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重溫名著《紅樓夢》 心底又泛古典文化情

疫婧期間宅在家裡,一大收穫,就是看了一部讓我至今回味無窮的電視劇。那是一天,我打開筆筆記本電腦,想挑一個電視劇看看以打發時間。熒屏上顯示的電視劇名目甚多,有的我已看過,有的沒有興趣。正猶豫着,卻在邊角上發現了由李少紅導演、于小彤、蔣夢婕、姚笛等主演的10版新《紅樓夢》。它好像在靜靜地向我招手,就看你了!我終於下定了決心。

中學時代我是《紅樓夢》的忠實粉絲。記得那時,老師介紹了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水滸、三國、西遊記、紅樓夢,我都一一讀過,還讀過諸如《老殘遊記》、《鏡花緣》、《七俠五義》、《封神演義》、《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喻世明言》等古代傳奇小說,深深被古文學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也驚嘆其中好多故事流傳至今。有的還成為戲曲、評彈、電影、話劇的藍本。像牡丹亭、十五貫、竇娥怨……依稀聽說,解放前也有電影《紅樓二尤》、《紅樓夢》,我當然無緣可見。因為特別喜歡《紅樓夢》,自己還暗暗下決心,要買一套自己的。終於積夠了零用錢,如願所償。從此上、中、下三冊書就放在我的書桌上,枕頭邊,課餘有閒就隨手翻翻,百看不厭。我愛它看似無景卻步步有味的情節,也愛它隨手即就的絕美詩詞,還有那性格各異的人物。雖年少文化根底尚淺,但讀得次數多了,卻也把其眾多的人物關係搞得清清楚楚,把縱橫交錯的情節爛熟於心,喜歡的詩詞也能吟讀一二,真是痴倩痴意,痴心一片。記得那時還有個插曲,兩位年僅二十多的青年人,李希凡和藍羚,居然和早已功成名就的大紅學家俞平伯叫板,重新評論紅樓夢中的人與事,而且還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讚許,這也引起了我很大興趣。現在想來,正好趕上那段時間,放鬆了抓「階級鬥爭」,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讓我接觸了這麼多中華古文化。 

但緊接著就是反右鬥爭,我也離鄉別井外出求學,而且選擇了理科。畢業後工作、成家,瑣事煩多。再加上接踵而來的政治運動,上崗上線的階級鬥爭,哪有閒情逸緻看這些「左道旁門」之書,想這些「陳舊腐朽」的故事。文化大革命中,老家被抄,三冊紅樓夢,在徹底清除封資修的口號下屍骨無存。我與《紅樓夢》從此Bye Bye。來澳定居後,曾想重讀一次。但在附近幾個圖書館中都沒找到。老伴又說「眼睛不好,省著點用吧!」自己也想那些人、那些事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只有我這樣七老八十的人才會懷念它。算了吧!  

回憶往事,再與《紅樓夢》結緣,應是六二年由王文娟、徐玉蘭主演的越劇電影上演。那熱烈情景,正是萬人空巷,一票難求。雖然它只選取了寶黛的愛情故事,但演員精湛的表演、長篇抒情的唱段,深深打動著觀眾。每到黛玉焚稿、寶玉哭靈時,抽泣聲一片,很多人連看了幾遍。再接著是87版由王扶林導演,陳曉旭、鄧婕等主演的電視劇登場。可能是政治環境比較寬鬆,一開始的宣傳就先聲奪人,報紙、雜誌上報導不斷。從全國範圍內海選年青演員,寶玉演員現身,到演員集中學習培訓,近二十位大師級的人物,沈從文、王崑崙擔任顧問等,消息接踵而來。等到殺青上演果然不負眾望,好評如潮,彷佛無可挑剔,收視率當然高居榜首。人們讚嘆陳嘵旭為天下唯一林黛玉,鄧婕是天賜的王熙鳳……也曾看過劉曉慶、陶慧敏主演的,趙志剛、方亞芬主演的另幾種版本。但與這兩部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不能同日而語。我也認為,這是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所以看到有10新版《紅》,並不驚喜,導演陌生,演員平常,而且長達50集,再說也沒看到什麼好評,想來不過如此。感謝這次疫情促成我一看,誰知不看也罷,看後便無法鬆手。每天五、六集連看,看完還覺意猶未盡。心中暗暗慶幸沒有錯過,讚許這是改編《紅樓夢》的又一座高峰。

說它好,最重要的是「真」,它的情節幾乎完全按原作,沒有杜撰改編。記得87版中,巧姐被賣入妓院,劉姥姥拼湊金銀為其贖身,史湘雲花船賣笑。鳳姐、寶玉身陷囹圄。鳳姐病死牢中,寶玉出獄後去找婚後的襲人等等,都於原作大相徑庭,有過於寫實之嫌。我始終認為像《紅》這樣的巨篇名箸,不但中國,世界上都有不少專家高人,在研究探討。甚至為一字一句一景斟酌考證。如說姓名「甄士隱」影射著「真事隱」,「賈雨村」影射著「假語村言」等等。各抒其見,門派林立。可是,有的至今還留有許多無解,疑問。書中運用神話進行的點染更是雲遮霧漫,玄機重重。作者曹雪芹自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因此原汁原湯將其呈現給觀眾確是一大妙策。這樣能留下更多空間,讓大家自己去品味。該劇做到了。

