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的周末,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舉辦了今年以來第二場大型造勢活動,地點選在南卡羅來納州的皮肯斯鎮(Pickens),當天吸引了非常多川普支持者前往,皮肯斯鎮住有3400位居民,但根據皮肯斯警察局長的估計,參加集會的人數恐怕超過了5萬人,比小鎮總人口數10倍還多。透過相關新聞照片,確實顯示了不只位於小鎮中心的集會場滿是人潮,連周圍街道也都有為數不少駐足聽取川普演說的民眾。就氣氛來說,這當然是一場成功的造勢,對比黨內其他競爭者,川普這般規模的室外演講,確實無人能出其右。
川普上一場的「大造勢」,則是3月底辦在德州的韋科市(Waco),那次是韋科市消防局出面估計現場有1萬2000到1萬5000人參加,聲勢也很驚人。但不論是韋科市的1萬5000人還是皮肯斯鎮的5萬人,都不屬於正式官方統計,主要是以「目測感受」,覺得人應該有這麼多。
當然,類似競選造勢活動,的確不容易精確計算真實到場人數,因此多半是靠經驗法則,或是以現場空間做出估算,只是這種估算方式,經常和實際狀況差距頗大。不過,真的要以「目視」推測人數,其實未必沒有更符合科學的方法。
2018年,美國社群網站LIMELINK曾發表一篇文章,題為《視覺化人群規模》(Visualizing Crowd Sizes),內容正是協助讀者如何以「目視」方式,做出人數上更趨近事實的計算。
文章舉例如下:在一間放滿50張椅子的教室里,如果坐滿了,現場當然就是50人,亦即「你看到50個人聚在一起的樣子大概就是這樣」;另外,根據一張每列約莫站10個人,總計10行的照片,藉簡單數學計算10x10,就會知道畫面內應有100人左右;再者,文章中還找到了一間有150個座位的教室,每個人都開著筆記電腦,然後告訴你,「這就是線上150人同時收聽你podcast」人群規模示意畫面;接著,要想像現場人數達500人的畫面,可參考一間傳統戲院坐滿人是什麼樣子;到3000人時,就必須至少是一間擁有三層座位的表演廳;衝破1萬人時,視覺化人群規模就要對照正規網球比賽的現場觀眾;若說來了2萬人,就最少要有倫敦Q2體運館(The O2 Arena)滿座的盛況;3萬人的現場,這篇文章是以密西根大學沃爾多室外體育場(Waldo Stadium)現場觀眾為參照;要喊5萬人,必須坐滿夏威夷大學勇士隊(美式足球)的主場──阿囉哈體育場(Aloha Stadium);要知道7萬5000人有多少,就去看巴黎聖母院體育場;要知道10萬人有多少,就去看密西根體育場(Michigan stadum);假若想知道18萬人的規模也沒問題,德州賽車場(Texas Motor Speedway)包含上層包廂,就可創造出這樣的數字。
《視覺化人群規模》文章所舉的場地皆有固定位置(運動比賽的座位通常很緊密)作為計算標準,如此對照方式,應該可以有效輔助一般人對人群規模的客觀視覺判斷。
2012年,總部位在紐約的慈善機構「慈善里程」(Charity Miles)也曾利用類似方法,讓捐助者「想像一下」自己幫助了多少人。當年「慈善里程」推出了《餵食美國》和《世界糧食計劃》,目標是幫助10萬人受惠,在目標如期過半,已幫助5萬人時,「慈善里程」便先在社群網路上發布了一張貼文感謝所有參與者,開頭第一句話就是:「這就是五萬人的樣子。」並附上一張美式足球場坐滿觀眾的圖片(和夏威夷大學勇士隊主場相似)。此即「視覺化人群規模」的運用之一。
那麼,若以「視覺化人群規模」去衡估川普南卡州皮肯斯鎮和德州韋科市的造勢,無論前者5萬人的推測還是後者1萬5000人的估計,都是明顯高估了。
16日,柯文哲前往台南舉辦首場大型競選活動,因為民眾黨台南市黨部主委蔡宛秦聲稱現場湧入了5萬人,這對一直被指缺乏「組織陸戰」的民眾黨來說,自然是一大鼓舞,且很快就在社群網路上形成討論。只是後續不斷遭到質疑人數灌水,各種檢視法都有,最後柯競辦發言人李有宜坦承,該場人數應該是5千到1萬上下。而也確實,那場造勢和「視覺化人群規模」中,「這就是五萬人的樣子」很不一樣。
(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f1d49eb0-5b78-4f3f-b599-b2ce96c40add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