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很可能是近數十年來《人民日報》最多人瀏覽,不,是最多人逐字細讀的一天。事緣海外華人社交平台昨晚盛傳,《人民日報》在日間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停止投遞,所有報紙也要就地封存銷毀。於是網民紛紛議論,到底出了什麼事?
大家拼命在昨天的《人民日報》找錯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目前查到最可能的原因,是昨天第五版〈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有兩處少打了三個字: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的複雜局面,面對世所罕見、史所罕見的風險挑戰,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敢抉擇,銳意進取、攻堅克難…」
「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靠的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
各位發現漏了哪三個字沒有?一看到這兩段,就想快馬加鞭告知邁克先生:「史上第一個白紙黑字、明目張胆宣稱以『同志』為領導核心的國家,終於誕生了!恭喜恭喜,同志終於站起來了!」
奇怪,連今上尊姓大名也可砍掉,誰有這麼大膽呢?有理由懷疑,這是「文心一言」這類AI所做的好事。眾所周知,那三字在大陸網絡是敏感詞,一打出來就會被系統自動屏蔽,而中共黨媒天天生成的那些又長又臭黨八股,本來就是AI的拿手好戲,然則這篇〈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會否是AI創作,甚至由AI編輯呢?
《人民日報》此一笑話,我覺得已預兆了中國式AI的未來。為了避開敏感字詞,很多東西也不能講,或自動屏蔽,結果是作繭自縛,兩頭唔到岸。說穿了,這也是舊中國「避諱」文化的遺害。所謂避諱,指不能直接稱呼、書寫君主或尊親的名字,而須用另一些字代替。
避諱文化有些基本規則,如《禮記》所說的「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不諱嫌名」表示不諱諧音字,不必迴避與名字音近的字,例如父親叫「禹」,你不必避用 「雨」字。「二名不偏諱」表示有兩個字的名字,只有連用才須避諱,單字不必避,如孔子的母親叫「征在」,孔子可單用「征」字,也可單用「在」字,只要兩字不連用就可以了。
然而這種文化發展下去,越趨嚴厲和荒謬,至唐朝竟出現一場辯論:李賀的父親叫「晉肅」,有人就說,李賀為了孝道,不該參加進士考試,因為「進」和「晉」同音,應該避諱;韓愈看不過眼,就寫了一篇〈諱辯〉來駁斥那些謬論。
避諱文化發展到今天,更令人嘆為觀止,什麼「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統統都不管用了。記得2018年,微博曾禁了一份食譜,因為其中有句說「小香腸的尾部切成十字狀」。你可能問,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呢?哈哈,因為「的尾」普通話諧音就是「帝位」!
話說回來,根本沒人看的報紙,又何必回收銷毀,重印一次呢?憐憫一下地球的樹木,積點德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馮睎干十三維度臉書專頁)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f0397f3d-a5f5-4080-833f-24754040b862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