第二應是「全」。它從寶玉醉臥,神遊太虛幻境。窺視金陵十二釵正冊,副冊,又副冊開始,直到大雪茫茫,叩別賈政,回歸青梗峰為止,幾乎包含所有情節。黛玉死後,瀟湘館聞鬼哭,寶玉獨臥外間,乞求黛玉施夢。秦可卿死後與王熙鳳重見等,易於忽視之處都有。至於人物,連秦可卿的弟弟秦鍾。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煙,買到賈府唱戲的芳官,與賈璉有染的多姑娘都有出現。看了這洋洋灑灑五十集,我好像重溫了一遍《紅樓夢》,圓了重讀一遍的美夢。

該劇給我的另一印象就是書卷氣很濃,多處散發著古文化的氣息。藉助原著中的場景,詩詞,從海棠結社,到詠菊爭魁,林史聯句,訪梅吟雪,贈帕動心,葬花悟情都引用了《紅樓夢》中不少詩詞。連行酒令,猜燈謎,也是書氣十足。人物出言吐語都以原作相仿,一直喜愛中國古文化的我,又過了一次癮!

演員也演得不錯,于小彤演的年方弱冠之寶玉,面貌體態,行動舉止,都符合寶玉的年齡。我覺得他可稱天下唯一賈寶玉。楊冪演的晴雯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剛出場時的行動,台詞,撕扇還覺平平,甚至有點程式化。但到勇補雀金裘,陋屋苦訣別兩大高潮時。卻真情投入,緊扣人心。將一個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毀謗生,的潔身奇女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它女演員蔣夢婕、歸亞蕾、姚笛,都有不俗表演。至於導演李少紅,現為中國導演協會會長。一個導演界的女掌門,沒有深厚功底,如何駕馭這樣複雜、深廣、古今難圓之大劇。《紅樓夢》畢竟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它記錄了好幾個大家族的興衰,好幾類人的悲歡離合,看若波瀾不起,實則暗流涌動。它不是單一觀點的表白,還有著極為深邃的哲學支柱。書中有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樣的作品能被徹底理解,改編成劇確非易事。

順便說一下,該劇拍的也很美,道具細緻,置景合適。大觀園數處院落,亭台樓閣都很到位。特別是寶玉櫳翠庵求梅一段,和最後向賈政叩別,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遠去。那雪景美得令人叫絕。這可能與現在的科技水平有關,也與攝影水平有關。

這部劇真的非常好。當我把這個觀點告訴別人時,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詰,說亂糟糟的不知說了些什麼。也有人詫異,你沒見差評嗎?我仔細想了一想,可能是該劇的女演員都採用了京崑劇的裝容,臉上貼滿了貼片,難看又脫離實際,這是該劇的一大敗筆,一個致命傷。記得我年青時喜歡越劇,而不愛京昆,也是由於反感其旦角的頭面,小生的唱腔和誇張的臉譜。另外我想這些人也許沒讀過原作,編劇和導演捨不得捨棄《紅樓夢》的每一個細節。就黛玉之死,就有聞惡訊、探寶玉、焚詩稿、瀟湘鬼哭、寶玉求夢這麼多片段。保留讓該劇高容量下的節奏比較快。而觀眾一下子接觸那麼多的人物和情節,而且這些人物和情節看似平平易易,不掀高潮不驚心動魄的,卻不能簡單地用是與非、好與壞、對與錯來評判。劇中雖有不少旁白作為補充、鋪墊、結轉,但總有欲速而不盡之感。更重要的是我想這應歸疚於長時間的政治綁架。接觸這類古典文學的機會太少,在幾代人中形成了斷崖式的缺損。 

《紅樓夢》的又一次觀看,勾起了我對中華古文化的情結。中華泱泱大國,文化底蘊深廣。從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做人的道理,到被誣為「和稀泥」的《中庸》之哲學思想;從「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的《詩經》,到人人喜愛的唐詩、宋詞。那曹雪芹、羅貫中、馮夢龍、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的名字,像一顆顆燦亮的永不殞滅星星,留在我們心中。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段段名句,流傳至今無可替代。更有像紅樓夢那樣的一部部名著,就像一座座高山,一筆筆寶藏,等我們去開挖。好在近幾年報刊上又有了古文化的影跡,《看中國》的《看教育》版面上更是每期都刊有,古文筆談,詩詞釋義。電視上也有了《中國詩詞大會》、《百家講台》等節目,更看到一些學齡兒童稚氣稚聲地吟讀古詩古文。聽說國內兒童學書法,背古詩已然成風;學校教育也開始留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欣喜萬分,感慨有餘。「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前借鑑古人,後看見棟樑」。好形勢下,熱愛中華古文化吧!萬千珍惜這些先人恩賜給我們的珍貴禮物。衷心祝願有更多更多的人關注這些寶藏。讓它們熠熠生輝,流傳千秋!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