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血站202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到,查询该血站历年相关数据发现,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的占比在11%-14%之间。386名被调查的全血献血者,其中一半以上未来不愿意捐献单采血小板。
被俗称为“万能血”的O型血使用频率较高,容易缺少,而AB型使用频率较低,容易过剩。由于保质期短,用不完的血液也会因过期而报废。某血站的统计证实,报废的血小板中AB型血占比最高。
目前医疗体系中还缺少衡量血液管理效率的科学指标。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引入相关指标,帮助中心血库和医院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
躺在病床上的崔敬,异常紧张——尽量保持身体静止,不磕碰、不情绪激动,减少身体内外的出血风险。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状况。2023年,家在北京的淋巴癌患者崔敬接受了CAR-T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因后遗症膀胱出血需要补充血小板。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修复受损组织、血管生成等功能,在急救、外科、内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得到应用。
崔敬的血小板计数曾多次低于20。正常人的血小板计数在100~300之间(单位为109/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如果降至50以下,就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崔敬所在的这家医院的医生也会监测住院患者的血液指标,为血小板计数低下的病人申请输注血小板,但这家医院长期血液供应紧张,“有时候早上申请用血,下午就有了,有时候三天以后都没有”。
和崔敬一样,一些血液疾病患者正面临“找血难”的问题。目前在各种成分血(血液中的某一成分)中,又以血小板的紧缺最棘手。据银川电视台2024年7月6日报道,由于天气炎热献血人数减少,临床用血需求却不断攀升,银川市多家医院血小板库存量持续下降,血库告急。
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组数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1699.2万人次无偿献血,献血量达2892.1万单位,较2022年分别增长5.9%和4.8%,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均创历史新高。
献血者和献血量皆创下新高,用血为何仍存困难?
1
血小板紧缺,患者“想办法”
为了能稳定地用上成分血,崔敬选择自己“想办法”。从2023年2月份到6月份,他至少输注了150袋血液和成分血,每天要输1到2袋。
所谓“想办法”,指的就是互助献血。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之外的一种补充手段,即由患者亲友献血,再定向提供给急需用血的患者。为了更快输上血,崔敬的用血中有85%左右来自互助献血,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来自亲友和爱心人士,剩下的都通过俗称为血头的血液黄牛解决。
每次用血,崔敬先通过病友群等渠道联系上血头,血头会安排献血者来到患者所在医院进行互助献血登记,献血者报上崔敬的名字、身份证照片后,到院方指定的地点献全血或单采血小板。事后,崔敬再将献血者发来的献血证照片提供给院方,就能使用等量的血液。每次用血,崔敬需向血头支付一千至两千元不等的中介费。
四川省一所三级医院的血液科医生王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变了味的有偿互助献血会破坏用血公平,间接提高用血者的成本。早在2018年,原国家卫计委便发布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叫停互助献血。但在用血需求量大的一线城市,有偿代献血现象并未禁绝。
“存在即合理。对我们病人来讲,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崔敬说。
事实上,无法及时输注血小板,患者极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2024年5月1日,因血小板计数低,一位71岁的浙江白血病患者在华东某市一所三甲医院入院治疗。入院检查单显示,患者当天下午的血小板计数仅有15。
然而直到5月3日上午,患者仍然没有输上血小板。此时她的血小板计数已经低至12,出现了脑出血症状,陷入昏迷。医院随即为其进行了开颅手术,当天晚间,患者被宣布死亡。死亡证明显示,死因为脑出血血肿扩大。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录音中,当地卫健委一位官员解释称,在需要紧急输血的情况下,该市中心血站能够在当天就配置血液,送到医院。而在常规流程下,血站是依据医院预约情况进行配置,隔天送达。在这起病例中,患者没有进行性出血和活动性出血,因此走了常规流程。医院于5月1日、2日两次向血站预约用血,到了3日中午血液送达,但为时已晚。
2
愿献血小板的人少了?
