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預算案出爐 民調:過半數選民極不滿意

在周二(10月25日)晚公布的預算中,聯邦財長Jim Chalmers宣布將聯合各州政府、建築業和退休基金,促進對可負擔住房的投資,2024年起將開始建造100萬套新房的計劃。同時在醫療、基礎建設、國防、能源的開銷上比起前自由黨政府略有調整。

每日電訊報報導中稱,針對1萬多名News Corp讀者對此次預算的調查顯示,51%的讀者選擇了「非常糟糕」,27%選擇了「糟糕」, 只有4%選擇了對國家非常好,6%選擇了「好」,12%選擇了「恰當」。

基建能源

據澳新社報導,阿爾巴尼斯政府從基礎設施基金中砍掉數十億澳元後,有81億澳元用於優先的鐵路和公路項目,包括維州的近26億澳元,昆州的不到21億澳元,新州的14億澳元和西澳的6.3億澳元。新州僅獲得為關鍵公路和鐵路項目預留的 17%的聯邦資金為14億澳元,其中包括5億澳元用於悉尼至Newcastle高鐵的早期工程,以及2.68億澳元用於New England Highway Muswellbrook Bypass工程。維州將獲得26億澳元。

居高不下的能源開銷上,聯邦在新的預算中將不給予補貼,原因是現金援助,或將加劇通貨膨脹。但Chalmers表示,將注入6,570萬澳元的資金用於向澳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ACCC)等政府機構提供更嚴格的監管控制電力和天然氣價格。不過,200億澳元將用以升級電網兌現阿爾巴尼斯的選舉承諾,2.75億澳元用於鼓勵澳人使用電動汽車,2.25億澳元用於安裝社區的蓄電站和家用太陽能,3.45億的員工福利稅(fringe benefits tax),使為員工提供汽車的僱主每年節省9,000澳元開銷。為了鼓勵人們使用電動汽車,政府將降低電動汽車的稅收。免除電動汽車的附加福利稅和5%的進口關稅,據悉此舉將使政府損失3.45億澳元。

育兒教育

為了鼓勵分擔育兒職責,父母的帶薪育兒假將擴大到6個月,成本為5.3億澳元,不過政府表示這部份的計劃可能要到2026年才能完全實施。同時,聯邦將注入47億澳元,降低126萬家庭的幼托開銷,這些改變預計將在2023年7月1日開始生效。 新預算共撥出了75億澳元用以減輕澳人的生活成本,但許多措施要到下一個財政年才會生效。

政府將在2023年1月1日和2024年分兩個梯次資助48萬個免學費的TAFE名額,優先為原住民、年輕人、失業者、無償照顧者和殘疾人將提供專業教育。大學也將在兩年內獲得額外的2萬個名額,其中衛生、教育、工程和技術課程將得到優先考慮。聯邦還將資助一萬名「新能源學徒」,將人們培訓成專業電工,如,可以安裝太陽能系統的專業人員——學徒期間可獲得高達1萬澳元的補助。

預算中,政府將在兩年內投入6,190萬澳元,為老年人和退伍軍人提供價值4,000澳元的收入信貸。不影響老年福利金領取的收入限制將從原本的7,800增加到11,800澳元。Chalmers表示,希望因此鼓勵退休人士工作更多的時間,也能幫助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社會福利

2023年1月1日起,政府將兌現降低藥價的競選承諾,這意味著購藥優惠項目(PBS)的最高自付額將從42.5 澳元降至30澳元,約有360萬澳人將因此受益。4年內將有2.35億澳元用於所謂的緊急護理診所,以減少公立醫院的壓力,26億澳元用於COVID-19疫苗和對高危人群的治療。

為了兌現競選承諾,老年護理機構從2023年7月1日起,必須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都有註冊護士駐場。2024年10月起,每位養老院居民每天的平均護理時間需增加到215分鐘。

全國殘障保險計劃(NDIS)增加了88億澳元的預算,將在四年內花費1,666億澳元。聯邦還將花費1.26億成立一個反欺詐小組,阻止該計劃遭到濫用。2億澳元將投入到預防和抵禦自然災害的準備基金中,5,000多名志願者可以為自然災害做好準備

國防

2022-23財年的國防預算將增加的8%,同時未來四年內增加到GDP的2%以上。 對外援助資金將在四年內增加到14億澳元,其中9億澳元將用於太平洋地區,4.7億澳元用於東南亞地區。工黨政府選擇保留前莫里森政府在3月份承諾投資近500億澳元資助網絡戰能力、將國防人員增加到8萬人以及購買軍火設備等政策。

個人所得稅

預算案中,目前在立法的第三階段個人所得稅削減仍沒有變化,但從2024年7月開始,37%的稅率等級將被取消,32.5% 的稅率等級將被降低到30%,40%稅級的適用收入將從目前的18萬澳元提高到20萬澳元以上。

2022-23財政年的經濟增長率預計為3.25%,比3月份預測的3.5%略有下降,但對2023-24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將再次降到1.5%。 未來四年的薪資增長率預測將在3-3.75%之間,2022-23年的澳洲的淨債務預計將達到5,722億澳元,2025-26年將達到7,668億澳元,淨債務占澳洲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預計將上升,並在2025-26年達到峰值。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