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實質聯盟已形成

習近平對莫斯科的訪問雖已結束,但對國際局勢的搞局效應剛剛開始。本次訪問普京給足了習面子,習則回報普京巨大的支持,由雙方發表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來看,中俄結成了實質上的聯盟,如果說之前還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話。

在習飛往莫斯科的前一天,習普二人同時在對方媒體發文,已見出雙方關係的特殊性。因為這種安排相當罕見。習將此次訪問定調友誼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友誼是針對中俄關係本身的;合作表明兩國會在一系列的議題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不只在經貿、能源、科技、文化等方面形成緊密合作關係,也在地區熱點、全球問題和國際關係等涉及地緣政治的事情上協調立場,共同發聲;和平意味他此行帶着和平使命,暗示要調解俄烏危機。

習訪俄亦是對抗之旅

但是,習沒有說的,他這次出訪也是對抗之旅,對抗誰?美國。聯合聲明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合作,二是反對。有人數了,聲明中提到「反對」不下30次,如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陣營對抗,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的小圈子,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反對「築牆設壘」、「脫鈎斷鏈」,反對單邊制裁和極限施壓,反對國際人文合作政治化,反對以國籍、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信仰、民族或社會出身為由歧視文化、教育、科學、體育界人士,等等。聲明也乾脆不隱瞞,指名道姓批美國,公開點名就有8次,沒點美國名的地方則更多,如指美國抱守冷戰思維,推行「印太戰略」等,可以說,共同抗美的態勢非常明顯。

以往中俄的聯合聲明,或者中國和某個地區大國的聯合聲明,除雙邊關係外,也會涉及一些地區和國際熱點問題。但這次範圍之廣、話題之多是之前沒有的,舉凡當今發生的地區和全球關注的事件與話題,例如,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國部署反導系統、AUKUS、人工智能、氣候變化、北約的擴張、日本核污水排放、朝鮮導彈發射,乃至非洲的問題,中俄都表明態度和立場。實際可以把這看作一份全球治理清單,中俄要對這份清單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問題還在於,中國在以往這類聲明中,很少公開點美國名,即使點名,也不像這次次數如此多。擺明習已下定決心,要破美國的局,在全球治理和國際多邊秩序的構建上,聯合俄羅斯,走自己的路。現在再回頭看兩會期間習公開發言指責美國一門心思只想圍堵中國,就不單是興之所至偶爾為之,而是有意識要表明一種不想再忍美國打壓的對抗姿態。

中俄的深度捆綁

習在開啟他的第三任期後,中國的外交有了一個很大轉向,即同美國對着幹。然而,要和美對抗,以中國的力量還不夠,需要幫手。美國綜合實力比中國強很多,背後尚且有一個西方陣營,習也要組一個朋友圈,於是打出多邊主義、國際關係民主化、全球化的旗號,以中國所能主導的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以及東盟、海合會等和中國有密切聯繫的全球南方國家的一些組織為平台,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全球安全秩序。而在中國的朋友圈中,俄羅斯是最好的幫手,不僅俄羅斯和中國同在上合、金磚等組織中,更是因為俄雖已國力衰退,但畢竟餘威還在,仍是一個強大的核武國家;此外,因俄烏戰爭,莫斯科陷入同西方整體對立的態勢,也迫切需要中國的幫助和支持,包括經濟上對中國的更深依賴,從而對北京的要求更可能配合。

儘管中俄兩國出於共同抗美的需要深度結合,不像西方更多建立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然而,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它們利益結合的基礎就不牢靠。原因在於,中國與美國的對抗以及俄羅斯與西方的對抗是結構性的,雙方對抗的廣度和強度要超過冷戰,一時半會緩解不了,恐要持續一個較長時期。美國已經明確宣布至少未來十年都是美中競爭時期;俄羅斯因為俄烏戰爭喚醒了歐洲對它的恐懼,將自己置於整個西方的對立面,而西方對烏克蘭的武器支援以及對俄的制裁,也讓它徹底失去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信任,尤其考慮到俄羅斯自冷戰結束後就有一種被西方深深欺騙的感覺,即使以後普京不當權,要莫斯科重新信任西方,也很難。

可以說,未來兩邊的對抗會進一步加劇,中俄任何單獨的一方要跟西方進行激烈角逐,都毫無勝算,故為避免失敗,雙方必然走在一起,在戰略上深度捆綁。正如中俄在聯合聲明中所強調的,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彼此視對方為外交的優先發展方向。

不過,儘管中俄都宣稱,兩國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3月26日普京在官方電視台上說,俄羅斯「沒有同中國建立任何軍事聯盟」,雙方的軍事合作是「透明的」。

但實際上它們就是一種結盟關係,是一種實質聯盟,其結盟性質現階段在軍事上確實沒有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友那樣明顯和緊密,可最近幾年,兩國軍事上的合作和互信有了很大提高,在聯合聲明達成後,不排除今後在武器的聯合開發以及軍隊的演練上合作的層級會上升。在政治上,兩國關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同盟,其目的就是對抗美國,或許還有西方(對俄羅斯而言),此種對抗已進展到開始構建國際體系。

中俄同盟誰為大誰為小

既然中俄現在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同盟關係,那麼在同盟內部也就具有主從之分,這是同盟必然具有的特性,歷史上的同盟皆如此。比如中蘇同盟,蘇聯是盟主,領導者;中國是盟員,被領導者或追隨者。誰是領導者,誰是追隨者,取決國家力量的大小。俄羅斯在後冷戰時期國力衰退,中國則崛起,雙方的實力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近幾年更加明顯,尤其在俄烏戰爭發生後,俄羅斯的處境進一步惡化,俄中關係如外界一般認知的,是中主俄從,這次習的訪問,雙方簽署的聯合聲明對全球治理和世界新秩序的主張,基本表達的是北京的立場和看法。俄羅斯的經濟,也開始整合到中國的經濟體系里。

當然,俄羅斯的國力雖然有了很大衰落,但它還保存很強的軍事實力,是核武大國,整體實力比毛澤東時期的中國強多了,所以俄中關係不可能表現得像當年的中蘇關係,俄羅斯只是中國的小老弟;而且,對有着大俄羅斯主義,懷抱着昔日蘇聯帝國夢的普京來說,也不願意在雙方的結盟中甘居中國之下,所以普京在發於《人民日報》的文章中指出,從質量角度看,俄中關係沒有領導者和追隨者,他是要暗示和提醒中方,不能把俄羅斯當小老弟看待,不可隨意支使俄方。習亦清楚這點,因此雙方之間特意在形式上表現出平等。

中俄和美國的角力將在習這次訪俄後全面鋪開,這會是兩種世界觀和世界秩序的對決。

(全文轉自美國之音)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