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上海齊聚「大白」、「維尼」 膜蛤文化延續?

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但在節日到來之前的上個周末,有中國「魔都」之稱的上海街頭,不少青年人以特色鮮明的各種人物或鬼魅扮相現身。其中,不少扮相直指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而引發輿論關注。中國民眾的這些扮相反映出當代青年人什麼樣的心態呢?

面頰凹陷的「乙方」、穿着紅衣的鬼新娘、質問觀眾「哪裡貴了」的「李佳琦」、還有手拿巨型棉簽的「大白」等等,這些「人」意想不到地齊聚在上海夜晚的街頭。但在他們周圍沒有淒悽慘慘戚戚,更多是歡笑與放肆。

綜合鳳凰網等媒體以及社媒的消息,上海街頭自發慶祝萬聖節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延中綠地、巨鹿路、成都南路等地段,又主要發生在10月30日晚。

政治表達

萬聖節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每到10月31日晚,人們會穿上靈異或魔鬼服裝,戴上面具,小孩會挨家挨戶去討要糖果。人們現在早已不再着重於恐怖氣氛,而主要是搞怪和作變裝表演。

上海是從哪一年開始慶祝萬聖節這種西方節日的,上海本地人都未必說得清楚。但今年上海的萬聖節活動在社媒上引發的關注,顯然包含着很多反映當下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元素。

在網絡防火牆之外的社媒X平台上,用中文搜索「萬聖節」詞條,出現在搜索結果頂部的照片和視頻中的形象除了「李佳琦」和「大白」之外,還有拍攝《戰狼》的吳京,台灣總統蔡英文,小熊維尼,渾身上下貼滿白紙的女青年,以及頭頂監控器模型的男青年等等。

10月31日晚,剛剛與朋友在上海新天地聚會回來的當地人「齊奧」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他在街上倒是沒有看到多少有政治性的人物扮相,但他理解這些扮相,「在我看來就是,即便在政治高壓下,民智也開了。有些人就是通過這種角色扮演(Cosplay)來做一些政治表達。」齊奧出於安全考慮,以化名接受採訪。

在社媒上流傳的近幾日上海萬聖節圖片中,並沒有任何具有直接政治批判性的言辭,但類似「大白」或「小熊維尼」等形象一出現,讀者大都能直接解讀出其中包含的政治反對意味。

齊奧分析說,「這些本來就是願意表達的人,現在借萬聖節來作政治表達,在不觸犯當局底線的前提下,發出自己的聲音。在中國,這種人一直都是存在的。」他認為,尤其是中國年輕人更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流傳的相關視頻中,可以看到有一些身着大白服飾的人,以及身着皇帝變裝的人被警方帶離活動現場。但目前尚不清楚,警方這種做法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膜蛤文化的延續

身在杭州的葛平也注意到上海慶祝萬聖節的活動。他出於安全考慮以化名接受採訪。葛平說,萬聖節期間,杭州在一些酒吧里也有變裝的活動,但街頭上顯得很冷清。他指出,杭州地域性較強,全國性大學只有浙江大學和中國美院,這裡的人不怎麼談政治,所以就搞搞帶貨和直播;上海則不同,「上海是中國的上海啊,無論讀書還是就業的;上海外地人很多,年輕人多。」

葛平認為,上海萬聖節出現這些帶有政治意味的變裝,實際是有中國自身的政治文化,「這是政治解構,類似膜蛤文化。……這實際是江澤民時期的一些東西,這個火了十多年了。」

所謂膜蛤文化,是對前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進行模仿惡搞的網絡迷因,因為江澤民常戴一副鏡框較大的眼鏡,而把他的長相比擬為蛤蟆。本次萬聖節雖然沒有出現直接對習近平的惡搞,但有對他治下中國民間反感的一些人物或做法的惡搞,包括「大白」、「吳京」等人。

葛平說,「膜蛤就是對當前執政者不滿啊,就是政治解構。大陸太緊張了,台灣是政治人物都上脫口秀,大陸就靠這種來解構。因為疫情大家都感受到了壓力,所以會流行,我認為就是一種延續。」

最近流傳的萬聖節圖片和視頻中屢次出現「大白」形象,從中可以看出,去年上海封城以及全國性的清零封控措施給民眾留下的長久影響。

去年5月上海封控期間,從上海遠赴美國的Emily認為,上海萬聖節期間出現的這些變裝是人們當下內心壓抑的抒發,「雖然疫情解封了,但是整個社會大方向,各個方面,不管是言論自由、政治氛圍,還是經濟氛圍,還有就是老百姓的民生等,都沒有變得更好。」

她說,上海人有這樣的表達與上海的社會結構有關,他們中不少人有海外的生活經歷,「我覺得但凡接受過一定海外教育的,或者有海外生活經歷的,或體會過一個正常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回到上海肯定是不習慣的。」

目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Emily在上海還有不少朋友,但她所在圈層的朋友中,願意表達不滿的人還是為數很少,「這還是一個小比例的人群,大部分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看不見,還是看不懂,我身邊的人大部分還是更願意說中國的好。也可能是他們別無選擇吧,他們一定要回到中國。」

Emily說,她所熟知的這些人在國內家庭條件都比較優越,即使是中國經濟下行,他們回到國內一線城市依然能生活得無憂無慮,而對於社會問題他們可能也不太在乎。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