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 舞台劇的魅力

英國國家劇院創作的話劇《戰馬》,以其史詩般的場面,震撼心靈的情境,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果,再次驗證了舞台藝術無以倫比的特性,即:在有限的條件里表現無限的精采。英國桂冠作家邁克爾·莫普戈於1982年為孩子們寫出了小說《戰馬》:男孩艾爾伯特和小馬喬伊結下了真摯的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喬伊被征入伍,摯友分離。在炮火硝煙中,喬伊經歷了一系列的危險、磨難和人性的善與惡,而艾爾伯特為了尋找喬伊,也沖入了戰爭的槍林彈雨,最終,與喬伊歡樂重逢。該書一出版即風靡到家喻戶曉。 

2007年,尼克·斯塔福德在別人嘗試失敗之後,將該小說改編為話劇,這無疑設置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難題,試問:戲的主角是一匹馬,怎麼演?甚麼樣的馬來演?人們見過馬戲團的馬術,但馴馬師的簡單技巧怎可在舞台上表現驚心動魄的故事?

舞台劇《戰馬》
人們也見過童話劇中演員扮演的動物角色,但這是一部謳歌友情、勇敢、信念等主題的史詩般的正劇。(攝影:Brinkhoff Mögenburg)

人們也見過童話劇中演員扮演的動物角色,但這是一部謳歌友情、勇敢、信念等主題的史詩般的正劇,人扮演馬,豈不顯得輕佻?此類難題,在戲劇的姐妹藝術 — 電影製作中就不是問題了,憑着高科技,當今的電影藝術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做不到的。果不然,在話劇《戰馬》問世後四年,好萊塢大師斯皮爾伯格將這個故事搬上了銀幕,他不僅非常傳統地使用了一批馴練有素的馬「演員」,而且還以電影的手法從馬的視角來敘述故事,十分成功。

然而,我們不得不欽佩話劇《戰馬》由瑪麗安·艾略特和湯姆·莫里斯領銜的導演團隊的藝術想像力,他們出人意料地採用了舞台藝術的另一種類來表演戰馬:木偶。這不僅將不可能變成為可能,而且幻化出精采絕倫的藝術品。

舞台劇《戰馬》
舞台劇《戰馬》。(攝影:Brinkhoff Mögenburg)

《戰馬》的舞台儘管有震人心扉的音響效果、目不暇接的燈光變化、機動靈活的場景轉換等等精采的因素,但真正的看點恰恰是木偶馬的表演。那不是人們熟知的提線木偶或布袋木偶,而是一種由南非開普敦的手簧木偶公司借鑑和繼承了非洲與歐洲的木偶藝術風格,為該劇獨創的木偶:馬的比例、形狀與生活中的真馬一樣,但表層卻裹着一種條狀的金屬結構,眼睛逼真,但其他部分如耳朵尾巴卻是人工的皮製品,操作者也不像其他木偶那樣躲藏起來,而是堂而皇之地站在那裡與馬同行。馬的內部,設置了各種操作手柄。馬的操作者有三人,一人演頭部和頸部,一人演腰部和兩條前腿,第三人演後腿和尾巴。這種創造明顯地告訴觀眾:這不是真的馬,但請你們把它看成真的馬。

舞台藝術有一個特點,很多時候在舞台上並不製造真實的幻覺,而是用一種象徵的東西,靠觀眾的想像力來完成藝術創作。

舞台劇《戰馬》
舞台劇《戰馬》。(攝影:Brinkhoff Mögenburg)

喬伊登台之時,我們可能不太習慣,因為三個木偶操作者在擺弄馬的各種動作表情,但是漸漸地,我們對操作者似乎視而不見了,並真正地相信那是喬伊自己在行動。到了劇情高潮時,我們的情感會隨着喬伊完全投入,甚至忘卻了它的木偶身分。必須高度讚揚,操作者的表演是精湛的、栩栩如生的、無懈可擊的。比如:開場「拍賣」時,小喬伊的膽怯;馴練耕田時,喬伊的抗拒,艾爾伯特吹口哨時,喬伊的好奇反應與親熱服貼,另外,衝鋒時四蹄騰飛,被鞭打時前蹄高揚,拉重炮時奮力前行,奄奄一息是癱在地上,微微的耳動,輕輕地甩尾,等等等等,加上逼真的馬的氣喘嘶鳴,讓人幾乎看到了馬身上每塊肌肉的運動,感受到馬情感中每一絲的觸發……。這一切,使我們得到了極大的愉悅和審美享受。據報導,《戰馬》的創作歷時五年,應該包括對於馬的觀察、模擬與木偶的磨合及排練,其間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

舞台劇《戰馬》
喬伊登台之時,我們可能不太習慣,因為三個木偶操作者在擺弄馬的各種動作表情,但是漸漸地,我們對操作者似乎視而不見了,並真正地相信那是喬伊自己在行動。(攝影:Brinkhoff Mögenburg)

該劇首演以來,獲得了二十五項國際大獎,包括英國劇評獎、勞倫斯·奧利維爾獎,以及美國有着「舞台劇奧斯卡」之稱的托尼獎。至今,已在世界九十七個城市上演,觀眾達八百萬。目前,正在澳大利亞各大城市巡演。正是木偶的精采表演,使得話劇《戰馬》高於任何由小說改編的廣播劇和電影而鶴立雞群。在有限的劇場舞台條件下,藝術家的創作才華是無所不能的,這種有限中產生無限的特徵,是電視電影等豪華藝術中所不具備的,而正是舞台戲劇藝術獨有的魅力。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