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火了,中國內需為何反倒令人擔憂

7月15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2021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12.7%。但是,疫情帶來的後遺症沒有完全消除。低收入人群缺乏足夠的補助和關心,失業率很大程度被低估和忽視。雖然一二線城市受疫情影響相對較輕,但後疫情時期廣大中小城市內需萎縮、消費降級,和蓬勃的工業生產和投資形成鮮明對比。 

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中國武漢爆發以來,時間已經過去一年半。中國靠着嚴厲封鎖和隔離的政策,相對成功的在短期內實現了國民經濟運行和產業鏈的復甦,令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引以為豪。6月29日,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發布《中國經濟簡報》,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8.5%。

被亞馬遜封殺的中國電商只有出海才能大賺

2021年的春夏原本是中國南方大批跨境電商的歡樂嘉年華:在美國,5月有母親節,6月有父親節,緊接着就是亞馬遜的會員大促銷。然而,就在5月9日母親節當天,中國跨境龍頭企業傲基(AUKEY),被亞馬遜在其美國站、英國站、歐洲站盡數封殺。這只是亞馬遜近期對中國電商封殺大潮中的一輪。到目前為止,號稱「深圳跨境五虎」的電商,除了安克(ANKER),其他四家傲基(AUKEY)、通拓(TOMTOP)、澤寶(SUNVALLEY)、帕拓遜(PATOZON)全部被封。 

亞馬遜下此狠手,主要原因是大量中國跨境賣家把他們在中國司空見慣的行為帶到了國外:為了追求流量虛假刷單,送禮品卡給買家換取好評。這在亞馬遜的平台上屬於不折不扣的欺詐行為,所以各商家受到亞馬遜的嚴厲處罰。截止本文發稿,封殺大潮依然在繼續,涉及電子產品,家居健康,服裝美妝各項類別,一時間深圳各大跨境電商一片哀嚎。 

「封殺對大企業肯定是致命的打擊。在亞馬遜,一個兩千美金的床能容易賣出去。在中國,高端產品真的不行,賣不出去。現在的小青年,都是拼多多上買幾塊錢的置物架啊,小書桌啊,窗簾啊。跟出海的那個銷售價格根本就不能比」, 長期研究電子商務的香港某廣告公司顧問Tina Wang告訴美國之音:「政府最近說內循環,雙循環,把出口不了的內部消化一下,根本就不可能消化的。我們現在消費往下走,收入往下走,即使不往下走也沒有國內的市場。電商想到的全都先是國外的市場。在國內做很難的,利潤低,只能拼偽劣產品。」 

中國的國內消費增長從幾年前已經開始呈現疲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長已經降到10%以下:2018年是8.8%,2019年是8%,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變為負增長(-3.9%)。按照7月15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4098億元,兩年平均增長4.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807億元,兩年平均增長4.0%。 

低迷的國內消費需求和消費降級 

快60歲的鄭先生在成都金牛區荷花池服裝批發市場做了近30年的服裝批發生意,顧客主要是成都周邊小城鎮人群。疫情後,他的服裝銷量下滑近7成。「最近兩年是生意最差的兩年」,他說:「很多客戶直接把店鋪關了,都不做生意了。大家都沒錢了,連幾十塊的衣服都不買了。」 原材料和員工工資的漲價令他一直在虧損,但是鄭先生還在苦苦支撐:「很多工人都跟了我20年,不然早解散了。現在只能給他們放長假。」 

鄭先生面臨如此困境,主動給自己消費降了級:以前打麻將50元起步,現在變成了5元起步;以前一晚上可以花300元買彩票,現在只捨得花10元買。就連疫情前經常光顧的舞廳,現在也不太去了。 

在北京某投行工作的經濟學家張紅(化名)告訴美國之音:「國內現在零售比疫情之前高了8%。但是跟其他的產業相比,消費這塊顯得特別低迷。工業生產漲了百分之二三十,消費只漲了8%,這反映了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如果比較一下,疫情之前,消費占了經濟增長的60%。就是說60%的增長是來自消費的。但是去年消費的占比,就是給經濟的貢獻,是負的。也就是說大家不消費了。現在的增長,一半是從出口來的,一半是從國內投資來的。今年消費有一定程度的復甦,仍然沒有恢復到那個疫情之前的占比。大家消費的動力沒有工廠生產的動力那麼足。」 

財新7月14日的一篇文章稱,當前中國經濟分化程度或許是過去幾十年裡最嚴重的,一些城市和地區的消費正在經歷二次探底。「在中國的28個省會城市裡,已經有4個在五月份出現了社會零售總額同比負增長。這些城市在疫情之前從未有過負增長,即使去年疫情嚴重的時候,也只有幾個月出現負增長。五月份這些城市再次出現負增長,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 