与献全血相比,愿意献血小板的人更少。
江苏省昆山市血站2023年9月在《中国输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查阅昆山市血站历年相关数据发现,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在总献血人次中的占比在11%-14%之间。此外,文章调查了386名全血献血者,其中一半以上未来不愿意捐献单采血小板。
南方某城市血液中心负责人徐和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捐献血小板对捐献者的身体条件要求更严格,如捐献者需要符合特定的血液检测标准,甚至对血管也有一定要求。这些都会影响捐献者的积极性。
由于血小板有着易凝结的特性,因此单采血小板需要将捐献者的全血抽出来后,用分离机分离出血小板,再将剩余的血液回输给捐献者。这一过程循环往复,需要6-10次才能分离出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因此捐献一次血小板需要数小时,相较之下,献一次全血只耗时10分钟左右。
除了用机器采集外,血小板还可以从全血中手工制备。但单采血小板的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率低、纯度高、安全性高,因此更受青睐。
目前我国的临床用血以单采血小板为主,浓缩(手工)血小板仅起补充作用。《中国输血杂志》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选取了10家开展浓缩血小板制备的省级血液中心,发现各中心在2016年至2021年之间,制备浓缩血小板占全部血小板的比例在0.05%至11.04%之间。
采集血小板的设备与耗材价格不菲。南方周末记者查询中标公告发现,湖北荆州市中心血站采购的Trima分离机单价达到57万元,而北京市通州区中心血站的采购项目中标公告中, Trima分离机的耗材成本高达937.2万元,数量共9960人次。计算可知,平均每人次的耗材成本为941元。
正是因为造价高昂,因此具备血小板采集条件的血站数量稀少。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卫健委2023年9月发布的无偿献血点位信息中,60个献血点位中只有11个能献血小板。
徐和表示,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和治疗方法得到应用,献血量增长的同时,用血需求也在同步增长,“血液保障能力与临床用血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生育政策的放开,未来用血需求还将大幅增长。
显然,在有限的条件下,血液中心首先要尽可能调动献血者的积极性。徐和表示,血液中心的经验包括:在人流量大、交通便捷的区域设置成分献血屋;成立服务意识高、知识储备丰富的招募团队等等。献血达到一定量的无偿献血者,还可以享受免费搭乘公交地铁,免费游览公园、纪念馆等场所,到公立医院免交普通门诊诊查费等优惠。
3
一边供应紧张,一边过期报废?
不过,血液的供给也并非越多越好。由于保质期短,用不完的血液也会因过期而报废。
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曾统计2018-2021年的临床供血数据,发现2019年手工血小板的报废量最高,达到1001.5个单位(平均每200毫升血可以制备1个单位的手工血小板)。相关研究发表在期刊《广州医药》上。
“血库合格浓缩血小板报废原因为无临床医院约用过期报废。”文章中写道,“在等待期间,患者血小板上升好转、病人放弃治疗出院医院未及时打电话取消等原因,造成血小板过期报废。”
供应紧张的血小板,为什么会出现过剩浪费现象?首先,与保质期30天的全血相比,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时间只有5天。而且还需要2天时间完成相关检测,最后留给医院再调配到临床使用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2-3天。
这意味着血小板已经属于易逝品——即生命周期短的产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伟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类似生鲜、牛奶这样的易逝品管理一直是个供应链难题。而血液的供应链涉及献血者、血站、医院输血科、用血科室等环节,其中每一环的供需对接都存在迟滞且不精确的情况,这使得血小板的管理更加困难。
除了直接报废外,血小板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偏型。徐和表示,被俗称为“万能血”的O型血使用频率较高,容易缺少;而AB型血使用频率较低,容易过剩。上述茂名市中心血站的统计也证实,报废的血小板中AB型血占比最高,在2021年达到71.99%。
4
供需精细化管理,解决信息不对称
增加献血量的同时,加强对血液供需的精细化管理显得更为紧迫。
2018年,周伟华曾接到过香港中心血库的求助。该中心面临两个血小板管理难题,一是无法平衡一般用血与紧急用血这两种需求——把多少血液送往下游医院,多少血液留作紧急使用。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决定每天采集和生产血小板的数量,也无法预估当天的采集量。
类似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在医院输血科和用血科室之间也存在。输血科负责统计各个科室报送的用血需求,汇总后再向血液中心申请。“每个病例的紧急程度不一样,在库存不足的时候该优先满足谁的需求,如何平衡全院的用血,全凭输血科主任脑中的经验。”周伟华表示。
南京市一家医院的输血科主任成蕾采用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保证危重病人的用血,比如车祸重伤的急诊患者。但有时把握用血指征并不容易,“比如有的病人血常规检查正常,但腹腔内已经在慢慢出血,这时候就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根据血压等指标综合判断”。
成蕾的另一项工作是把关临床科室的用血需求,保证合理用血。库存紧张的时候,临床科室为了满足需求,有时会多报用量,这种现象在管理学上被称为“供需博弈”。“这种时候就要多沟通,互相理解,一起克服困难。”
有医院已经尝试赋予输血科更大的权限。南方周末记者查询了解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布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规定,在缺血的情况下,输血科会同医务部门经过分管院领导批准,可以紧急调整用血指征,将部分内科患者的用血指征从60克/升下调到50克/升,外科从70克/升下调到60克/升。
周伟华团队最终使用了随机动态规划的数学方法,引入诸多相关参数,对采供血的决策过程进行建模,形成了一套成分血采集与分配算法,能够给出血液采集、生产、需求、供应的预测量,帮助采供血单位进行科学决策。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管理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刊物上,并在两家浙江的三甲医院试用。
目前,徐和所在的血液中心会根据医院近三天对各血型机采血小板的需求情况,动态调整各血型的预约人数。如遇突发需求,工作人员会致电加强招募或者劝退献血者,确保临床供应的同时避免血液浪费。
周伟华表示,目前医疗体系中还缺少衡量血液管理效率的科学指标。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引入相关指标,帮助中心血库和医院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76511e07-b6ed-4a24-ae67-1a83e2e47eae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