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墜落?中國製造優勢不在 數十家百億外企撤離中國

中國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幫助下加入WTO後,經濟飛速發展,依賴人口紅利以及低成本的「中國製造」迅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近年來中國當局監管愈加嚴格,加之不確定政治因素,外資紛紛逃離中國。許多企業將眼光轉向東南亞、印度。今年索尼(Sony)已完成中國的相機生產線轉移,將其主要工廠遷至泰國。

回顧2009年,NIKE關閉其在中國唯一的直營工廠,一度引發關注,近15年來幾乎都有外企離開宣布離開中國。以下為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今,中國部分外企對外轉移和退出中國市場情況。

2009年,美國體育品牌NIKE關閉其在中國唯一的直營工廠:太倉工廠。

2010年,飛利浦(Philips) 將電視機業務生產和銷售出售給冠捷,松下將三洋白電部門出售給海爾。

2011年,雀巢(Nestle)關閉上海冰淇淋生產廠,退出華東市場。德國瑞能公司退出中國市場,並關閉其在內蒙古包頭的瑞能北方風電設備有限公司。

瑞典家用電器製造商伊萊克斯(Electrolux)與國美簽署協議,委託國美在中國貼牌生產及銷售其系列產品。2011年,Google退出中國。

2012年,德國漢莎(Lufthansa)航空關閉了在華合資貨運企業翡翠航空,Adidas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後一家直屬工廠。

2013年,松下(Panasonic)關閉了其在上海的工廠,東芝(Toshiba)關閉大連電視工廠。

2014年,全球第三大普藥集團阿特維斯(Actavis)退出中國市場,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至位於日本靜岡縣和神戶市的工廠。

2015年,微軟(Microsoft)關閉在華諾基亞工廠,三星集團(Samsung)將在華的部分工廠轉移至東南亞。

2016年,三星供應商深圳艾迪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停產。飛利浦照明在中國深圳的全資子公司飛利浦照明製造有限公司宣布解散所有員工,並正式停止運營。百勝餐飲集團宣布以4.6億美元將百勝中國出售給春華資本集團及螞蟻金融服務集團。

2017年,日本相機製造巨頭尼康(Nikon)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經營,負責生產尼康數碼相機以及數碼相機配件的工廠停產。美國FPGA原廠美高森美(Microsemi)在納斯達克正式宣布關閉位於上海的製造工廠。全球最大的硬盤製造商希捷關閉其在蘇州的工廠。

2018年,鈴木(Suzuki)撤出其在昌河鈴木和長安鈴木兩家子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日本日東電工公司宣布關閉蘇州工廠,撤離中國。蘋果(Apple)組裝大廠和碩(Pegatron)計劃將位於中國大陸的生產線撤回台灣或轉移到東南亞進行生產。

2019年,三星電子關閉了在惠州的工廠,這標誌著三星手機完全停止在華生產,其生產線轉移至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日本辦公設備商理光宣布,將把影印機生產線從中國全面轉移至泰國。家樂福中國業務賣給蘇寧。

2020年,英國連鎖超市樂購(TESCO)宣布完全退出中國市場。荷蘭飛利浦(PHILIPS)宣布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知名投資公司高瓴資本,退出中國家電市場。美國知名服裝零售品牌Old Navy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並且關停所有在中國的線下及線上門店。

2021年,東芝(Toshiba)關閉大連最後一家工廠,產能未來將轉至越南和日本。Yahoo中國停止向中國大陸提供Yahoo的產品與服務;Yahoo旗下的科技媒體Engadget關閉提供簡體中文內容的Engadget中國版。日本電器製造商OKI關閉位於中國的打印機和複合機的生產業務,將其打印機生產線搬至泰國,部分維修零件生產線則退回至日本福島工廠。

2022年,Apple發布iPhone14,在印度工廠組裝生產。日本佳能(Canon)關閉了在珠海的工廠,結束了在中國的32年歷史,遣散了最後的1300名員工,生產線遷回本土。韓國樂天集團決定解散中國總部,追加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進一步擴展東南亞市場。

2023年,索尼(Sony)已完成中國的相機生產線轉移,將其主要工廠遷至泰國。

外企的撤離對大陸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首先勢必會減少就業機會,減少稅收。其次中國還處在技術轉型和學習的階段,一些高科技巨頭企業的離開,也會影響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外資撤離中國的原因眾多,但關鍵因素就是中國市場不行了。

首先是中國官方的政策及法規,讓外資望而卻步。中國爆發疫情依賴,官方對COVID-19堅定不移的清零政策導致許多企業生產經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據中國歐盟商會給總理的一封信《Theimpact of current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onbusiness》中寫到,中國德國商會調查數據結果顯示:51%的德企物流倉儲和46%的供應鏈遭受完全中斷或受到嚴重負面影響,31%受訪企業的生產製造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完全停產。40%企業的上游供應鏈運營完全中斷或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和日本的企業商會曾在2022年5月份調查發現,約5成美國企業和14%的日本企業,將減少或延緩對華投資計劃。

日本作為對華投資企業數量數一數二的國家,據專業調研公司Databank報告顯示,至2022年6月時,在華仍有1.26萬家日企,其中5100多家從事製造業。但從2020年2月算起,已有2176家企業撤退或住處不明,另有倒閉企業116家。

中國歐盟商會2022年5月份表示,23%受訪歐盟商會成員透露,目前正考慮把當前或計劃中的投資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市場,以尋求可預測性更高的營商環境。這項統計相較兩個月前增加超過一倍,創十年的新高。約8成企業認為對華投資的魅力正在喪失。

相對於中國嚴峻的經商環境,其他國家的一些政策則吸引外企前往投資。比如拜登政府推行的「美國製造計劃」,鼓勵美國製造,並直接規定聯邦採購美國製造的商品份額。2022年3月白宮通過修改「購買美國製造」的法案,規定聯邦政府購買的物資中包含55%以上的美國製造的部件才會被視為美國製造,而2022年10月份開始,這一門檻將躍升至60%,2024年躍升至65%,2029年最終躍升至75%;

越南政府在2016年將企業將企業所得稅從22%降至20%,在進出口關稅、流轉稅也有一定優惠,對特定行業,特定地區更是享受5%-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其次就是成本問題。中國近幾十年經濟的飛速發展,已經失去了勞動力的成本競爭優勢。據ManpowerGroup在《2020年總勞動力指數報告》中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勞動力成本效益指數TOP10上,已經連續多年不見中國的身影了,而一些東南亞國家則表現強勁,也正因如此,大批製造業外企從中國轉移到了這些國家。

外資撤離中國,受苦的無疑是打工人。這些人數年甚至數十年間都在外企工作,外企關廠,意味着這些人通通都要失業。現在中國年輕人都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何況人到中年的打工人呢?

事實上,中國職場近年壞消息不斷,年齡、性別、性取向都可能受歧視。996和007先後誕生,低工資而高強度的工作氛圍,都嚴重損害了億萬普通打工人的身心健康。另外,因為訂單量不夠,大大小小的工廠都在裁員。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2022年的大學畢業生達創記錄的1076萬人,人們普遍在感嘆這個史上最難就業季的艱難,無論是考研、考編還是做什麼,到處都是人擠人。

而即便屬於中上階層的海外留學歸國人士,也有數萬人常年扎堆在豆瓣網「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每天吐槽中國惡劣的生存環境,以上百萬元代價赴歐美留學,回國卻只有月薪5000,還忍受着各種職場歧視。大多後悔沒認清內外形勢卻回國,並打算以各種路徑重新出國生活。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