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拜懷德
作為炎黃子孫,先後兩次拜謁黃帝陵,沿着過往足跡,把所聞所見所思所想,執筆以記之。
據傳,遠古部落首領少典娶西陵氏女附寶為妻,孕期24個月,於農曆二月二日來至沮水河畔沮源關降龍峽,那天,七彩祥雲飄舞,百鳥輕囀麗喉,綠池碧波,楊柳依依,此時此刻,附寶誕生一子,這就是傳說中的華夏人文始祖——黃帝。黃帝本姓公孫,後來人們感念他的功德像車子一樣受用,稱為「軒轅」。再後來,人們感覺他的豐功偉績如同萬物生長的「黃土地」,便稱作「黃地」,歷史演義他為上天帝星下凡,便尊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22歲成為部落首領,伐木作屋,打漁狩獵,發明車輛,其妻養蠶織絲,其史官倉頡造字,平息部落紛爭,天下晏然,華夏民族由此在地球的東方發展壯大,繁榮昌盛。為了紀念先祖,人們把二月二皇帝誕生日稱為「龍抬頭」日。這一天,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紀念先祖,以祈願在天之靈消災賜福於人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黃帝陵古稱橋陵,有「東方麥加」之稱。沮河水在這裡由西向東呈U形繞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稱此山為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1942年,為了與陝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墓之前。1963年,時代變遷,共產黨剷除民國時期陳舊石碑,重新勒石成碑,由郭沫若另題寫「黃帝陵」三字立於陵前。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原來因地處陝西中部,故稱「中部縣」,隨之陵墓的改變「中部縣」亦改之為「黃陵縣」。
自唐宋以來,因各朝皇帝的重視,陵墓不斷整修,添磚加瓦,陵冢面積隨之發展加大。如今黃帝陵有四部分組成:
一是由5000塊大型河卵石(象徵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鋪砌成10000平方米的大廣場,好像黃帝的大手臂,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華夏子孫前來匯聚一堂。
二是廣場北三百畝地大的清澈水面,叫印池,66米長軒轅橋把印池分為東西兩部分。軒轅橋全部由花崗岩雕刻鋪砌而成,古樸大方。印池兩岸綠樹成蔭,古柏倒影,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形成優美的空間。
三是軒轅廟。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由龍尾道向上即登臨廟院山門。山門為五間花崗岩建築,格外莊嚴雄偉。入廟院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側一株古柏,枝幹像虬龍在空中盤繞,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是軒轅黃帝手植,距今約有五千餘年。諺云:『七摟八匝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仰首觀望,蒼柏遒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層層密密,四季青翠,像個巨大的綠傘覆蓋地面。睹物思人,「人文初祖」在天之靈佑護着華夏兒女,看着,不由俯首面樹而拜。
再北為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祭祀官員至此須整飾衣冠,靜心淨面,方可進入大殿祭祀。誠心亭北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亭內立有歷代名人的碑石祭文。最北邊是陝西省政府新修的祭祀大廳,接納每年清明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
四是黃帝陵。出軒轅廟向西北沿登山大道向上攀登一公里許,半山腰有第二停車場。從停車場到陵園有通達黃帝陵的陵道和神道,總長455米,寬5米,其中陵道長260米,神道長195米,全用花崗岩條石鋪築。陵道採用形斷而意連、曲不離直的手法構建,共277個台階。沿登陵道拾級而上,兩側古柏參天,翠色長駐。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豎立的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代山路崎嶇,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但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平靜心情,恭行至陵前,彰顯黃帝至高至上,至尊至偉。陵道盡頭,便步入陵園區。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亘不絕的青磚圍牆,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陵園有兩個門,分立東西兩側。
隨着國力的增強,黃帝陵得到很大的整修。目前,整個陵區面積達3.24平方公里,古柏80000多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13000多棵,是古柏最大的群體。
五千年前,人類還沒有文字,黃帝的故事只是口口相傳,其美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華夏民族對領袖的心理標準,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五千年前,世界可能還沒有「國」的概念,黃帝只是一個家,或一個部落,與此同時可能還有另外一個或幾個家,幾個部落,五千年的民族血脈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子孫14億,泱泱華夏,先祖黃帝的血液在我們身體中共同奔流,可謂興旺發達矣!
每到清明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絡繹不絕,紛紛前來祭拜祖先,黃帝陵已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精神凝聚力的聖地。相信不久的將來,黃帝陵一定能成為全體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和力量的源泉。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f551c912-041b-4c22-a7bd-aa03ca7060da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