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過的「洋節」

洋節是什麼意思? 

「洋節」,顧名思義,就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節日。 

「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人們獨特的文化記憶。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閃耀着中國文化獨特、優美而神秘的光芒,足以讓中華民族為之自豪!」 

這些西方節日,與中國文化毫不搭界,憑空挪過來顯得十分不倫不類。 

《莫讓大節小節都成了洋文化的跑馬場》 北京日報 

今天,我們按時間順序,梳理下我們經常接觸的「洋節」。(註:以下皆為「洋節」)

…… 

——1月1日  元旦—— 

元旦是洋節,中國人曾稱其為西洋新年。 

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1911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 

公曆,也稱「公元」,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也就是「洋人」紀年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曆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曆法——《格里曆》。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公曆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 

民國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新曆年」或「公曆年」。

…… 

——2月14日 情人節—— 

情人節(Valentine’s Day),在西方也稱為聖瓦倫廷節(Saint Valentine’s Day),在每年的公曆2月14日。 

情人節的起源有多個說法:最有名的說法來自古羅馬。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為了充實兵力,下令所有單身男性羅馬公民從軍,不許結婚。天主教神父瓦倫泰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證婚,結果被士兵逮捕,於269年2月14日被絞死;為紀念瓦倫泰的勇敢精神,人們將每年2月14日定為紀念日,成了後來的「情人節」。 

情人節的特色是情侶互相饋贈禮物。時至今日,人們則喜歡以情人卡向愛人表達情意。情人卡上通常繪有丘比特、被箭射中的心等等。」 

羅馬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形象經常出現在情人節相關物品。關於丘比特跟情人節的關係,「丘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愛),羅馬愛神,相當於希臘愛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長有兩隻翅膀,眼睛被布蒙住,手持弓箭。」 

改革開放後,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禮物比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動內容是到比較浪漫的地點共進晚餐。 

在2月14日當天中國大陸各城市的街道和購物中心都會出現人潮湧動的景象。 

近年,情人節被指過於商業化。對單身族造成壓力,令其顯得孤單,而情侶們在情人節當天花費較多,對個人帶來財政壓力。 

在情人節風俗中,最有意思的是東亞的韓國和日本。除了2月14日之外,還有以下情人節: 

1月14日,日記情人節(Diary Day)。情侶們會互贈足夠紀錄一整年戀愛情事對之日曆,並在裡頭標示雙方的生日與紀念日,以及希望在接下來一年中共同執行的各項計劃,象徵二人將攜手走過未來一年。 

3月14日,日本,的白色情人節(White Day)。這天情侶們會回贈對方情人節禮物。2月14日女孩禮物表達情意後,男方也有同樣好感或情意,回送女孩禮物,代表心心相印。這是日本商人於1977年炒作的結果。 

4月14日,韓國,黑色情人節(Black Day)。單身者在這天會一起穿着黑衣,同時一邊享受着黑咖啡與黑色炸醬麵來為彼此打氣。指單身或是在情人節、白色情人節表白失敗後的人,所慶祝單身的節日。 

5月14日,韓國,黃色與玫瑰情人節(Yellow and Rose Day)。五月是朝鮮半島上的玫瑰花開得最美的日子,送人紅玫瑰就表示著愛意;白色玫瑰花代表還沒有確定;但贈送黃色的玫瑰則是意味着分手。 

6月14日,韓國,親吻情人節(Kiss Day)。情侶們在當天可以大膽大方地提出親吻要求。 

7月14日,韓國,銀色情人節(Silver Day)。情侶們會帶意中人給家人認識,或是介紹給長輩。要互贈銀色禮物。 

8月14日,韓國,綠色情人節(Green Day)。情侶們可在森林旅行,戶外慶祝。 

9月14日,韓國,音樂與照片情人節(Music Day & Photo Day)。情侶們要互贈對方喜歡的CD,或是一同到熱鬧的夜店跳舞並且合影。通常會舉辦大型社交活動,單身者可藉機看看意中人。 

10月14日,韓國,葡萄酒情人節(Wine Day)。情侶們會一起品嘗葡萄酒慶祝秋天,通常會到餐廳共進晚餐。 

11月14日,韓國,柳橙汁與電影情人節(Orange Day Movie day)。情侶們會連趕兩場電影,看完後要杯柳橙汁。 

12月14日,韓國,擁抱情人節(Hug Day)。情侶們會在公開場合擁抱,公開宣告彼此愛意。 

…… 

——3月8日 婦女節—— 

國際婦女節(「三八」國際婦女節或國際勞動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婦女權利的運動,設在每年的3月8日的國際性節日。 

