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日:中美對話

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高層今晨就俄烏局勢展開了視頻對話,隨後各自發表了公報。兩份公報很重要,所以我要全文引用。

新華社公報中,中方的立場是:「烏克蘭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是中方不願看到的。中方歷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我們向來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獨立自主作出判斷,倡導維護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堅持按照聯合國憲章辦事,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這些大的原則是中方處理烏克蘭危機的立足點。中方已經提出了關於烏克蘭人道主義局勢的六點倡議,願向烏克蘭和受影響的其他國家進一步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各方應該共同支持俄烏對話談判,談出結果、談出和平。美國和北約也應該同俄羅斯開展對話,解開烏克蘭危機的背後癥結,化解俄烏雙方的安全憂慮。」

白宮隨後也發布了公報,全文如下:「小約瑟夫·R·拜登總統今天……通話。這次交談聚焦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端入侵。拜登總統說明了美國與我們的盟友和夥伴對這場危機的看法,拜登總統詳述了我們為防止入侵及隨後應對入侵而做出的努力,包括對俄羅斯施加代價。他闡述了假如中國在俄羅斯繼續對烏克蘭城市和平民進行殘暴攻擊之際向俄羅斯提供實質支持會帶來的影響和後果。總統強調他支持外交解決危機。兩位領導人還就維持溝通渠道暢通以管控兩國之間的競爭的重要性取得共識,總統重申美國的台灣政策沒有改變,並強調美國繼續反對對現狀的任何單方面改變。兩位領導人責成他們的團隊在今後的關鍵時期內對今天的交談進行跟進。」

讀完雙方的公報,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結論,那就是雙方對自己關心的重點和目前的立場進行了充分的表述,但顯然並未有明顯的共識。中方的核心關切是:「台灣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對兩國關係造成顛覆性影響」;而美方的核心關切是:「向俄羅斯提供實質支持會帶來的影響和後果」。顯然討論的焦點並不一致。中美在這場戰爭中的分歧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彌合,很可能要取決於戰事的進展。某種程度上,這是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最難得的一個拉近中美關係的機會,但最終是拉近還是走得更遠,現在無法下定論。

中美雙方的態度,可以說對目前的俄國性命攸關。俄國顯然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接受RT電視台專訪的時候說,俄國現在可以指望的只有自己和剩下的盟友,對於西方不再抱有幻想。西方的壓力前所未有,制裁我們已經習慣,只會讓我們更強大。

拉夫羅夫同志這擲地有聲的話說給誰聽不知道,但是事態的發展似乎並沒有這般強硬。昨天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動向是,土耳其作為和事佬,收到了來自俄方的停戰新要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發言人卡林,對媒體透露了要點。相對於之前的談判要求,這些新條件已經大幅度降低,主要包括:烏克蘭保持中立,不能加入北約,保留俄語教育,同意放棄烏東及克里米亞。

這個要求可能在俄方看來已經是讓步了,但是顯然,根本沒有達成一致的可能。烏克蘭保持中立和不加入北約、甚至保留俄語教育這也許能談,但是割土這一條,那純屬做夢,別說現在戰況有利於烏方,就算是不利,也沒人敢答應這一條。目前最現實的停火條件,應該是退回開戰前的實控線,就這個其實都不能保證烏克蘭會讓步。因為戰爭走到這一步,烏克蘭已經明顯表現出要順勢拿回失去領土的勢頭,戰場上有希望拿回來的東西,斷然不會在談判桌上放棄。

之所以這麼說,是這兩天的戰況明顯在朝越來越不利於俄軍的態勢發展。昨天有消息傳出,由於所部遭受巨大損失,丁丁同志的親信,俄國民警衛隊副司令加夫里洛夫(Gavrilov)被解職。根據美國五角大樓和英國軍事情報部門相繼發布的報告,由於開戰以來一直沒有取得制空權,俄軍的後勤問題在烏軍持續不斷的伏擊下已經極為嚴峻,一線部隊大面積陷入物資睏乏,被迫凍結進攻的狀態,不僅燃料、食品和彈藥供給不足,士氣也極為低落。昨日有烏克蘭民眾拍到俄軍兩支部隊在後方為了爭奪補給,居然大打出手,干起了群架。打仗不行,搶糧不能再落後啊。

