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留在過去兩個月的上海里的朋友

距上海6月1日全市解除封控已過去近兩個月,正常的工作、娛樂、生活的節奏已經回歸,假如你核酸結果有效,就不用困在家中艱難下咽自己做的黑暗料理,而可以坐在餐廳里享用一頓晚餐,再點上一杯調酒了。真好。

但在酒杯見底、抱着醉意回家後,躺在沙發上,你還是會迷茫地想:有哪裡變了——這個城市走出了那段時間,但你似乎沒走出來。

過去兩個月的生活暫停,讓不少身在上海的人陷入了一種雖然身體自由了,但心理上仍處於封控之中的微妙狀態。常駐這座城市的自由攝影師Johnny聯繫了8位願意分享這種感受的朋友們,記錄了他們心理狀態的變化。以下是他們的故事,或許在這8位朋友里便有你與我:

背負房貸的仁雄

「用我朋友的話說,我已經被封印在這裡了。」

仁雄家的客廳開闊,採光也好,時不時還有一陣穿堂風吹過,很是舒服。房子是去年年底買的。但他說,「早知道會封這兩個月,我就不買這個房子了。」

仁雄是自由攝影師,封控在家的這兩個月里,他幾乎沒有任何收入。面對高昂的房貸,他只有焦慮。

三月初,仁雄的媽媽和侄女來上海旅遊,隨後疫情忽然一發不可收拾。她們被迫困在仁雄家裡。加上妻子臨產在即,所以仁雄不能像其他攝影師朋友一樣出走到周邊城市去接單工作,「用我朋友的話說,我已經被封印在這裡了。」

封控的四月中旬,仁雄連續發了好幾天的燒,他直覺自已應該感染了新冠,只好把自己隔離在客廳里。全家人都戴着口罩,儘量避免跟他接觸。

仁雄說那段日子每天都提心弔膽,害怕傳染給家裡人,特別是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後來接連幾次的核酸檢測都呈陰性,才讓他鬆了一口氣。

6月1日之後,仁雄焦慮依舊,因為上海疫情仍在反覆,街道和小區隨時都有可能重新被封控,導致拍攝工作大量減少,收入仍然是個大問題。

「下一步就只能等啊,等工作啊。」

已離開上海的Ginny

「先回家避避風頭吧。」

我到Ginny家拍攝的時候,她已經把大部分行李都收拾好。封閉在家將近三個月後,她離了職,打算回河南老家休養一段時間。

「先回家避避風頭吧。」

Ginny所在的小區從三月初就一直處於封控狀態。她說,這段時間自己雖然主觀上沒有感覺很焦慮,但身體給出的反應卻不停強調着封禁對她造成的影響:頭髮掉得比以往多了,每天早晨4、5點就會不自覺地醒來。

陪伴着她的只有兩隻小貓,虎子和桃寶。在貓糧告急的那段時間,Ginny會跟它們分享她的雞胸肉。但她自己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據她回憶,派送到Ginny小區的物資包括但不限於臭名昭著的「豬乳頭肉」、發爛的菜和發霉的肉罐頭等不能食用的「食物」。

6月1日解除封控的當天,Ginny打算和朋友外出吃飯,但沿途走了兩公里都沒有一家餐館開放堂食,無奈之下,她們只好折返回家。

Ginny說,當這波疫情消散之後,還是打算回來上海,「畢竟機會在這裡。」

收到物資是半根黃瓜的海軍

「很離譜,就真的很離譜。」

海軍和朋友一起住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但封控期間她們小區並沒有因此受到好的待遇,第一次的物資只發了半根黃瓜,

「是每戶半根!」

海軍強調。

更糟的還在後頭。小區里第一批被驗出陽性的人里就包括居委,並且有人拍到了居委在此之前不戴口罩與居民交談的照片。海軍說,當時小區的居民得知消息後都非常憤怒,隨之以來的是惶恐,因為之前很多人都因為各種事去找過居委。

「很離譜,就真的很離譜。」

為了避免聚集感染,海軍決定拒絕參加小區里高頻率的核酸檢測,只在健康碼變黃的時候才會去做核酸以換回綠碼。

海軍還在上大學,封控期間一直在家上網課。雖然家在上海,但海軍在疫情後並不打算繼續留在這兒,她的計劃是到國外繼續念書。但疫情遠未結束,當我離開海軍家的時候,附近有街道和小區又被陸陸續續地重新裝上了圍欄。

只是想吃上一頓飯的康

「你餓死了也不能出來。」

康說他自封控以來就變得非常嗜睡,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整個封控期間,除了睡覺,就是靠打遊戲和刷手機度日。解封當天,他出門走在每天上下班都經過的路上,感覺周邊一切非常陌生,「好像有點不認識這個地方了」,他說。

這種陌生感同樣也出現在三月份的一天。當時外面一切依然運作如常,但康所在的小區出現了陽性病例,被封禁起來,居民不能下樓,所有快遞外賣都得由志願者幫忙傳遞。

康點了外賣,但外賣送達小區後兩個小時也沒有志願者把外賣送到他家門口,他實在忍不住自己下樓去,但被其中一名志願者看後大聲呵斥。廉解釋,因為長時間沒有人給他傳遞外賣,他實在是餓得受不了了,所以決定自己下樓取,志願者回了一句讓康頓時傻眼的話——

「你餓死了也不能出來。」

康一時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在他的印象中,上海從來都不是這個樣子的。

康在一家攝影棚上班,封控前原本對未來充滿了規劃,打算在公司再干一段時間後,整合手上有的資源,開一家自己的影棚,但封控的兩個月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加上疫情反覆,封控逐漸成為常態,現在的他覺得未來變數太大,完全看不清前路,