這個紀念日在很多國家也是法定假期。各地社會在國際婦女節亦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 

第一個婦女節在美國紐約,於1909年2月28日由美國社會黨組織舉行。 

1917年3月8日,在俄羅斯帝國首都彼得格勒,紡織女工舉行罷工及遊行,遍及整個城市,也導致俄羅斯革命的開始;7日之後,俄羅斯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臨時政府確保婦女擁有投票權。1917年,蘇俄將3月8日定為國定假期。 

聯合國從1975年開始,每年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並舉行各種形式的婦女節慶祝活動。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第三條規定:婦女節(3月8日)屬於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婦女放假半天。 

中國高校以年輕女性為主題的3月7日女生節成為更受歡迎的節日。但是隨着女生節的流行,反對「女生節」、反對污名化「婦女」的聲音逐漸多了起來,更多女性開始提倡回歸到婦女節的初衷,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而不是以男性視角為核心的「女生節」「女神節」。 

…… 

——4月1日 愚人節—— 

愚人節,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 

在這一天人們習慣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捉弄及取笑,而往往玩笑永不揭穿。但如果玩笑開得過大,則很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產生較大規模的反響及進一步衍生成為謠言或都市謠言等。 

…… 

——5月1日 勞動節—— 

勞動節是全球性的節日,目的是為了慶祝勞動階級對社會和經濟所做的貢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勞動節是在5月1日(如法國、瑞典和中國),因此通常也稱之為國際勞動節。 

美國和加拿大的勞動節是在9月的第1個星期一。新西蘭的勞動節是10月的第4個星期一。 

勞動節的起源,是紀念美國發生的「乾草市場事件」。 

1886年5月1日,以芝加哥為中心,舉行了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工人罷工和遊行運動。工人唱起了《八小時》(Eight Hour)一歌,這首歌的副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分配」。 

5月4日,在芝加哥乾草市廣場舉行群眾大會。當天的示威最初是一場和平遊行。一位不明人士在警方即將驅散群眾的時候,向警方投擲了炸彈。在黑暗中,警察向群眾開火,人們四處逃竄。前後共有7名警察和至少38名平民當場死亡,同時造成在場60名警察和115名平民受傷。這就是歷史上聞名的「乾草市場事件」。 

上述事件引發了舉世知名的訴訟後續,8人遭判處共謀罪。後來其中7位被判處死刑,另外1位被判15年徒刑。 

1889年,美國勞工聯合會會長寫信給正在巴黎進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第二國際。他向全世界的社會主義者通報了美國勞工聯合會的計劃,並提議為實現普遍的八小時工作制進行國際鬥爭。 

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國際第一次會議上法國工團主義者雷蒙·拉維涅呼籲,將5月1日定為國際勞工節以紀念乾草市場事件,同時要求各國的勞工共同努力,為八小時工作日而奮鬥。 

1890年,拉維涅的呼籲激勵了美國和歐洲多數國家的勞工在5月1日再次進行罷工。在南美洲的秘魯和智利同樣發生了罷工。1891年,第二國際在布魯塞爾的第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5月1日為一項每年舉辦的活動。 

從此,世界各國的工人團體在這一天舉行盛大慶祝活動,許多國家還放假一天。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一次修訂了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每年「五一」同春節和國慶節法定為三天的全國性節日,加上前後兩個周末的調休共放假七天,形成了三個「黃金周」。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第二次修訂《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五一」由三天調整為一天,五一黃金周也將成為歷史。自2008年法律生效起,五一假期加上一個周末調休成為三天小長假。 

目前,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國家與地區有:朝鮮、法國、瑞典、德國、巴西、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利比亞、泰國、埃及等。 

…… 

——5月的第2個星期日 母親節—— 

母親節是一個為感謝母親而慶祝的節日,而在世界各地的母親節的日期有所不同。母親們在這一天裡通常會收到孩子們送的禮物;而在許多人心目中,康乃馨被視為最適於獻給母親的鮮花。 

母親節是由美國人安娜·賈維斯發起,她終生未婚,一直陪伴母親。 

安娜於1907年開始舉辦慶祝活動,申請將母親節定為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凡尼亞州正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愛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親節的象徵。 

雖然孝道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品德,但目前大中華各地區均無法定的母親節。 

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開始有人倡議以農曆四月初二,即孟母誕生孟子的日子作為母親節,並將其稱為「中華母親節」。由於「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傳說表現了孟母養育子女、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至使其在中國廣為流傳,故孟母也常常被視作中華文化中母親形象的典範之一。 

