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收入不如父母退休金?警惕未富先老的軟階層社會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今天,對如何解決軟階層社會的養老問題,需要給予足夠重視。

最近有則新聞很熱,說年輕人出來工作幾年,結果卻發現收入不如國企職工父母的退休金:「隨着家庭中老年人的退休,尤其是60年代老人退休,年輕人逐漸成為家庭收入中的『最低人群』,收入被退休金倒掛。父母退休金的豐薄,真實地影響着年輕人的生活。」

這條新聞出來,引發很多討論。有的人覺得,這就是父母一輩辛苦應該的,很公平;也有人說,退休人的收入都超過工作的人,不公平,難怪年輕人要躺平。那麼,應該如何看待這一情況?這不僅是工作的年輕人和退休老年人之間的衝突,而是軟階層社會的新趨勢。

1、養老雙軌制促使年輕人考編上岸

談論一件事公平不公平,往往是相對的,視乎你的位置而定。

確實,如果只是從退休人員角度來看,工作一輩子,默默上班,哪怕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今天他們能夠拿到不菲的退休金,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至於他們的養老金是否合適,則需要平行對比。最需要對比的對象,其實不是年輕人,而是首先和其他退休人員比,比如私企員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退休金是否真就拿得理直氣壯?就比較耐人尋味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類似新聞或者身邊生活中,退休老人能夠拿穩定退休工資外加高福利的,多數都是體制內工作。對比之下,如果是體制外工作,哪怕看起來很高大上,常年拿着白骨精的薪酬,多年繳納高額稅收,社保常年三倍頂格繳納,但公司繳納的部分多數被社會統籌了,最後拿到手一算並不多,不要說和自己工作時收入差一截,和體制內的類似資歷退休金相比,差距也不小。

癥結在哪裡?中國養老金是雙軌制,簡單說,體制內是一套標準,體制外一套標準——而體制內在退休時候更占優勢。

原因何在?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養老金的變革歷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仍實行相當傳統的國家主導的社會保險制度。1984年之後,中國開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通過部分地區進行試點;兩年後,各地開始全面推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90年代初期,伴隨着《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出台,中國決定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探索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協力的養老保險制度;到了1997年,中國政府開始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確定「統籌兼顧」的養老金制度,也就是將養老保險分為社保統籌與個人賬戶兩個部分。進入二十一世紀,養老保險制尚在不斷完善之中,而財政性社會保障開支已經開始大幅增長。

簡單而言,我們當下正處於養老金新舊制度交替之中。但拋開現象看本質,體制內人員基本還是在養老方面占據優勢。以2021養老金為例,2021年全國人均養老金大概略高於3500元,但人數更多的企業退休人員的人均養老金僅僅為3300元,二者的差額揭示了一個真相,即體制內養老金明顯高於企業退休養老金。這還不包括體制內有各種醫療、療養等隱性福利。

有意思的是,在養老金的輿論場中,過去不少意見批判雙軌制;到今天,輿論更多是鼓勵年輕人,努力進入體制,爭取多拿點養老金。變化的觀點背後,是時代變遷的痕跡。

2、軟階層社會的雙重窘境

養老金雙軌制其實一直存在,為什麼到今天,會重新引發關注?社會到底發生什麼變化?

關於養老金的話題,過去之所以沒有引發太大爭議,主要原因在於兩方面。

一方面,體制內外的當下收入差距,足以覆蓋未來的不確定性。體制內雖然一貫穩定,體制外雖然一貫「擁抱變化」,但體制外配套的市場化薪水,過去遠遠高於體制內薪水。這樣,如果大家更看重眼前的、能拿到手的收入差距,就不太在乎或者說會忽略多年後才面臨的退休金情況,那麼可謂各得其所。

