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來積極推動人臉識別技術,但隨之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去年浙江理工教授就因動物園修改規則要求強制刷臉入園,將後者告上法庭。近日,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也在一個討論人臉識別的研討會上講述了自己反對小區啟動人臉識別門禁的過程。勞東燕認為,人臉是無法改變的,相關信息一旦泄露,那就是終身泄露,所以有關人臉識別的項目要慎之又慎。
據南方都市報25日報導,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它已經逐漸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沒有想到,她有一天也會與「人臉識別」進行正面交鋒。
今年上半年,勞東燕所居住的小區要安裝人臉識別門禁,這項決定讓勞東燕頓感危機。作為一名法律學者,勞東燕發揮了自己的長項:她寫了法律函,分別寄到物業公司和居委會。後來,街道方面邀請她談話,在會談中歷數人臉識別的各種好處;她則列舉了種種風險,認為在小區安裝人臉識別裝置並無必要,而且不經同意收集人臉數據,也違反現行的法律規定。
雙方誰也沒說服誰,最終街道方面同意安裝設備後,讓居民在三種方式中自行選擇。但不知為何,小區的門禁改造工作被擱置下來。
在勞東燕看來,很多推動人臉識別落地的機構,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隨之而來的風險有多大。「如果人臉數據被泄露、被濫用,不僅不會改善社會治安,反而可能使相關的違法犯罪活動激增。」
勞東燕是在由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和薊門智庫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說出上述經歷的。23日,研討會圍繞的主題是「小區門禁能否人臉識別?—人體生物信息採集的濫用及其法律規則」。
人臉識別爭議大 很多小區在「掙扎」
據中央社報導,有關人臉識別的濫用,在中國不是第一次有相關討論,COVID-19疫情年初在中國各地爆發後,這項技術的應用更加普及。
人民網就曾報導,疫情期間為了控管社區出入,「人臉識別+測溫機」在北京一些社區廣為應用,居民不必因為忘了帶出入證而多跑一趟,社區保安人員也變得輕鬆。
疫情緩解後,這些安裝的設備並沒有撤下,在某些地方,甚至成為出入社區的唯一方式。
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人臉識別系統越來越普及,但作為普通民眾來說,很難與公權力抗爭。勞東燕稱,「在這項技術得到公權力部門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個人想要為自己的權利做鬥爭,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這種代價並非我們普通人所能承受,因為它會嚴重干擾原有的生活。」
而不同意「刷臉」的民眾可能並不是少數。論壇主持人、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軒說,「據我所知,很多小區都在掙扎」。
今年4月,《光明日報》曾刊發評論文章,點評江蘇省常州市部分社區強制居民「刷臉進小區」的爭議事件。文章稱,爭議的導火線,或許正是對門禁系統的強制推行觸碰了信息被採集者的敏感神經,而信息的不透明、不對稱加劇了被採集者的安全焦慮。
此外,中國已經有與人臉識別相關的犯罪出現。根據裁判文書網,從2018年7月開始,有犯罪分子透過非法購買公民個人資訊並製作相應的「換臉」影片,突破了支付寶的人臉識別認證。
2019年,又有「00後」男孩繞過了廈門銀行App的人臉識別系統,使用虛假身份信息註冊多個賬戶並倒賣牟利。
人臉識別被指或成為犯罪新手段
在勞東燕看來,以上事件不過是冰山一角。隨着海量的人臉數據被收集,人臉數據或許會和電話號碼、身份證號一樣,成為違法犯罪分子所使用的新手段。
勞東燕說,人臉數據具有不可更換性,一旦泄露就是終身泄露,即便採取法律手段維權成功,也難以恢復原狀。
尤其在人臉識別領域,法律的滯後性顯得更加突出。勞東燕用火箭來比喻人臉識別的發展態勢,用馬車來形容現階段法律及監管政策對人臉識別的規制能力。「你用馬車去追火箭,自然是追不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鍇對南方都市報表示,人臉識別能達到識別目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有一個事先建立的人臉信息數據庫,「但是問題在於這個數據庫不受我的控制。」
他認為,人臉數據庫需要由一個統一的主體來建立,並且接受公眾監督。「像企業這樣各自去收集和建立,泄露風險很大。有必要引入公共機構或社會團體去監督。」
勞東燕則認為,法律保護的整體框架急需做出調整,不應以同意機制為基礎。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兵表示,風險沒評估清楚之前,應該立法先行。他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為了經濟不惜一切代價。
事件同樣引發網友廣泛討論。有網友打趣稱,「唉!要是人臉信息泄漏了,又得去醫院做面部整容了。」
有人稱自己小區已經在實行人臉識別門禁了:「重慶某小區,這邊不僅要人臉識別還要上傳身份證」。
還有人擔憂的表示:「給你個電話號碼,還給泄漏的滿世界都知道。這人臉信息要是給了,後果可想而知」、「人臉數據具有不可更換性,因為我們無法換臉。一旦泄露即終身泄露,即便採取法律手段維權成功,也難以恢復原狀。無利不起早,是哪個部門不遺餘力讓各地各個小區安裝這種人臉識別裝置?」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e26cbcff-8f9c-4ef2-b76f-13e237611be9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