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书画人物·若水

被“疫情”锁在澳洲两年,回国后又被“后疫情时代”了两年,算来有5年多没有和若水先生推杯换盏了。  

确定他在老家过年,除夕一大早,我就直奔那个躲在大山深处,叫做“大山空”的小山村。 若水早早在村前路口等候;刚下过一场大雪,雪花还在飘零,我们把车子停在村口的宽阔处,踏雪而行。

若水家的房子,背倚陡峭的石壁,石壁上几棵曲折的老松长满冰花;白雪覆盖的依稀流水声,在门前小河里欢歌。石屋、石墙、石门楼,整个老屋都是石头,青石,后面山上的青石;岁月给它包了浆,雪地里更显黑亮润泽。老宅是若水的父亲用20年时间,一锤一錾垒起来的;房子建成时,快要过年了,就在这个时候,若水降临的哭声和山村不时炸响的爆竹同时响起。三喜临门,大吉大利!若水的父亲步行50多里地,在山外请来一位教书先生,为新家书写一幅春联。先生沉吟片刻,挥笔写下和大山一样古老的那幅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父亲又请教书先生给新生的儿子起名,先生频频颔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姓王,孩子是‘传’字辈,‘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就叫‘王传家’吧”……

王传家就是若水;“若水”是王传家成为书画家后的笔名。

若水先生老泪纵横:“父亲在世时,每年春节,老宅石头大门两侧,都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春联。一年又一年。”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生在山村的王传家,长成了山石般敦实的体魄,和满脸的贫瘠;却没有山民与生俱来的那种憨厚,——这从他激灵又有些狡诘的眼神可以看出。

承载着“诗书继世”殷殷嘱托的王传家,上学读书聪明又用功。“文革”期间,学校课本简单,放学回家,别人家的孩子都到山里挖菜拾草,他则四邻八舍借书看,不管是什么书都津津有味地读完。他还喜欢画画,从邻居老太太那里收集了好多剪纸;他喜欢色彩,把秋天五彩缤纷的树叶挂满房间;他像城里的孩子那样,用美和梦幻装扮自己的青春人生。

其实,王传家成长的岁月,是中国农村最艰难的时期,饥饿、寒冷、贫穷。但他却像自家门前小河里的一只青蛙,把清汤寡水的日子过成一路欢歌……

这一路欢歌,在王传家18岁时,戛然而止!

高考是山里孩子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王传家从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全班第一,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但奇怪,就是数学一窍不通:立体几何都学完了,他平面几何还是一塌糊涂;并且基本的“加减乘除”还常常错误百出。老师根据教育学上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王传家的大脑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抽象思维几近于零;数理化都是靠抽象思维,王传家只能报考文科。

王传家积极备战高考。高考时节,正是麦黄时。他体弱的父亲自己在家收割小麦,烈日炎炎下,硬是没让他回家帮忙。高考成绩出来,王传家语文成绩很好,政史地一般,数学比预料的还好,得了12分。

离高考录取分数线还差49分。高考落榜生一般都会垂头丧气,或是老师埋怨,或是家长责骂,或是亲朋讥讽;而落榜生王传家回到他的小山村,却受到英雄般的欢呼。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还从来没有出息过这么好的学生,在城里高考只差“三四十分”,“差不多快考上了”!

望子“诗书继世”的父亲,也扬眉吐气,越来越弯的背好像也直了很多。

在山村乡亲们的鼓励与期待中,王传家回到了高中母校,开始了“高考复读”。这一年,他精神振奋,斗志高昂,日夜挑灯奋战;时间如流水,一瞬便到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传家的高考成绩,一下提高了70多分。遗憾的是,水涨船高,这年的高考录取成绩也提高了很多;最终,王传家又以10分之差无缘高校。

第三年,王传家立下卧薪尝胆之志,重点复习数学。父亲也说:“木头脑子也能钻上眼,何况你又不笨!”一年的辛苦钻研,数学成绩确实是提高了一些,但总成绩还是不够高考分数线。

第四年,王传家有些泄气。父亲说:“咱庄户人还有什么路?”王传家盯着父亲越来越弯下的脊背,好久;然后背起沉重的书包……也是命运捉弄人,这一年,高考增加了英语。山里孩子哪学过这些洋文?再次复读的王传家,把钻研数学的时间,分了大半给英语,从字母开始学起。这个高考,可想而知。