…… 

——6月1日 兒童節—— 

六一兒童節或保護兒童國際日,是一個為少年兒童設立的國際性節日。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 

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會上為紀念悼念1942年捷克利迪策村對兒童的屠殺及傷害,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為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及改善兒童的生活,決議以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在此以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就有兒童節。1925年,國際兒童幸福促進會倡議建立兒童紀念日,英國、美國、日本等國積極響應,先後建立了自己國家的兒童節。 

中國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國際兒童節」代替原來民國的「四四兒童節」。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慶祝六一兒童節的國家與地區有: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中國大陸、柬埔寨、埃塞俄比亞、緬甸、葡萄牙、越南、俄羅斯、蒙古國等。 

…… 

——6月第3個星期日 父親節—— 

父親節是一個為感謝父親而慶祝的節日,始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 

1909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的杜德夫人,在參加教會母親節禮拜後心想:「世上為什麼沒有一個類似母親節的紀念父親的節日?」 

杜德夫人13歲的那一年,母親在生產時不幸去世,遺留下6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威廉‧史馬特在成為為鰥夫後,立志不再續弦,他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間農場,父兼母職地栽培養育他的6名兒女。 

1909年,史馬特先生辭世。杜德夫人在母親節感恩禮拜後,與教會牧師瑞馬士分享她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自己的父親致敬,並藉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於是她提出了設立父親節的建議,期盼世上也有一個對父親紀念感恩的節日。 

瑞馬士牧師支持杜德夫人推動設立父親節的努力。杜德夫人在1910年春天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隨即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 

1966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選用史馬特先生的生辰月份,宣布當年六月為美國父親節之月。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美國的父親節,從此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父親們在這一天裡通常會收到孩子們送的禮物。 

關於父親節,比較特殊的是台灣地區。 

1945年(民國34年)的8月8日,中國抗日戰爭戰局逐漸明朗,上海部分愛國人士發起「父親節」來頌揚紀念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父親們。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元老,聯名陳請民國政府,准予規定每年8月8日為父親節,通令全國遵行。父親節訂於每年的八月八日,是因為「八八」和爸爸音韻相近。並且 ,從字形上將「八八」二字連綴後,正如一個「父」字。因此,訂定八月八日為父親節;又稱為「八八節」(「爸爸節」)。台灣地區沿用至今。 

…… 

——10月31日晚 萬聖夜—— 

萬聖夜(Halloween或Hallowe』en,為「Hallows』 Eve」或「Hallows』 Evening」的縮寫,意為「萬聖節的昏夜前時」),在每年的10月31日晚慶祝。 

主要流行於美國、不列顛群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西方國家。 

萬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錯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按照習俗,當晚小孩會穿上魔鬼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 

隨着商業化的演進,受到西方世界影響的亞洲地區,則以變裝秀等變體為主,不再拘泥於鬼怪主題。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雖然是源自西方世界傳統的節慶,但是事實上西方基督徒對於此節日看法存在爭議,因為宗教上認為鬼怪與魔鬼有關,因此較為明白傳統的西方人一般不鼓勵參與。 

不過隨着世俗化的影響大部分西方人已經不再強調傳統色彩了,認為萬聖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與中國的中元節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類似。 

但是西洋對於鬼怪節日傳統上日期並不一致,其中源自美洲原住民的祖靈祭祀,這樣的傳統形成了墨西哥人的亡靈節,也正好與歐洲移民的諸聖節傳統日期相似,而將時間確定在了10月末至11月初。 

萬聖夜的概念形成之後,隨着美國影響力的增強而成為全球性節日。 

…… 

——11月第4個星期四 感恩節—— 

感恩節,是位於北美的美國與加拿大的全國節日,源自基督教。目的是感謝上帝過去一年的贈與和豐收。加拿大和美國的感恩節時間並不相同。 

加拿大感恩節定於10月第2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美國感恩節定於11月第4個星期四。由於情況負責,這裡討論的是美國感恩節。 

美國感恩節它起源於豐收節。主要的慶祝活動是感恩節大餐。 

傳統的感恩節大餐包括美洲本土的食物和菜餚,即火雞、土豆(通常是土豆泥)、餡料、南瓜、玉米、豆角、蔓越莓(通常是醬汁)和南瓜派。其他感恩節習俗包括慈善組織為窮人提供感恩節大餐,參加宗教儀式,遊行,以及觀看足球比賽。 

