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離任的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會長伍德克(Joerg Wuttke)23日告訴彭博社說:中國未來二十年的經濟前景平淡,將面臨一個『瓶頸中國』。幾乎同時,投資公司洛克菲勒國際主席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在英國《金融時報》警告說:中國經濟已經爛透。
人們也許可以將兩種評價合二為一的問一下:中國經濟難道將是「爛」在「瓶頸」里的命運嗎?
中歐商會會長伍德克:『瓶頸』里的中國經濟未來10到20年上升緩慢
先說在北京的伍德克本周一(5月23日)對彭博社所言,他說:「我們可能面臨一個『瓶頸中國』,中國經濟未來10年或20年的上升趨勢緩慢。」在談及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時,他表示,中國不得不與4%至5%的年增長率說「再見」,更多地接受2%至3%的增長率水平。伍德克認為:與過去的經濟低迷情況相比,這一次中國政府在財政、金融和貨幣方面的「迴旋餘地」要小得多。
伍德克指出:中國經濟現在到了必須應對一些硬核挑戰的時候了,比如提高生產力以及改革教育系統,培養市場需要的具有技能的人才。但這些都無法輕易實現。
就在伍德克做出以上分析之時,中國最新數據已經顯示:今年4月份,16至24歲中國青年人失業率升至創紀錄的20.4%,不僅明顯高於幾個月前,還遠高於疫情暴發前2019年大部分時間的水平。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16至24歲這一年齡段的青年人失業率不超過13%。
由於今年夏天中國還將有創紀錄的1,160萬名大學生畢業,所以更悲觀的預計認為:中國青年人的就業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因為中國並不能創造出足夠多的高工資高技能崗位,供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選擇。甚至許多青年人降低求職要求,選擇從事工資較低的工作,卻仍不能有充足的就業機會。
就中國青年失業率高企的難題,《華爾街日報》報導說: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一(David Wang)表示,中國青年人高失業率不是暫時的,而是結構性的。伍德克的觀察也是:中國青年人學到的技能與現有崗位所需的技能並不匹配。
實際上,西方國家也存在青年人失業更高的難題,但中國過去20年的高經濟增長大大掩蓋了這一難題。一旦經濟增長進入正常國家的經濟低增長時期,要提高生產力將遭遇更大困難。
洛克菲勒國際主席魯奇爾·夏爾馬:「中國經濟有些部分已經爛掉」
投資公司洛克菲勒國際主席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也發出警告說,中國經濟已經爛透,所謂的開放後經濟反彈是假象。同時不要指望華爾街分析師會告訴你這些悲觀的現實。
夏爾馬文章說:根據他的經驗,國際投資銀行對中國經濟的一些樂觀看法與黯淡的現實之間存在嚴重脫節。例如,華爾街仍鼓吹中國經濟GDP全年增長能超過5%,甚至高於中國官方設置的增長目標是5%。而從歷史趨勢來看,一國如果有5%的經濟增長,意味着該國的企業收入增長速度會超過8%。不過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企業收入只增長了1.5%。此外,在中國28個行業中,有20個行業的企業增長速度低於官方公布的GDP,MSCI中國股票指數從1月份的峰值下跌了15%。
夏爾馬文章還指出:進口是衡量消費者需求的有力指標,而中國的進口在4月份下降8%,信貸增長速度也只有預期的一半。此外,年青人失業率達到20%,並且失業率還在上升。
夏爾馬文章解釋說:以上這些事實指出了中國經濟爛透的根源如下:首先,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模式一直受到政府刺激和債務上升的推動,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
夏爾馬分析認為:現在中國的償債負擔已占可支配收入的30%,這一水平是美國的三倍。此外,中國在疫情大流行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相當於GDP的3%,美國的比率是GDP的10%。考慮到人口萎縮,中國經濟的潛力只有其設定5%增長目標的一半。
夏爾馬認為:中國經濟從2008年以來依賴政府刺激和債務增長的模式是難以持續的,現在它已經失去動力。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非但沒有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反而陷入了債務危機。越來越無力為債務融資引起整個市場反響,工業部門的放緩速度快於放開後消費相關業務的增長。
夏爾馬批評說:一些西方銀行家炒作「中國經濟反彈觸手可及」的喧囂,試圖吸引更多外資投向中國。「僅過去四個月里,這種言論已導致投資者在中國損失了數千億美元。
夏爾馬深入分析認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被懷疑篡改GDP數據以實現其增長目標。現在華爾街的歡呼聲似乎達到了一個高潮,那是因為一些呼籲重新開放熱潮的分析師發現:一條路走到黑,要比做出實際的改變更有利,即使這意味着高度選擇性地使用中國的官方數據。
夏爾馬還指出:「2023年全球增長可能低於預期,人們寄望中國重新開放的熱潮能彌補美國經濟低迷,但這個反彈可能永遠不會出現。現在是時候在變得更糟之前揭露這個假象了。」
中國官方為2023年預設的經濟增長目標是5%,不少經濟學家則預計中國經濟2023年以後將放緩至5%或者以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下調了對中國的長期預測,認為2025年後中國很難實現4%的增長目標。此外,因2022年中國經濟基數薄弱,即便2023年增長速度恢復到COVID疫情前,也並不意味着能回到疫情前的經濟狀況。
2022年3月,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就曾經發布報告說: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將越來越多地由提高生產力來決定。因為過去的高速發展主要歸因於中國經濟起點太低,所以速度自然較快。還有分析說:如果以亞洲四小龍為參照,來探討中國的發展模式,即便在最理想情況下,到2050年,中國的生產力都會降至平均每年1%的低水平。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fe2f0b6e-448c-4a83-8e6d-a81d8f6d23f3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