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專家提議高額存款利息稅 網友怒批:窮凶極惡

近三年,由於中國政府對疫情的極端封控,中國經濟大幅倒退,近期多位所謂的專家發表奇葩言論,似乎用他們所說的辦法能夠很快恢復往日的繁榮,但他們的主意幾乎都是在打老百姓存款的主意,包括前段時間提出的「老百姓拿出存款的三分之一買房,就能盤活中國的地產經濟」;及近期傳言的「徵收高額存款利息稅」等等,讓人備感不適,以致於多位網友發文駁斥。

有網友發文 「高額存款利息稅要來了?希望這只是專家的胡言亂語」,在文中作者直言,有些專家毫不掩飾地惦記老百姓的存款,只能用「窮凶極惡」來形容了。至於說這樣做能恢復中國的經濟?文章通過三方面予以駁斥:

專家名稱
(網絡圖片)

 

加息提議
(合成圖)

全文如下:

某些專家真的只能用「窮凶極惡」來形容了。

1月24日,一個認證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網名「原味農經」的人,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對50萬以上存款徵收高額利息稅,促消費的最佳途徑》。

文章說,因為高收入人群再怎麼刺激他們也不消費,而低收入人群則沒有錢去消費,所以帶動消費的主要動力就落在了中收入人群的身上。

這些中收入人群有比較可觀的存款餘額,但是他們寧願把錢放在銀行裡面,也不願拿出來消費。所以這位教授就建議對50萬以上的存款徵收高額利息稅,以促進消費、帶動消費和拉動消費。

前段時間,原中原集團董事長孟曉蘇只是建議居民拿50,000億存款出來買房以拉動經濟增長,遭到了群嘲。相比之下,這個叫「原味農經」的經濟學教授可狠多了,毫不掩飾地掂記你的存款,對你進行釜底抽薪。

該經濟學教授沒有說高額利息稅究竟「高額」到什麼程度,但是,2021年8月,武漢理工大學一個叫徐宏波的「著名經濟學家」,也提出了類似建議,他認為,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應當徵收個人貨幣財產稅。並給出了具體細則——

按照他的錦囊妙計,徵收的範圍是:居民銀行儲蓄存款,居民持有現金,居民儲備黃金。這裡面還包括支付寶、微信、拼多多、唯品會中的錢,還包括個人持有現金超過1萬以上的部分以及黃金首飾等——想得可真周到啊,打算對每個人進行搜身或者上門搜查麼?

起征點:100萬以上的部分。稅率:實行40級超額累進稅率。五十萬元為一個級距。個人貨幣財產超過100萬至150萬部分,稅率1%;150萬至200萬部分,稅率2%;稅率累進至40%封頂。

最要命的是征期:按月計算,按年徵收。這可太嚇人了,按照這個計算法,要不了多少年,你的存款就會被蒸發掉。

該「著名經濟學家」說,開徵個人貨幣財產稅有重要意義,能緩解財政資金供需矛盾;促進經濟增長;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優化金融環境;促進勞動力就業。咱們要是先做了,還能給其他國家起示範性作用。

民國年間李宗吾創立了厚黑學,我覺得這樣的專家可謂集厚黑之大成,臉皮厚,心地黑——用腳趾頭想想都知道,不管是高額利息稅,還是個人貨幣財產稅,一旦真的開徵,會有什麼後果呢?

首先,銀行會遭遇擠兌。

要知道,銀行的存款,絕大部分是由極少數的高淨值人群提供的。據稱,80%的存款,由不到10%的人群提供。這些有錢人肯定會第一時間去銀行把錢取出來。沒有哪家銀行有足夠多的現金可以應對這種大規模的擠兌。銀行若是破產了,所有人的存款都打水漂了,還會引發一連串的金融風暴。

其次,資金外逃,物價高漲。

有能力的會把錢換成美元轉移到國外,來規避貨幣財產稅或高額利息稅;如果此路不通,就會去買實物資產。這也許是他們眼中的刺激經濟了,但也會進一步推升物價,令底層人士的生存狀況雪上加霜。

再之,更重要的是,沒人願意努力賺錢和創業了。既然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要通過這種方式被抽走,乾脆躺平算了。賺錢以改善生活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大提速的最大原動力,這種原動力沒了,經濟也就跟着衰退和蕭條了。

這就是作為窮人、在銀行里並沒有多少存款的我,也會對貨幣財產稅或高額利息稅感到膽戰心驚的原因。我們未必會跟着有錢人一榮俱榮,但一定會與有錢人一損俱損。

更何況,有50萬存款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消費了嗎?將這50萬耗掉,將所謂的中產打回原形,一場大病夠不夠?

此前還有個專家建議大家把錢花光、為國爭光,我想請問這個專家,一個人響應號召「為國爭光」後,遭遇變故急用錢時,可以來找你嗎?

事實上,之所以消費不振,一是大家真沒多少錢了;二是,對未來沒信心,沒有安全感,不敢亂花錢了。要促進消費,最重要的是給大家一個穩定的心理預期,信心恢復了,自然敢花錢了,經濟也就起來了。

可是,類似這種盯上老百姓存款的餿主意,恰恰是在破壞這樣的預期。兼之最近一些人對民營經濟的喊打喊殺,都加劇了人們認知的迷茫與混亂。

從一年半年的貨幣財產稅到新近出籠的高額利息稅,說實話,我不能確定,到底是這些「經濟學家」故作譁眾取寵之語,還是有關部門安排的「民意探氣球」,他們只是奉命發言。如果是前者,對於這樣的胡言亂語,我們要批駁撻伐之,讓他們真正「著名」;倘若是後者,更應引起我們的警覺,我們更應大聲說出我們的反對。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