被圍困了三周的東部重鎮哈爾科夫,俄軍已經放棄了巷戰,將大部隊調往基輔,轉而保留部分軍隊對哈爾科夫進行圍困和炮擊,事實上就是拿不下了。BBC記者深入哈爾科夫採訪守城的烏軍第22營,可以看出,烏軍在戰場情報方面占據先機,機動性很強,幾乎是寸土必爭,俄軍甚至無法入城。哈爾科夫這個埋葬過蘇德雙方幾十萬士兵的「戰爭墳場」確實是名不虛傳,有些歷史的邪你不能不信。另一個曾經危在旦夕的重鎮馬里烏波爾,俄軍久攻不下,疲態盡顯。烏軍抓住機會,發動反攻準備解圍,擔任攻堅任務的就是國際志願軍中的白俄羅斯營。這個營的部隊發布了一段視頻,士氣旺盛。看來對俄軍又是一場惡戰。

烏克蘭昨天再一次向國際紅十字會發出請求,要求他們敦促俄國人把戰死的俄軍士兵屍體收走。說實話,我是很不理解俄國人這種對待陣亡士兵的態度——如此漠視自己橫屍疆場的子弟,那接下來的人還怎麼打仗?看着同袍的屍體就擺在那裡,是誰心裡不打個顫?不過想想俄國人的傳統,倒也是不出奇。他們要是在乎人命,這仗早就不打了。

相比之下,烏克蘭人對於自己人的照顧就好得太多了。昨天澤連斯基專門去醫院看望了一個16歲的小姑娘Katya。這個小姑娘和家人一起從Vorzel撤退過程中,遭遇俄軍襲擊,Katya為了保護自己8歲的弟弟Igor,用身體為弟弟擋住了子彈,所幸未傷及要害。雖然她不是軍人,但是這種行為和軍人的英勇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這樣的姑娘,是配得上總統的鮮花的。昨天還有一個五年級的烏克蘭小男孩,離家出走要參軍,大兵們接待了他,合影后把他送回了媽媽那裡——將來你有的是機會保衛媽媽啊。

從這些小細節可以看出,俄軍想要靠攻擊平民來達到威懾的目的,除了讓烏克蘭人更加團結和英勇,不會有別的效果。根據俄羅斯國營電視和廣播公司 GTRK的報道,昨天俄軍第 331 近衛空降團指揮官謝爾蓋蘇哈列夫上校被烏軍擊斃。再這麼打下去,俄軍的將校怕是不夠用啊。

昨天還有一段視頻讓人很感動。西班牙有一群出租車司機,組團開車40個小時,橫穿歐洲,一直開到波蘭和烏克蘭邊界,把烏克蘭難民接回西班牙。這種最平凡又最偉大的人性展示,對於很多信奉叢林邏輯的國人而言,不僅是做不到的問題,而是根本理解不了。

在今天文章的最後,我來談談大家最關心的核威懾的問題。那就是在極端情況下,會不會走到核戰爭那一步?

首先要說明,核武器這個東西不是放在家裡就有了威懾,它需要承載工具才能達到打擊敵人的目的,也就是必須有遠程戰略轟炸機、遠程的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而這三樣東西,其技術含量並不比核彈本身差多少。在這場戰爭中,對於俄軍飛機和導彈的真實水平,我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數。而關於俄軍戰略核潛艇,我曾經講過一段真實的歷史,不介意再說一次。

1969年,美帝中情局腦洞大開,決定秘密打撈一艘因為意外出事沉沒的蘇俄核潛艇K-129,代號「亞速爾項目」。美帝以私人公司打着海洋勘探的旗號,耗資8億美刀,耗時6年,最終打撈起了半截K-129。這個故事最讓人震驚的不是美國人天衣無縫的計劃,而是美帝在分析K-129的時候發現,這艘代表蘇軍最先進技術的潛艇,完全是粗製濫造、盲目趕工的不合格產品。最突出的例證就是這艘潛艇居然連最基本的艇身平衡都做不到,在艦尾處,為了做補救,蘇聯人放了很多鉛錠,以此保持艇身的平衡。這也是這艘潛艇失事後迅速沉沒的原因。

核潛艇是一個核大國最後的核威懾力量,而上世紀60年代末算是蘇俄經濟和軍事都最為鼎盛時期,其技術水平也就這樣。那麼,今天的俄國人,會比那個時候更好嗎?

俄烏戰爭的實況已經回答了一切。所以我對核戰爭的判斷是,丁丁確實有這個心,也可能有這個膽,但是卻沒有這個能力。他能聽到的回答只能是:陛下,臣妾做不到啊……

(全文轉自作者臉書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