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出事早有預兆 6月開會時即無精打采心事重重

7月25日,消失1個月的中國國務委員秦剛傳出被免去外交部長職務的消息。事件引發熱議,很快網上瘋傳秦剛在今年6月初參加國務院會議的照片。照片顯示秦剛坐姿不正,無精打采、似乎心事重重。

7月25日,14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4次會議表決,免去秦剛兼任的外交部長職務,任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回任外長。

不過官方並沒有透露秦剛被免職的原因。很快,國務院官網更新秦剛的資料,目前他的職務是,現任二十屆中央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

作為習近平的親信,秦剛擔任外交部長僅7個月,就被迫下台,成為中國建政以來中國任期最短的外長,引發國際側目。

秦剛被免職的消息傳出來後,網絡瘋傳秦剛在今年6月初的一張照片。該照片由新華社發布,其背景是,中國國務院6月9日進行第二次專題學習,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學習,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作交流發言。

照片顯示,李強端坐在中間,其他幾名副總理和國務委員在「認真做筆記」,坐在李強右手側的秦剛雖然也在做筆記,但他將紙放在腿上,看似精神不佳,他神情放空,好像在出神。

根據央視播出的電視畫面顯示,秦剛將公文包放在桌上,他坐姿不正,盡顯疲態。

不少網友認為,如果秦剛當時沒有生病,那他的態度就很微妙了,似乎某些事情在當時就已經發生了。

秦剛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是在6月25日,那時他會見到訪的越南、斯里蘭卡外長。

在秦剛消失期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7月11日例行記者會中稱,秦剛因「身體原因」不能出席在印尼舉行的中國—東盟(ASEAN)外長會議,由王毅代替出席。

在之後的數次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回應相關問題時卻不再稱秦剛是因為「身體原因」,而是稱「沒有可提供的信息」、「我不了解你說的情況」,進一步引發外界猜測。

台灣學者稱:秦剛下台是中國外交系統派系鬥爭的結果

秦剛被免除職務後,有台灣學者估計,整個事件與中國外交系統派系鬥爭有關,王毅之所以回鍋外交部長,很有可能是為壓制內部的不同聲音。

據中央社報導,7月26日,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宏仁稱,外界對於秦剛究竟發生什麼事情信息有限,便替對方扣上私德問題,這往往是中共內部一貫的鬥爭方式,也許要等上2至3個月,情況才會更加明朗。

王宏仁認為,秦剛去職恐是外交系統不同派系鬥爭的結果,其中牽涉內部利益分配等問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王毅本就是外交事務主導主體,外交部長算是較為官僚性質職位,「秦下王上」對於接下來中國對外關係路線影響不大。

王宏仁強調,秦剛忽然消失在公眾視野一事對於中國的國際形象影響極大,整個事件再次告訴大家「中共政權是個高度不透明的政體,嚴重傷害中國的國際形象」。

中央社引述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分析,「秦下王上」是中國外交系統派系鬥爭結果,可能是秦剛升遷太快,他接任外交部長後,碰觸到內部的派系利益,例如升遷紅利、政治競爭等,恰好又有個人把柄被掌握,於是落入這個局面;王毅回鍋任職則是當前最能壓制雜音的做法。

吳瑟致指出,習近平對於秦剛是失望的,花了1個月去考慮如何處理,王毅是個可信任人選,不過不是最優選擇,只是這段時間先由他接任,推測後續會再有外交部長新人選;中國這段期間對外政策和戰略布局也會偏保留。

吳瑟致認為,「留有秦剛國務委員身分是作為籌碼用的」。他分析,拔掉秦剛外交部長職務是目前可先壓制外交系統騷動的做法,習近平沒有全然切割秦剛,仍留有其國務委員的職務,倒也不是出於愛才、惜才,而是先看看王毅回鍋後能否止住整個事件,倘若內部疑慮仍在,再撤銷秦剛的國務委員職務。他說:「相信王毅回鍋對於外交系統已是一個很大的警示動作,外交系統會安靜一段時間」。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