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生育率和疫情祛魅後,人口的機械增長將成為核心驅動力。」
最近幾天,全國各省市常住人口數據陸續發布了,除了黑龍江遲遲未公布,我們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截至2023年末,全國人口同比減少208萬人,連續兩年負增長。
通過這個「不太好看」的數字,我們還是有三個觀察點可以和大家分享和探討一下。
1、觀察一:「自然增長」落幕,馬太效應加速
小巴拿到數據表的第一感受是:各省人口怎麼都是負增長了?
據統計,在已公布的30個省市中,19個省市的常住人口減少,如果算上黑龍江(大概率負增長),那就有20個。
河北、湖南、遼寧、吉林,人口連續三年減少;四川、安徽、廣西、福建、重慶等7個省市10年來首次出現人口減少。
回顧往年發現,2021年,16個省市常住人口減少;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有15個省市的人口減少;而在前一年的2019年,只有4個省市的人口是負增長的。
這意味着,從2019年到2023年,人口減少的省市數量不斷擴大。
需要說明的是,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的省市只有13個,這和防疫期間長三角和珠三角勞動力人口被迫回流有關。
而從2022年開始,中國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總人口61年來首次負增長,因此難以再複製2019年之前各地人口普增的「盛況」。
我們或許能以2022年為界,在「自然人口負增長」時代,將人口的流入和流出作為中國各地人口變化的重要觀察點。
2023年,人口減少最多的兩個省是河南省和山東省,分別減少了57萬和39.8萬。
兩個省都有共性:河南新增常住人口從2021年開始呈懸崖式下滑(此時自然增長率仍為正),主要是人口外流。第二年後,河南自然增長率轉負。2023年,河南常住自然人口減少9.2萬人,這意味着有47.8萬人口淨流出。
山東的情況也類似,2021年前平均每年增加57萬人,2022年後直接進入負增長。有不生娃的因素,也有外流的因素——2023年,山東省人口淨流出17.7萬。
顯然,並不是每個山東人都想留在家鄉考編。
中部和北方的省市基本都出現了這個現象,我們或許能得出一個簡單觀察:2023年,被低生育率和疫情「祛魅」後,各地沒法用自然增長支撐的時候,人口會越來越向經濟大省和有政策扶持的地區集中。
去年人口增長最多的兩個省是浙江和廣東,江蘇、上海也有十多萬的增長,說明在中部大省人口增長全部轉負的情況下,虹吸效應明顯。
這種「分化」還出現在各省內部。比如湖南人口相較峰值銳減76萬,直接一個大縣的人口沒了,但「網傳」長沙市在2023年增加了50萬。
山東亦是如此。2022年,兩大中心城市青島、濟南分別增加8.54萬和7.86萬,而包括熱門城市淄博在內有12個地級市人口在減少。
2、觀察二:地方大興網紅文旅,人卻在逃離?
當小巴在給表格排序時,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若按常住人口減少的省市從多到少排序,前五個種子選手分別河南、山東、湖南、甘肅、重慶。
這五個省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兩年來都誕生過網紅文旅城市。
以「王婆說媒」而爆火的開封,其所在的河南省常住人口減少57萬人,位列第一;
以「燒烤」而走紅一整年的重工業城市淄博,其所在的山東省常住人口減少39.8萬;
新晉新一線、近兩年以超低房價被熱議的「宜居之城」長沙,網紅效應並未輻射至整個湖南省,人口減少36萬;
憑藉「天水麻辣燙」而變得不再透明的甘肅省,人口減少了26.5萬;
「勒是霧都」重慶,外網熱議的「賽博朋克之城」,人口減少22.3萬,是唯一人口負增的直轄市。
還有一個隱藏的選手——尚未公布人口數據的黑龍江。不知2024年初的「爾濱火了」能否為其添許人丁,但從2010年開始,黑龍江常住人口數據便一路下滑,2022年比上一年減少26萬,若照此規律,黑龍江大概率擠進常住人口下滑省市的前五。
這似乎正在告訴我們一個現象:一個地區越盛產網紅城市和現象級的文旅事件,越是阻擋不了人口下滑。
有可能純屬巧合,也有可能是分化帶來的人口焦慮:各地拼命宣傳、大興網紅文旅,要麼拼命虹吸,壯大自己;要麼自求出路,應對「人口下滑」這個已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特別是對於一些依賴傳統工業的城市,文旅能帶來的經濟增量只是杯水車薪,本質上還是想博一波眼球,讓「流動人口」多看一眼。
補足消費是小賺,促使普通人定居、就業是中賺,吸引高端人才和產業就是大賺。
一般而言,只要不瞎折騰,各地的「行為藝術」,或多或少能產生溢出效應,但促進人口增長的效果如何,可能還要未來2—3年的時間來澆灌。