在美國文化中,感恩節被認為是秋冬假期的開始,其中包括聖誕節和新年。 

…… 

——12月25日 聖誕節——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東正教稱基督降生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降生的節日。 

教會通常將此節日定於12月25日。其為基督教禮儀年曆的重要節日。 

聖誕節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西方國家等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之地區的公共假日;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聖誕節已轉化成一種民俗節日,並常與日期相近的公曆新年合稱「聖誕及新年季」。 

在聖誕節同時兼具宗教節日與文化節慶的雙重功能,除了參與教會儀式與活動外,家戶、行號與街頭上也可見相關布置,更是重要的商業活動時令。 

過聖誕節的習慣,亦隨着近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而擴展到全世界。但在基督教並非主流的地區(如東亞),除了當地的教會團體外,聖誕節經常與消費活動掛鈎,這種沒有宗教意義的商業民俗活動,不需要接受西方文化者也能自由的參與,且如同西方國家的「聖誕及新年季」與公曆新年結合,過節時間拉長到數周,成為全年重要的購物和消費季之一。 

在中國的法律上,聖誕節不是法定假日。文化大革命時,聖誕節是被抵制的。 

2000年代起還流行平安夜當日互送蘋果,因「平」與「苹」同音,認為蘋果就是「平安果」,取「平平安安」之意,成為一項中國特色聖誕風俗。蘋果在基督教中本是引導夏娃犯罪的禁果,有邪惡的意味,但對於大多數非信徒而言這並不重要。 

…… 

——禮拜天 每周周日—— 

許多人稱星期天為「禮拜天」或「禮拜日」,這個稱呼源自基督教。 

基督教有許多節日和節期,節日是每年慶祝一次,比如聖誕節、受難節和復活節等等;而節期卻不然,它可以在一年內循環進行,比如每個禮拜天,基督徒是必須去教堂參加禮拜的。 

禮拜天還有另外兩個稱呼,許多基督徒比較熟悉,那就是「主日」和「復活日」,意思就是「主的日子」, 

上帝第一天創造了天地,第二天創造了水和空氣,第三天創造了植物,第四天創造了日月,第五天創造了魚、鳥等生物,第六天牲畜、昆蟲、野獸以及管理這一切的人。第七天休息時,人類為感謝上帝,紛紛向他朝拜。此後人類制定曆法時,每七天一個周期,第七天休息,但必須朝拜上帝。所以猶太人一直遵守安息日星期六 

來自基督教的《聖經》第一章《創世紀》 百度百科 

那我們不叫禮拜天,叫星期天行不行?是不是就不是「洋節」了呢?很不幸,「星期」,這個詞,也是個「洋文」。 

「星期」,又叫做「周」或者「禮拜」,是一個時間單位,每星期有7日。 

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7日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 

星期的表達法源於拉丁語。 

基督教崛起前,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瑪爾斯之日),星期三為「水星日」(墨丘利之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朱比特之日),星期五為「金星日」(維納斯之日),星期六為「土星日」(薩圖爾努斯之日)。五顆行星的名稱都對應古羅馬神話中神的名字。 

英語則完全繼承基督教時代前拉丁語的表達,只不過將代表前四個行星的神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 

星期二(Tuesday)-戰神「提爾(Tyr)」的日子, 

星期三(Wednesday)-(主神)「奧丁(Wodan)」的日子, 

星期四(Thursday)-雷神「索爾(Thor)」的日子, 

星期五(Friday)-女神「弗麗嘉(Frigg)」的日子, 

星期六(Saturday)則沿用羅馬神-農神「薩圖爾努斯(Saturnus)」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嘉穀 用「星期」代替中國傳統的「曜日」。到了民國以後,「星期」被廣泛使用。 

…… 

整理了很長時間,沒想到有這麼多「洋節」。 

西方節日,多數都有很深的歷史宗教的色彩,與中國文化毫不搭界,憑空挪過來顯得十分不倫不類。 

《莫讓大節小節都成了洋文化的跑馬場》北京日報 

再想想吃過的「洋」食:洋蔥、洋芋、西紅柿、西芹、西蘭花、胡蘿蔔、胡椒⋯⋯ 

洋人實在太壞,不只思想上同化我們,竟然還在物理層面,同化我們的身體。 

我們不止要抵制「洋節」的文化入侵,還要抵制「洋食」對我們傳統身體的異化。 

回歸傳統,古老中體味悠悠傳承,承載着文化認同,融入了民族基因。重建倒塌的孔家廟。 

奧對,我錯了,不能用「基因」。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過橋土豆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