第五年,认命的王传家跟着父亲下地已经两个多月了。一天,坐在山石上的父亲,望着儿子矮墩墩的身躯和迅速沧桑的脸庞,说:“最后一年吧。”老父亲心知肚明:“在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谁家姑娘愿意嫁过来?”王传家又走上了漫长的高考路。

五度复读的王传家,这次独辟蹊径,选择了“专业考试”的路子,就是只要所考专业过关,文化课成绩可以大大降低。王传家当然选择美术专业。已经选择,兴趣和天赋让他异常兴奋,深埋的艺术种子迅速发芽开花。与此同时,弓腰驼背的老父亲也在四处奔波,求哥哥拜姐姐为儿子“说亲”;儿子23岁啦!邻村表妹就是媒婆,巧舌如簧。媒婆来到本村一户人家,说:“你家闺女也老大不小了。俺表哥家孩子今年高考就五年了,就差几分,明年一准能考上!”幻想着有个大学生的女婿,这户人家轻而易举同意了这门亲事。

这年的春节,几乎迈不动脚步的父亲,在寒假给王传家娶了媳妇。实在劳累的父亲,终究没有迈过新年的门坎,倒在了除夕夜里……农村习俗:家有丧事,春节不能贴春联。王传家含泪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撕了下来。

之后的几年,王传家一直行走在高考艺术辅导班和美术专业考试的路上。

不同的是,别的高考生学美术是为“高考”;而王传家高考是为学“美术”。王传家成了知名画家后,在一次酒会上自嘲地说:“从18岁到28岁,十年高考,我可能是中国高考史上最糟糕地一个考生。我参加了30多个高校的专业招生,拿到了89个美术合格证书,这算不算吉尼斯世界记录?”

屡试不中的王传家,却得到高校专家教授的青睐。省里一家知名艺术学院的院长,站在他的《五谷系列》作品前:火红的高粱、硕大的地瓜、金灿灿的黄豆、沉甸甸的谷穗、裂开嘴笑眯眯的玉米、挂在树上白花花的花生……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让院长先生很是惊讶:“笔墨飘逸,书法流畅,稚拙中显大气,狂野里尽潇洒!好画,好画!”

在院长的关照下,王传家这个落榜学子,地道的农民画家,竟然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举办了个人画展。画家淡去了人生的悲伤不幸,化解了苦难无奈的烟云;画家重视人生的感悟,用鲜活的生活赞歌在雨中吟唱。他的一幅花卉小品:图画上绘一泥盆杂花,后怪石一块,漫笔写上几根篱枝,似花非花,似叶非叶……一派圆润烂漫的气象和缠绵悱恻的韵致。画面上又题诗:写得泥盆把菊栽,老根又见瘦花开,擎霜饮露今又好,摇曳一枝带雨来。

成功的个人画展,开启了王传家的画家生涯。他从《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取名“若水”;从此,人们淡忘了那个“王传家”。

    若水先生开始卖画为生。其时,富足起来的国人,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享受,用艺术装点生活。若水先生的画色彩鲜活,用笔灵动,格调高雅,情趣盎然;并且价格实在,广受大众欢迎。收入越来越高,他的日子里,已经没有了那些相伴几十年的苦涩歌谣。

若水先生用卖画所得,在小城文化街上买了一座沿街楼开画店,名曰“若水书画工作室”。为了扩大业务,也同时方便自己卖画,他又增加了书画装裱项目。

聘请的装裱师是一位极具“文艺范儿”的青春女子,会写诗,喜欢歌唱,嗓音甜美。书画装裱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尤其是古旧字画揭裱:冲洗去污,揭旧补缀,修磨残口,镶嵌绫绢,转边枕背,砑光上杆……都需要艺术审美的眼睛。若水先生要常常亲自动手帮助装裱师,一来二去,“若水书画工作室”里,女装裱师便把自己和画家若水装裱在了一起。

家里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发妻子,怎么办?装裱师甩给若水5万元人民币,还有甜美嗓音略带轻蔑的话:“回去了结吧!”