另一方面,對未來的預期不同。此前,經濟向好,年輕人的收入增長預期很高,尤其在資本雄心加持之下,有人甚至做着四十歲前財務自由、環遊世界的春秋大夢。不少人覺得自己大概率不會靠養老金退休,對於父輩死守養老金的行為,簡直是不屑一顧。當年流行的雞湯標題,往往是「你還守着那份死工資」之類。

到了今天,經濟下行,流行梗是「每一年的經濟都是過去十年最好的一年」。形勢比人強,穩定終於壓倒了變化,體制不再是僵化和平庸的同義詞,相反則成為上岸和安穩的象徵與歸屬。

這一轉變,自然也體現在對退休金的態度。更深層次地看,社會的集體心態變化,其實更多反映了社會結構的改變。對此,我將其總結為「軟階層社會」。未來,更多城市中等收入群體面臨經濟下滑的前景,伴隨着這一群體的增加,社會也進入了軟階層社會——其特徵是收入不平等拉大,軟階層群體可能面臨收入下滑與階層下滑的雙重窘境。這個時候,大家的選擇和價值觀會更保守。

工作收入不如父輩退休金,從一個角度暴露了軟階層社會的真實情況。

在過去,逼着父母掏空錢包湊首付的行為,多少還有點啃老的羞恥感;到今天,盤算着父母的養老金過日子,這一代年輕人談論這個話題,好像毫無心理壓力,觀眾也不再有對啃老的指責。原因在於,形勢比人強,年輕人要在大城市安家,靠自己越來越不現實了,啃父母盤算老輩養老金,似乎順理成章。

「一代不如一代。」這是魯迅筆下九斤老太的名言。她老公出生時候有九斤,兒子、孫子、曾孫體重一路下滑,直到六斤。九斤老太在過去的閱讀理解中,可能是作為守舊人物的代表,在當下的內卷情況下,她的感嘆有一種預言家式的味道:僅從收入變化來說,這代年輕人有一部分可能不如他們的父母,甚至不如他們的爺爺奶奶。

但這一情況,不獨在中國,也是全球情況,甚至可以說發達國家先行一步。

3、全球如此,但中國更應重視未富先老

在日本,中年宅男依靠父母的養老金過活的現象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不少日本老年人無法安度晚年,在老後還面臨破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美國,幾年前就首次出現一個新景觀:四十多年來,中產首次不是社會的最大多數人口。從最廣泛的定義來看,美國當下中產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一半,60年代則高達超過6成。按照職業分類,社會學家發現今天美國年輕人的機遇並不比他們的祖父母一代好。

在美國80年代出生人中,從找到好的工作而言,社會學家發現只有50%多的人找到的工作好於父母,對比40年代出生的群體中,這一比例是三分之二;從收入而言,經濟學家發現,在這批80後中,只有一半的人收入超過了父母,而在40年代出生的群體中,這個比例為90%。

中產能否維持的標誌,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子女能否維持自身的階層。從這個意義而言,年輕人職業機會不如父母,需要依靠父母的養老金,是中產退化的標誌,也是社會軟階層化的標誌。

全世界面臨的問題,對我們的警示意義更突出。對於子女收入不如父母養老金的新聞,有人說中國社會正在日本化,但我們需要知道,日本普通人養老金所能提供的生活水準,要高於中國多數人,日本變老的時候已經變富。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21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預計很快將突破3億。對比之下,2000年時,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僅為7%,可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驚人,中國從老齡化社會到老齡社會的速度也很快。

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今天,對如何解決軟階層社會的養老問題,需要給予足夠重視,從社會制度建設與個人理財儲備等方面,都需要未雨綢繆。

不少小鎮做題家,本身就是出生農村,父母連基本的養老保險都沒有,屬於總理所言的月收入1000元的6億人。他們未來面臨問題如山,首先是父母的養老,其次則是自己的養老,至於孩子的未來,也沉甸甸地掛在他們心頭。

這一問題,尤其值得重視,也需要解決,養老金的全覆蓋與延遲退休將是題中之意。否則,小鎮做題家的興起,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而他們的沒落,也許更快。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