懷疑那些立場壁壘分明的政客難道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此外,他認為近來選舉最嚴重的問題則在「一方輕視一方勝利的合法性」幾乎變得司空見慣。 

菲利浦認為,這個情況在2016年俄羅斯繪聲繪影(有些則證實為真)介入美國選舉後益發顯著,儘管民主、共和兩黨都認知到必須提出新的選舉立法以確保既有民主機制,但菲利浦發現,雙方連建構、實踐民主的基本原則都出現南轅北轍的認知(例如支持郵寄投票與否),這讓兩黨之間陷入近乎零和的鬥爭。 

相對於美式投票制度,台灣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且無通訊投票設計,於是計票單純而勝敗明顯,也無所謂贏得總選票數,卻輸給「選舉人團」的不甘心,誠如韓國瑜當時說的,選舉最大的秘密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至於台灣兩大黨今天凡事更加毫無妥協餘地的走向,或許關鍵尚不在兩年前大選的輸贏,而在輸多少、贏多少。 

當時國民黨眼看一股「韓流」升起,對重返執政勝券在握,加上韓國瑜確實是歷來國民黨最非典型的群眾魅力型人物,外在氛圍加上同溫層交相催化,反觀蔡英文第一任內同婚、年改爭議斑斑,有多少國民黨人(包括韓國瑜自己)深信韓國瑜將橫空出世當上總統。結果卻是以差了265萬票落敗。如此數字當屬「震撼」,這樣的差距,於是就不僅只於「票多的贏、票少的輸」那樣意義淺薄,又至少應該足以讓國民黨徹底自候選人本身和政黨路線中得到省悟。但縱使內外檢討繁多,以其後兩年多來國民黨的言行,及最新權力改組後的國民黨運作路線,國民黨顯然是選擇走向菲利浦所說「直接輕視勝利方」這一路數。 

選舉中,當落敗者以些微票數輸給對手,也許會扼惋、不甘心,但這也代表他或許下回捲土重來有望,只要自己這裡修正一點,那邊票多挖一點,從帳面上選票數字看,不是沒有扳回一城的可能,這多能鼓勵有心者自我正面經營。偏偏選舉的弔詭就在這裡,當選票差距大到很難看到明天時,人性上無論尊嚴還是政治生存現實,其自我保護機制就會開啟,這保護機制通常就是打從心裡不承認對方的勝利,並把因為「自己缺失面」所導致的失敗,通通轉嫁到是對方「使詐才贏」。也就是說,當初的選票差距,恐怕反讓多少國民黨人直到今天仍認為2020是被民進黨「操作亡國感」、「操作香港反送中」,才成功「矇騙台灣人」贏得選舉,所以這樣的輸不算輸,不只不算輸,而且說不定只要發動焦土攻擊,就有機會把「只會操作亡國感」的民進黨打下來。 

然後,台灣政壇近幾年來不就如菲利浦所形容的美國政治景況,「兩大黨極少在政治上達成一致共識,甚至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更分裂、對立」。即使疫情期間,從口罩、防疫到疫苗,不管現況實質成效,國民黨無不一路批判,直到終於鬆動陳時中高人氣的支持,國民黨對其路線就更有信心,再到台中中二選區罷免案拉下陳柏惟,舉黨再又為之精神一振,然後眼前一票讓人分不清孰為戰鬥藍孰為韓粉者,自然就視「四公投案」為2022、2024絕地大反攻的前哨戰。 

但國民黨對「四公投案」選舉漣漪效應投射,恐怕一開始就歪樓。對「人」的投票,猶有任期制可為修正,今天投這個人、這個黨,明天也可另外投別的人、別的黨,但公投是對「事」的選擇,「事」的決斷性,往往不若「人」來得機動,很多時候並非今天否決,明天就能轉彎,或今天通過,明天就可改為暫緩。無論萊豬、核四、中油三接都是如此,把它操作成「對政府不信任投票」、「教訓民進黨」,這是選戰思維,早違反了「公投」真意。 

國民黨操作這次公投,情緒和目的都遠超過公投本身「事」的討論,也和政黨長期以來價值意識無甚相關,說到底就是「好想贏民進黨」,於是寄望贏得比罷免更大的一局,去回填兩年前韓國瑜「意外」落敗所造成的莫大空虛。進而,這樣的政黨經營,反而代表自己仍持續僵在2020年的那個自己,那個自己真的有辦法應付得了2024?更別說今天四公投的內在並非僅只環保和食安,兩年後大選,回到檢視一個政黨對整體國家發展前景的設想,看國民黨今日之表現,公投之火到時候或許將會對這個黨再形成另一種反噬。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