因为家境贫寒,自己没有踏过一天校门,而又苦苦期盼丈夫能考上大学的结发妻子,盼来盼去,得到的是一纸离婚书!晴天霹雷,她开始嚎啕大哭;哭声在夜晚的山村回荡,凄厉悠远。第二天,街坊邻居没有听到苦命女子的哭声,也不再见到苦命女子的身影;孤独的老石屋里,曾经的“王传家”、今天的若水先生,在一根又一根地吸着烟……

一些老人断断续续感叹着:“多好的媳妇,清明给你爹上坟,过年给你家贴春联。不得好报啊!”

或许一言成谶。若水先生回到“若水书画工作室”,刚把那5万元人民币交还装裱师,就听到刺耳的警笛声。警察搜遍“若水书画工作室”,然后把若水押上警车。

原来,“文艺范儿”装裱师,不仅歌唱,还喜欢诗与远方。在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经常远游浪漫,花钱也如流水。一天,外地一个书画经纪人找到若水先生,以非常可观的价格,让他画一批“春宫画”。若水先生便以装裱师为模特,在金钱与审美双重享受中,“鱼与熊掌兼得”,愉快地完成了任务。不久,席卷全国的第一次“扫黄打非”运动,如火如荼。先查到“书画经纪人”,顺藤摸瓜抓住了他。

若水先生被作为污染社会环境的“文化垃圾”,入狱三年。

若水出狱后,曾经红遍小城的“若水书画工作室”已不复存在;曾经和他装裱在一起的装裱师,也早已远走高飞。

若水苦涩地说:“我终于上了国家级的‘监狱大学’,学到了更多的人间冷暖。”

高考十年落榜,最后又读了“监狱大学”的王传家,羞于再见山村父老。实在是走投无路,在一个漆黑寒冷的夜晚,他又打开了老家的石门。

第二天,太阳还在村子东山下,自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小学同学,就开门来到了他家;还带来了大包小包好多东西,吃的用的都有。同学说:“老少爷们送到我家的,让我一块送来。你是大画家了,要脸,怕伤了你的自尊。”

老屋每块石头都散发着善良的光,山风太阳格外温暖,石壁上的老松也都含情脉脉。王传家在老家住了一年多,心灵的创伤慢慢愈合,灵魂复归平静。东墙的桃花盛开,他随手传神般描绘出一幅《桃花》,并题诗:

 “如烟蒙蒙绵绵雨

   又是三月三

   小桃还滴胭脂泪

   染浓愁绪

   青红怎能辨

   往事随风远”

人生或许就是一场不停的折腾。就在王传家准备“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时候,一位昔日画友驱车来到他家。画友生动描绘了京城文化繁荣的万千气象,和一个开发区画家村的勃勃生机。生性浪漫的若水先生,又看到了烂漫的生活和人生光明的前景。

若水先生在京城画家村辛辛苦苦画画5年,背也像他晚年的父亲,慢慢驼了下来。他也开始省吃俭用,不再诗与远方。随着银行卡里存款数字逐日增加,他又有了好多斑斓的幻想:过几年回“大山空”,老家的石头房子就让它风雨沧桑地站着,把里边好好装修一下,搞个家族文化陈列馆;村里这几年青年都不愿意回去,空出来好多旧房子,买来几座连成一片,做个简单的养老院,和自己一样变老的老人都能有个安度晚年的地方;如果再有剩余,最后建个画室,让村里孩子们从小在那里画画,他亲自教。

这些让若水先生大脑中回味千万遍的斑斓幻想,几乎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那几天,一个知心小姐不停地给他打电话,关怀备至,柔情似水。他被关怀的迷迷糊糊懵懵懂懂;清醒过来时,自己银行卡里100多万的存款竟然不翼而飞。急忙到公安机关报案,警察向他解释:你遭到了境外电信诈骗!半年多,警察向他反馈:打击境外电信诈骗取得重大战果,一举摧毁诈骗家族若干,押解回国诈骗犯罪分子数百人,等等。若水先生急问:“那钱呢?”警察同志回复:“没有。”

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与若水先生推杯换盏了大半天。山村除夕的鞭炮多了起来,若水先生说:“我要贴对联了。”

若水先生贴的很仔细。胡同里是“出门见喜”,羊圈边是“六畜兴旺”,石磨和水缸上贴“五谷丰登”。最后,若水先生毕恭毕敬在石门两旁,贴上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夕阳映照下,“忠厚传家”四个大字熠熠有光!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