美國之音對中國的一二三線城市近年消費占比做了梳理。根據公開數據整理的結果顯示,在4個一線城市,33個二線城市和252個三四線城市裡面,數量占大頭的三四線城市消費占比,從2019 的52%,萎縮到2021前五個月的44%。 

張紅舉例說:「像河南安陽,當地賣衣服賣鞋的,能倒閉的都倒了。大家都從拼多多上買東西了。拼多多很便宜,而且經常有的品牌甩貨。小城市的實體店被衝擊的不行。本來疫情是個暫時的困難,現在成了長久困難,都倒閉了。」 

作為非生活必需品的煙酒行業,銷量在疫情之前已經開始呈現頹勢。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捲菸行業的產量峰值是2015年(2.59萬億支)。此後數年捲菸行業的產量不增反降,2016年的產量下降到2.38萬億支,2020年的產量依然是2.38萬億支,而2021年前兩個季度的數據基本和此持平。白酒產量在2016年達到峰值(1358.36萬千升),之後一路狂降,到了2020年,產量幾乎只有2016年的一半。2021年前5個月白酒產量開始回升,但是並不顯著。 

如果說煙草和白酒行業的不景氣有一大原因來自反腐打貪,啤酒產量的大幅下滑也許更能解釋「躺平一代」的消費疲軟。從2013年啤酒產量達到峰值(5061.54萬噸)之後,開始連年穩步下降,到了2020年只有3411萬噸,和2013年相比跌幅達32%。在疫情過後的恢復期,單看5月份的啤酒產量的話,2021年比2020和2019分跌落12.5%和2%。 

張紅在評價煙酒銷量時說:「煙酒不是屬於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煙酒銷量一旦下降,一般說明這個氣氛不一樣了,說明商業活動下降了。因為在中國做生意的場合,煙酒是最多的。煙酒個人消費比較穩定,差別不會太大。其實這個反映的是商業環境沒有原來那麼活躍。」 

家住江蘇省揚州市的王歡(化名),經營一家學齡前早期教育機構已經快20年,早年利潤頗豐。在她看來,過去幾年這個行業已經失去了當初的鋒芒。「今年業績差了很多,至少少了三成」,她告訴美國之音。「人口出生率本來就在下降,小孩子少了,疫情之後經濟下滑,大家都不肯花錢了,尤其是花在教育和享樂上的錢。連我自己都消費降級了!」7月份,她還遭遇另外的致命一擊:國家開始大力整頓校外教培機構,當地消費者權益保護處因為「合同存在不公平條款」要罰她的款。王歡覺得現在舉步維艱:「有時候恨不得把機構賣了算了,掙錢太累了。」 

被低估和忽視的失業率,失去購買力的老百姓 

中國對於失業率的統計一直被外界所詬病,因為正式數據只觀察城鎮失業人口。大部分失業人口並不會去領取數額微薄的失業保險金,在城市丟失工作回到農村的失業人口被忽略在官方統計之外,導致實際失業率往往和現實有很大出入。 

2021年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平均5.6%,低於6%左右的預期目標。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的最新數據則顯示今年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 

然而,2020年底北大經濟學家姚洋在接受騰訊財經採訪的時候表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團隊曾在2020年6月底做過一項6000多人的調查,調查顯示的失業率有15%,此外還有5%處於半失業狀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經濟學教授張丹丹也在今年5月撰文表示,根據團隊2020年6 月和11月的追蹤調查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處於長期失業狀態的群體有可能已經超過800萬人。總之,我國的失業率經歷了先升後降的大起大落,整體情況並非那麼樂觀。」 

張紅認為中國的疫情補貼沒有足夠照顧到消費者:「現在最新的數據是中國的零售比疫情前高了8%。美國是高了20%。這個差距在於,中國不補貼消費者,而美國是直接補貼消費者。中國的錢都拿去補企業了,希望他們能夠提供工作。但是其實企業提供工作不多。最後導致消費的恢復相當的慢。」 

「低收入的人,其實消費傾向最高。實際上高收入的人,消費本來就沒受什麼影響。然後股市房產還好,他們的錢其實是變多了,不過這些人不會有那麼多的額外消費。但是那些底層人民,如果多給他一千塊錢,可能全都消費掉了。現在只不過沒有多出來那一千塊。其實拼多多在小城鎮這麼火,也說明人民生活水平的倒退。」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