3、觀察三:機械增長VS自然增長
當自然增長、人口流出等詞疊加在一起,去年人口增長最顯著的兩個省份——浙江和廣東,就很值得拿來說一說。
廣東省新添人丁49萬,並不算意外。廣東本就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1982年至2021年,廣東省常住人口保持正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
◎ 一是廣東人太能生了,像潮汕等地「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廣東省基本上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100萬,全國獨樹一幟。
◎ 二是相對自然增長的「機械增長」(外地人口流入)影響巨大。由於廣東製造業發達、城鎮化率高,外來人口大量湧入。去年廣東的49萬新增人口,14萬為淨流入。
而在2022年,廣東省常住人口「意外」減少了27.2萬,主要是疫情導致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原本在廣東務工的外省流動人口返鄉就業。
浙江省去年的新增人口比廣東還多1萬,但浙江人口增長純靠「機械增長」。
分析可知,浙江省自然增長率相較於2022年的0.04%,進一步下滑,達到-0.86%,硬生生減少了5.7萬人,這意味着外來人口流入所貢獻的機械增長達到55.7萬人。
回顧近三年來,浙江的人口吸引能力一直處於全國第一。2022年,情況特殊,在人口回流、本地人幾乎不生孩子的情況下增長了37萬人,2021年,達到恐怖的72萬人,遙遙領先。
浙江和廣東,兩個經濟大省,有着相似的產業結構和營商環境,人口獲取路徑卻大不相同。
如果分析路徑優劣,廣東省的人口優勢是「雙輪驅動」,特別是很高的自然增長率,依然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年輕勞動力,人口潛力是要大於浙江的。
今年春節開工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透露了一個重磅數據:廣東有1.27億常住人口、每天約1.5億實時在粵人口。這是廣東經濟最根本的發展成果。
不過,浙江省雖然在人口基數和人口潛力上比不過廣東,但仍具獨特優勢。
◎ 首先,這幾年來,浙江省中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為全國第一,連三線城市如金華、湖州都有各自獨道的人才引進政策。人才帶給浙江的,有可能是技術,有可能是企業,甚至是產業。正所謂「人跟產業走,人隨產業來」。
◎ 其次,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示範省」,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入較為均衡。浙江省11個地級市的常住人口,已連續兩年正增長了。
「人往高處走」,反映在人口流動上,便是往人均GDP高的地方走,浙江省人口流入較為平衡,說明地域上的產業經濟、收入沒有明顯差距。
也難怪最近有人喊出「不能移民到發達國家,那就到浙江去」。
廣東各地的地域發展差距就比較大了,這也能很好地反映在人口流動上。
比如在2021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中,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這8個城市的人口是淨流入,全部在珠三角,剩下13個城市全是淨流出,多數流到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五大重要製造業城市,實現了勞動力的「內部消化」。
4、結語
照此趨勢,機械增長將成為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的「救命稻草」,以至於出現了很多「是否要引入外籍人口」的討論與爭議。
當然了,機械增長的壓力對於每一個省市而言也將越來越大。
比如地方執政者要如何掏空心思去吸引人口,未來的行為藝術和網紅事件可能會愈發頻繁,「花期」也會越來越短;
再比如,有人退休後選擇回老家養老,在老家消費,卻領着大城市的養老金。財政壓力還是挺大的……
而對於普通人而言,這些人口數字又過於宏大,我們期待的或許只是一種「有機增長」:那便是把「口」字去掉,真正地尊重每一個個體。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d0bb6041-970c-489c-9f2a-f910ba01bcd2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