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愛國輿情」 | 輿論手札

廣西南寧地鐵廣告圖的摺扇扇柄被指是旭日旗,南京某商場布置的玻璃門招貼被指以紅日象徵日本文化入侵,河南焦作某公園唐朝制式燈籠被舉報是日式燈籠,近期這三件事情引發了一些騷動,合併起來看,有一些值得匯總的輿論動向。

1、針對舉報者或視頻博主的行動,除了數量眾多的批評聲音,一些官媒和「左翼」微博主也參與置評,對這種做法予以否定。

2、無論是民間、官方抑或半官方的表達,都將這些人的行為定性為「不當愛國」,其實這是不準確的。或者說,這種定性只是為了便於評判,故意逃避了本質問題。

3、其實這三起事件的核心指向,依舊是反日話術的具體應用,它們的本質是反日而不是愛國。

4、但這種失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愛國命題下,愛國的方式可以商榷,由此可以製造批評勢能;但在反日命題下,不存在彈性空間,要麼反日,要麼不反日。

5、就上述三個社會事件,爭論愛國的姿勢是否恰當,將批評保持在安全區內,既是難得糊塗的表現,從效果看,卻也是糊塗,因為它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6、面對反日行為的三個微觀場景,正大光明的立論是,在當下的中國,到底是要反日還是要克制反日情緒?而不是,到底怎樣的愛國表達才是真愛國?

7、一種混淆或無視事件本質的錯置討論,其實在強化一種觀感:哪怕反日不等於愛國,但愛國也必須反日。因此,假裝在駁斥「戰馬行動」的聲音,實際上在強化驅動這些人的社會氛圍。

8、接7,這些虛假的批評試圖將上述三件事當作特例,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所有這些事及建立在它們之上的所謂愛國輿情,都是日益擴大的反日情緒的一部分。反日就是反日,而不是代之以愛國與否,這就是最猶豫、最不徹底的切割,具有濃厚的投機色彩而不自知。

9、將反日的正確與否偷換為愛國的恰當與否,看似在辨析是非,實際上是在冷凍「反日是否正當」這一重大的朝野問題。

10、換言之,急凍「是否要反日」這個議題,是為更多東西讓路——實際上這些趁勢湧現的反智觀念得到了蓬勃的演變,紮根在大量國民的心靈當中。憎惡日本,對日本人、日本文化的低評價成為輿論的主流,雖然可以藉此掩飾很多事情,但長遠看並不樂觀。

11、從反日舉報人的牟利動機看,有兩個真實結果:一是這些人所謂的反日本無文化入侵,並不會增強傳統文化,而是流量至上的愚弄,反日不是要退回文化保守主義的界限內;二是這些人的激憤不具有真情實感,他們拉低了文化審美,實際上不是激進觀念的急先鋒,而是審美上的害群之馬。

12、對這些人的狙擊,有人倡導被舉報對象奮起反擊,或者呼籲政府干預,這是非常矛盾的、缺乏現實感的立論。被舉報的地鐵、公園管理方、商場迅速地「改正」,不是他們真的怕舉報者,而是另有懼怕的對象。

13、用「破壞經濟面」「妨礙唱響經濟光明論」為依據,提出打擊不當愛國的訴求,基本上是緣木求魚。這仍然是不敢觸及所謂愛國輿情的本質,拖延整個社會對日本的正確取態。

14、12年來,反日情緒被運用的過程中,這股情緒已經醞釀出難以預測的旁支錯節,尤其是視頻平台對下沉民眾的撬動,勾沉了一股野蠻、反智之氣,橫衝直撞。視頻平台在真正成為輿論場中心力量之前,它們不會停止豢養、放縱這類奔襲。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舊聞評論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