「過一天是一天吧。」

對隔離感到焦慮的Samuel

「現在什麼都不想做,整個人已經麻了。」

6月1日的前一周,Samuel所在的小區查出一例陽性,陽性患者被轉運至方艙的同時,樓棟里的其他住戶均被轉送到隔離酒店進行為期五天的隔離——儘管所有人的核酸結果都呈陰性。

在隔離酒店,每天一大早都會安排全員核酸檢測。Samuel說,做完核酸後整個人變得非常焦慮,晚上甚至無法入眠,直到凌晨核酸結果出來。

五天不間斷的焦慮讓Samuel身心疲憊,也放大了他對酒店隔離的牴觸。解封後,Samuel本打算回潮汕老家休養一段時間,但得知當地要對來自上海的旅客進行酒店集中隔離的時候,他便放棄了這個念頭。

由於上海疫情依舊反覆,他對出門變得相當謹慎,害怕出門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封在外面。身為一名化妝師,Samuel自封控以來已經快三個月沒有工作,但他對此卻很漠然,

「現在什麼都不想做,整個人已經麻了。」

「要飯」的Roxanne

「為什麼你要畫這個東西?」「要飯啊。」

封控初期,Roxanne在小區里當志願者幫居民義務理髮。雖然以前從來沒有理髮經驗,也笨手笨腳地給別人剪壞了頭,但大家還是挺喜歡這個靦腆又熱心的女孩。因此在四月下旬,當得知Roxanne被帶走的時候,小區居民們無一不感到震驚。

起因是一張海報。當時由於全市快遞和外賣停運,部分街道又長時間沒有安排物資派送,導致不少居民家中的食物儲備嚴重告急,於是各個小區開始有人製作海報,提議居民們在家敲鍋,索要物資。當時Roxanne看到小區里部分人因為家中食物不足在微信群里求助,她覺得也有必要畫一張海報發到小區群里,建議大家行動起來索要物資。不久,警察上門,把她帶走。

Roxanne回憶,在做筆錄時,在場有十幾個警察困着她。

「為什麼你要畫這個東西?」

「要飯啊。」

「那你為什麼要組織大家一起敲鍋?」

「大家一起要飯啊。」

Roxanne說那之後他們一直在笑。

Roxanne在24小時後被釋放,期間吃了兩頓飯,三葷兩素,有蝦有炸雞。她說,比在家吃得好多了。回到家後,她收到了很多鄰居送來的禮物,有各種小零食,菜,還有傳說封禁期間的最強硬通貨——可口可樂。這些在封控前跟她幾乎沒有交集的鄰居開始在群里稱她為「英雄」。

解封後,Roxanne感覺身體更累了,

「感覺也沒有做什麼,但就是很累」,

原本打算換工作的計劃也因為封禁只好暫時擱置。她發現解封後並沒有特別開心,「連乾杯都不想干,況且有些人還在封着呢。」

即將去歐洲念書的Echo

「大家心裡的這種恐懼和不安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

這是Echo來上海的第七個年頭,她說自己一直以來都很愛上海,覺得上海是國內最有活力,文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但經歷了這兩個月的封禁,目睹了各種不必要的慘劇發生之後,Echo對上海的印象整個幻滅掉了。

封禁期間,她總看到網上有人嘗試自我安慰,「大家也都在封着,也沒什麼區別」、「生活總是會恢復的,忍一忍就過去了」。她說自己特別反感這種自欺欺人的說辭。她覺得大家心裡對被封禁的恐懼和不安是沒有辦法被彌補的——

「如果是兩天,你可能會忘掉。但你就是被別人不停地摁着打了兩個月,你要怎麼去忘掉這件事呢?」

Echo年底要去歐洲念書,這個選擇在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了,只是經歷了這兩個月,她出國的意願變得更加堅定了,「我現在的心態就是,反正這是我在上海的最後一年了,就當是陪大家在這兒見證歷史,這種經歷可能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有。」

剛振作起來重新創業的Kay

「它發生過,又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對於「封閉在家」這個概念,Kay最初並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她平日也喜歡宅在家,家對她來說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是一個自由的、可以放空自我的地方。但當封控天數不斷延續,並在當時絲毫不知道何時會解封的情況下,Kay開始強烈地意識到這種被動的封禁行為所帶來的不自由。

這種自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不自由,更多是精神上的。

上海在Kay的印象里是個強調包容,鼓勵個人勇敢進行自我表達的城市,但在封控期間的種種不透明都在與其自身形象背道而馳。這種反差,讓Kay感到尤其不安甚至焦慮。即使到了解封後,Kay說自己依舊沒有從這種感受中脫離出來,

特別是當看到身邊人的生活逐漸如常,她覺得就像經歷了一場不存在的事件,它發生過,又好像什麼也沒發生。

就是這種若有若無,讓Kay變得更加不安。

2019年底Kay開始自己創業。結果不到幾個月的時間,疫情爆發,首次創業的失敗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直到今年Kay才再重新振作起來,和幾個朋友再度在自媒體領域裡創業,三月份剛租好了辦公室。就在大家準備開始展望未來的時候,上海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封控。

7月,堂食開放後,上海街頭終於又有了久違的煙火氣。只是生活仍在三天兩檢中循環,無時無刻提醒着身在上海的大家,疫情還遠未結束。我們還不知道一切將會在何時結束。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BIE別的,原文已被刪除)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